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4 毫秒
1.
与其把语言符号看作纯心理的"能指"与"所指"的结合体,不如把它看作有物质外壳的"能指"。而"所指"则可能是纯心理的思想感受,也可能是客观事物,是被人为地和"能指"联系起来的。意义是语言符号外在的东西,并非符号固有的,需要人们反复建立条件反射,才能确定下来的。语言符号是具有物质外壳的"音",是"义"的载体。这种"音"、"义"最初的结合绝不是任意的,而是象似的,只是这种象似性在各种语言之间具有很强的偶然性。随着象似性的被遗忘,偶然性被夸大成了任意性。  相似文献   

2.
20世纪,物质生产的发展为语言发展提供了最终的物质基础,成为哲学与美学最关注的问题。"语言论"或"语言论转向"成为哲学家认识和叙述世界的基本方法和出发点,并带来美学观念的发展与转变。这一切为当代中国的"语言实验"提供了基础和依据,导致诗歌创作从后时期的"朦胧诗"到"后新时期"的"新生代"发生明显的语言观转型。诗创的"语言实验"已是自觉接受"语言转向"现代观念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3.
"语言游戏"是维特根斯坦和伽达默尔思想中的核心概念,其思想的出发点都是批判语言逻辑主义,强调语言和生活整体的关联以及语言的多样性。在意义问题上,他们都反对心理主义,但各自所处的传统使其导向了不同方向:维特根斯坦导向了意义的行为主义,伽达默尔导向了生存论-存在论式的观念论。前者强调语词的意义即用法,用语言的行为功能取代揭示实在的作用,后者则突出人、语言和存在的共属关系,强调在历史性的对话中使事情本身得以显现。他们的思想都是当代哲学中反笛卡尔主义的代表,并且都注意避免相对主义和视角主义。  相似文献   

4.
凡治语言学之学者,都有深切的体会:最重要的方法论,是"史"的意识。思考问题,首先是置于"史"的位置上来思考。从学术史入手,展开对学问的追求,是最基本的治学理路。在理论研究中,对任何材料的观察、分析以及解释,都是在特定方法论的主导下展开,研究者都带着特定的方法论原则进入课题,尽管有自觉与不自觉之分。然而当代学术思潮的时尚化和逐俗化,人们不仅"史"的观念淡漠,至于方法论则更是渐疏而远之。语言研究应以自觉的"史"的意识为先导,在"语言观与方法论"、"语言研究中的同质观与异质观"、"语言学的领先地位"等问题上导本源流。  相似文献   

5.
语言功能不仅是语言学家独占的研究领域,现代一些西方作家也常潜入语言学领域,以语言的功能为作品的主题,探讨语言在人际交往中所起的"特别"功能--创造"事实"、摧毁记忆.语言,无论是对过去的假想叙述,还是对未来的假想叙述,都有可能成为"确凿的事实".因为语言的主要任务是激起情感,而不只是描摹真实,是使人信以为真,而不只是给人事实.  相似文献   

6.
国家意识是指公民对主权国家(也可指民族国家)的认知、认同意识,既是一种政治意识,也是一种文化意识。语言观念是使用某语言的集团或个人对该种语言的价值评价和行为倾向。语言观念与国家意识互为作用,对国家意识的形成及发展有着能动作用。在现代社会,树立正确的语言观,对国家的安全和发展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7.
在西方文化的背景下,为了探寻什么样的生活才是真正值得过的生活,维特根斯坦不可避免地要对宗教信仰进行深入的思考,同时其身上所具有的神秘性也体现出强烈的"宗教性",并且终其一生都是如此。本文试图探析维特根斯坦的"宗教性"以及语言和宗教之间的关系,使其隐晦不彰的宗教思想明晰化,并尝试将其遑遑展开的地方勾勒出来,名之为语言宗教观。  相似文献   

8.
语言符号的层次性是现代语言学的核心理论之一。虽然现代语言学的创始人索绪尔没有直接提出层次性的概念,但他关于能指与所指的二元对立、形式与实体的二元对立、语言符号的任意性,以及能指的线性原则等思想为叶姆斯列夫、兰姆和韩礼德等人的层次理论提供了共同的理论背景。在对这三位学者有关层次的分类、层次的内容以及层次间和层次内部关系的描述进行梳理的基础上,探索并评介语言层次理论在他们之间的传承模式和发展概况,有助于更好地理解语言符号的本质。  相似文献   

9.
语言符号与人类意识的语言表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语言与人类意识有一种共生关系。人类意识内容的表达使以人声为媒介的语言符号得以形成 ,语言符号也在人类意识的表达中得到发展。然而在人类意识外化要求下产生的语言及其派生形式对人类意识的表达也有某种局限性 ,语言表达的人类意识是人类意识中需要外化及语言形式所能外化的部分。在以往的研究中 ,过分地夸张了语言对人类意识的表达作用  相似文献   

10.
网络的迅猛发展,为网络新闻产生与发展提供了条件.网络新闻语言符号呈现多样性,可以从传播载体、入的知觉、能指与所指等不同角度进行分类,其形成动因由时代、技术、观念、知觉、媒体多方面构成.  相似文献   

11.
能指的差异是汉语与西方语言最大的差异.同音词众多和"音一形"混成的能指构成方式,是汉语能指的两个突出特点.这些特点促成了书面语的发达,文言成为高雅文化的标志,书法成为一种艺术.辨认汉语符号的时滞现象形成了以领悟为特征的文化,谐音带来隐喻盛行的局面,这就是中国被称为诗的国度、中文被称为诗的语言的原因.这样一种文化和文学可以避免形而上学的诸多弊病,例如在者化、科学理性的盛行.而由于对语言的权宜性质的认可,汉语文化反而更好地看护和容纳了天道等终极价值,避免了虚无主义.汉语文化在全球化时代有何作为,取决于它能否创造出一种新的伦理价值.一词多义带来的多元主义以及对终极价值的保护,应该带来关于什么是善的人生的一种积极答案,这是汉语文化以其自身的逻辑运作将会给当代世界带来的特殊贡献.  相似文献   

12.
语源和字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言与文字都是符号系统,都有自身的能记与所记,汉字与汉字所记录的语词处于不同层次,所以语源与字源是不同的,而它们的区分应以各自的能记与所记为基础,不可混淆.但同时,由于汉语与汉字的特殊性,字源与语源又紧密相关,理清其关系对科学地进行语源学的研究有相当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文学语言在刺激人的头脑时,会导致一个虚拟的文学形象世界在意识中建立,从而将自己与科学语言、日常语言区别开来.文学语言的这种独特功能与它的能指结构和意义所指结构、以及两者结合而形成的文学语言的整体结构有关.  相似文献   

14.
肇始于先秦的“言意之辨”,在老庄那里尚停留在哲学的层面上,体现的是语言面对着“道”的无奈和困窘,但已对文学语言的自觉形成启发。到了六朝时期,一场哲学争论使得文学语言开始走向自觉,并最终在刘勰和钟嵘那里步入全面自觉的境地,且在创作论和接受论的共融中促进了我国文学语言理论的形成。  相似文献   

15.
作为白话文运动理论倡导的先行者,胡适主要的文学语言观是“言文一致”。这一语言观的提倡将“言文分离”、封闭性太过的传统文言转型为经欧化过滤的语言新形式,从而形成文学形式与思维理念的双向更新。但二元对立思维下建立的“言文一致”的乌托邦思想,缺乏对文学语言本体性的深入思考,所带来的蒙蔽与损失也是必然的。  相似文献   

16.
第二语言获得的过程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心理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语言与思维起着重要的作用。语言与思维的关系的研究是二语习得者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本文意在从语言与思维的关系,英语与汉语的差异以及两种民族思维模式的差异等方面探讨语言思维在第二语言习得和交际中的作用,并就如何排除母语思维的干扰,使思维与目标语达到一致以形成外语思维这一过程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7.
语言嫉妒是语言态度的一种表现。世界语言系统中,语言嫉妒主要表现为国际地位低的语言对国际地位高的语言的嫉妒、本土语言对殖民语言的嫉妒、民间(土著)语言对官方语言的嫉妒等。语言人的语言嫉妒主要表现为操弱势语言的人对操强势语言的人的语言嫉妒、单语单言人对双语双言人或多语多言人的语言嫉妒、语用能力差的人对语用能力强的人的语言嫉妒等。语言嫉妒的产生跟语言地位和语言人的地位、语言矛盾和社会矛盾及民族矛盾、语言政策的制定是否合理得当等有关。提倡语言平等、反对语言歧视;注意兼收并蓄、化解语言矛盾;调整语言政策、完善语言规划;增强语言习得、适应语用环境等,是消解语言嫉妒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8.
普通语言是我们把握物质世界,通向现实的一条通道,它具有“有目的的合目的性”。艺术语言则是我们感悟精神世界,通向理想的一条通道,它具有“无目的的合目的性”。艺术语言所创造的是与普通语言所反映的物理世界迥然不同的另一世界,即审美的艺术世界。它是一个形象体系和意义结构体系都不具有确定性和理性的审美世界。  相似文献   

19.
语言权利是一个难以界定的概念,在各国宪法或专项语言法中的表述各不相同。就母语的使用和发展而言,这一权利对于少数民族意义重大。语言权利可以从反向意义上获得证明和肯定,其相反概念是语言歧视、语言同化。目前,越来越多的国家禁止对少数语言使用者的歧视,并倡导文化宽容,但较少有国家采取积极的促进和支持措施。在公共语言使用方面如何实现统一的多元,是众多国家面临的难题。  相似文献   

20.
语言和文化关系密切。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渗透到语言和交际的各个方面。而外语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和交际能力。但长期以来,传统外语教学往往只注重语音、词汇、语法、篇章、文体等语言形式的培养。语言形式的学习固然重要,但仅有正确的语言形式而对中西方文化在价值观、思维模式、社会习俗、行为时间观念,宗教信仰、道德规范等方面存在的巨大差异缺乏必要了解往往会造成交际失败。因此外语教学不能仅局限于单纯语言知识的学习。教学过程中应加强文化的渗透,要采取循序渐进的原则,利用多种渠道,使学生在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的基础上培养跨文化交际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