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性的善与恶--对《红字》中主要人物的分析与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红字>中四个主要人物的分析和评价来探讨人性的善与恶和道德准则问题.从齐灵窝斯、丁梅斯代尔、海丝特·白兰直至珠儿,人的灵魂一步步由"堕落"、忏悔、彻悟发展到精神的自觉.<红字>超越了人物性格中"善"与"恶"绝对对立的传统观念.善与恶这对标准不能概括人的丰富的行为和心理.同时,善与恶的评价标准本身又有着历史的局限.其实,大多数人的行为都是在介于善与恶之间的道德标准上得到评价的.  相似文献   

2.
《红字》是美国19世纪杰出的浪漫主义作家纳撒尼尔.霍桑的代表作,作者在作品中采用的象征手法贯穿始终,而《红字》中的"A"在作品中有着多重象征意义。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对《红字》的论述,指出作者霍桑独特的人性观是在历史、宗教、哲学、社会等诸多背景下形成的。  相似文献   

4.
霍桑采用象征的手法,从场景、人物、红字的丰富含义等多重侧面,深刻地揭示了小说的主题,表达了作者主张通过善行和自忏来清除罪恶,净化心灵,从而达到拯救自我,改善社会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自从《红字》于1850年问世以来,引起了人们对它一个多世纪的关注与批评.最近半个世纪以来,文艺界对它的文学成就的解读更是层出不穷,甚至超越了文学批评的范畴,把触角伸向了宗教的、伦理的、哲学的、甚至美学的领域.可是,评论家和研究者们多从象征、宗教或人物等单向度的视角对它进行解析,而没有注意到《红字》其实是霍桑复杂矛盾的内心世界的真实映射,单维度的视角无以把握其全貌.事实上,霍桑的家庭社会环境中的清教和超验论思想使他形成了爱与恨、希望与失望并存的双重性格,他的清教情结与超验思想的纠结完全展现在了《红字》当中.通过分析故事中霍桑的清教与超验两种思想的纠葛,我们更能把握其主题的深刻内涵,更能理解新英格兰时期人们的心理以及生活状态.  相似文献   

6.
霍桑《红字》中女主人公海丝特 .白兰渴望并苦苦追求的个性解放 ,正是作者霍桑所要表达的浪漫主义思想 ,即人生而具有平等、自由和爱的权利。本文通过分析海丝特追求个性解放的矛盾心理揭示了霍桑清教思想的双重性。  相似文献   

7.
在《红宇》,《荆棘鸟》与《蝴蝶梦》这三部小说中,相距百年之遥的三位作家,以不同的笔触塑造了三个“隐蔽”的主人公的形象,一个虽生犹死,一个阴魂不散,一个先生后死,虽都是故事中“隐蔽”的人物,但作者在写作手法上却见仁见智,各有千秋,并具有强烈的时代烙印。  相似文献   

8.
本文论述红字A在小说《红字》中丰富的象征意义。  相似文献   

9.
本文论述霍桑在《红字》谴责了那种源于男权意识对妇女不平等待遇的现象,反映了在清教社会中普遍存在的厌女意识。  相似文献   

10.
熊毅  邱丹 《云梦学刊》2012,33(3):117-119
约翰·多恩的作品以“玄学之美”著称。用“疾病”作为他的散文的关键词在17世纪实属少见。多恩认为疾病来自于上帝,也结束于上帝。因为人有罪,疾病才会骚扰人类,同时,疾病让人忏悔,让人彻底醒悟。疾病既是对罪恶的惩罚,也是通往救赎的必经之路。多恩的长篇散文《突变引起的诚念》让人直面疾病这一悖论。  相似文献   

11.
文章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视角下,从本我、自我、超我三个层面出发,分析对比《红字》中主人公海斯特的性格命运与张爱玲作品中女性的性格命运,展现人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冲突,总结出作者霍桑和张爱玲对女性所赋予的殊途同归式的人性关照.  相似文献   

12.
霍桑的人物性格塑造极具特色.《红字》中,霍桑用隽永的文字向我们展现了4位中心人物,他们各具特点,紧紧围绕小说的主题慢慢展现在读者面前.海丝特的勇敢,迪明斯代尔的懦弱,赤羚沃斯的凶狠,珍珠的古怪,略显单一的性格特色更能给人以显赫的印象,使我们深陷于他们的命运故事中.通过对4位主人公的性格分析,我们能更透彻地理解清教思想对人物性格的形成所产生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3.
多重空间的构建——论《红字》的空间叙事艺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纳撒尼尔·霍桑的<红字>自问世以来,各种评论层出不穷,大有"说不尽的霍桑"之势.但绝大部分研究都将注意力集中在该小说多义性的主题及其宗教特征上,而忽略了它独特的外在叙述形式以及形式与内容之间的密切关系.从今天的视角重读这部经典作品,不难发现,这部美国19世纪浪漫主义时期的杰作实际上已经蕴含了不少现代空间叙事的特征以及鲜明的视觉文化因素.  相似文献   

14.
本文着眼于红字“A”的形式和颜色 ,详细分析了红字“A”的多种象征意义。红字“A”除表示“通奸”这层意义外 ,还有“天使、报复、自傲、能干、使羡慕、痛苦、勇士、孤独、爱”等含义  相似文献   

15.
英国女作家艾米莉.勃朗特和美国作家纳撒尼尔.霍桑是十九世纪杰出的浪漫主义作家,他们在各自的代表作《呼啸山庄》和《红字》里都使用象征手法来烘托爱情主题,尤其在景物象征上,两位作家都分别赋予了自然现象和植物以丰富的象征意义。本文试就这两个方面的景物象征对两部作品进行比较,探讨它们对小说人物的内心世界以及爱情主题的烘托作用。  相似文献   

16.
张炜是一个有着强烈的人文关怀精神的作家,而且是当代少有的思想型作家。作为迄今读来仍撼动人心的作品,张炜长篇小说《古船》中所盛开的思想的花朵,经岁月淘洗,越发灿烂夺目。观照其中对人性恶的揭示和对人性善的追索,于内,可窥见作者直面人性与人生的艰难探寻,牵涉到人的生存的价值尊严和灵魂的拯救;于外,可广泛触及作者对现实与历史的双重反思,关联到近代以来中国的社会变迁和思想文化的现代转型。  相似文献   

17.
王实甫的<西厢记>之所以经久不衰,主要是作者在西厢故事改编中创造性笔法的运用,尤其是对崔莺莺、张生、红娘等人物形象的重塑上,作者根据主题思想表达的需要,凸凹人物性格,重塑人物形象,与<莺莺传>迥异,与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同中见异.表现了王实甫高超的改编技巧和创造性笔法,为中外文学人物画廊刻画了一组栩栩如生的戏剧人物.  相似文献   

18.
刘建梅 《云梦学刊》2011,32(4):95-98
《重生》是当代英国女作家巴克1991年出版的第一部战争题材小说,描写传统文化意识形态中的战争规约对人造成的压抑,探讨人如何摆脱精神困境的重生之途。战争规约中对男子汉精神的期许和战争正义性的期许给参战军人带来了巨大的精神压力,从而造成"弹震症"的发生。小说通过里弗斯医生的治疗过程强调了个人的本真意识,即"回忆性意识",并通过重建个人叙事形成与上述传统意识的对话,进而突破人们意识中传统价值观的牢笼,认清战争与人性对立的本质,重新获得精神的救赎。  相似文献   

19.
<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以下简称<诗话>)、<西游记杂剧>(以下简称<杂剧>)、<西游记>前后相沿叙述三藏法师西行取经故事.三部作品在以取经作为核心主题的同时,均将取经团队成员通过经历取经获得救赎、求得正果作为副部主题.<诗话>中救赎主题已出现,由于<诗话>是一部简陋的面向世人的"俗讲",其简陋与不成熟使救赎主题没有能够覆盖取经团队全部人物,面向世俗的特点则使救赎的实现形式表现出明显的世俗性.<杂剧>出自名家,对救赎主题有了很大的发展与丰富,很多方面也反映出受了度脱剧的影响.<西游记>中救赎主题最终统帅取经团队所有人物,救赎主题完全确立.明代"心学"影响巨大,佛教世俗化程度加深,这些都对<西游记>救赎主题产生了很大影响.  相似文献   

20.
故事歌《方四娘》是青甘地区较为流行的一首故事歌,情节曲折,感人至深。唱述人在唱述的时候,经常运用毁灭与重生的叙事模式,演绎故事歌情节内容、主人公生活的跌宕起伏以及悲剧命运的体现,通过以乐景衬哀情、于琐屑中见苦情、在毁灭中重生等悲剧叙事,实现了该故事歌哀而不伤的审美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