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论三峡传统聚居与民居形态的地域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三峡沿江地域大量的传统民居,是峡区古代文明信息的物化载体,其聚居群落、建筑形态等包含了十分浓郁的地方文化特征,是极为珍贵的历史文物.通过对三峡地区主要以古场镇为特征的聚居形态、以吊脚楼式、南方天井式为主要建构方式的民居类型以及与之相关的材料、装饰等方面的研究,揭示三峡传统民居在峡区特定的山江环境中所形成的地域性特征及其所蕴含的历史、文化价值,探究其与自然互为依存的艺术成就,汲取其设计精华,为现代人居环境的建设提供参照.  相似文献   

2.
在三峡旅游地众多的文化类型中,三峡地区的巴文化是三峡文化发生与发展的根基。而处于三峡腹心地带的忠县,是古代巴文化发展、建树的历史重地,在古代巴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在三峡巴文化旅游开发中,应以忠县为主要根据地进行开发。  相似文献   

3.
三峡文化的多样性及其现代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多样性是三峡文化的基本特点之一。三峡文化的多样性是三峡历史发展的积淀,也是三峡文化与外来文化交融的结果。本文分析了三峡文化多样性的内涵、主要表现、现代价值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4.
三峡文化的提出与研究,对当代重庆经济文化建设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历史上,三峡文化是一种以农耕为主的地区文化,明代以来,才逐渐形成农耕与城市工商文化并存的格局。三峡在历代文化创造活动中,形成了"劲勇变通、勤劳质朴、爱国尚义"的独特精神。这种精神延续至今,成为当代重庆人性格、品德的核心。三峡文学自然美的研究,有助于深入认识三峡文化的本质与特征,它的生成受到三峡文化的直接影响,是自然映照与文化观照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5.
在2006年10月13、14日由重庆师范大学“三峡文化与社会发展研究院”主办的“三峡考古与文化学术研讨会”上,与会专家学者就古代巴人历史与文化、重庆地区汉代以后的历史与文化、三峡动物考古、古代三峡文学与艺术,以及三峡考古与文化研究的现状与前景等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讨论,提出了一些重要的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6.
在20世纪90年代和本世纪初,随着三峡水利工程的建设,有着悠久历史文化底蕴的三峡地区文物发掘与抢救工作也在如火如荼的进行.同时,许多古代文化遗址及墓葬发掘报告,以及文献资料随之不断公开,一些研究著作和学术论文也在出版和发表.这些考古发掘报告、文献资料和研究论著,为我们进一步研究三峡古代社会文化,以及自然和人类发展的互动关系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也为我们更进一步探讨、研究三峡历史文化与社会发展奠定了很好的基础,并且使三峡社会与历史文化的研究,逐渐向更加精细、专门化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7.
三峡茶文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茶是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 ,茶文化具有丰富的内涵。三峡茶文化源远流长 ,博大精深 ,是我国传统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本文试图从宏观上分析三峡茶的历史发生、发展及其未来走向 ,从而为开发三峡茶文化 ,促使三峡地区茶事兴盛作贡献。  相似文献   

8.
从人文与自然契合为一展开论述,分析了三峡是三国时期蜀汉的活动空间;蜀汉正统论提升了三峡文化的崇高性;又从具体性与精神性两方面阐明了三国历史人物始终回盈于三峡山光水色之中。  相似文献   

9.
三峡地区是亚洲人类诞生的发源地,新石器时代,这里有着著名的城背溪文化、大溪文化、哨棚嘴文化;夏商周时期,这里是巴文化的主要分布区域;战国以后的历朝历代,这里又是兵家必争的主要地区.因此,对三峡历史文化的演变与发展,自古以来一直是学术界研究的重要课题.随着近些年来考古发掘工作的深入,一批批新材料的问世,不仅为我们的研究拓宽了视野,而且也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极为重要的第一手资料.从而也不得不使我们对过去三峡历史文化的一些传统观念及模糊不清的疑难问题重新来进行修正和改写,从而能让一些研究者、广大人民群众对三峡历史文化有一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
三峡石刻文化中蕴涵着一种不容忽视的帝王情结。这种帝王情结,不仅是三峡文化厚度不可或缺的历史佐证,是三峡传统审美意识的高度浓缩,也是中国折射古代历史兴衰的多棱镜,还是三峡文化传统价值评价的最高尺度。  相似文献   

11.
“三峡伦理文化”是受到三峡区域特定经济条件、地理环境、风俗习惯影响的,以三峡人为主体的,以三峡人伦为基础的,反映三峡人道德生活和价值取向的,以三峡人的道德规范为核心的伦理文化。三峡伦理文化研究的目的不仅在于三峡文化研究的体系性,也在于区域伦理研究的紧迫性,更在于区域文明建设的现实性。  相似文献   

12.
三峡石刻与三峡审美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三峡石刻作为一种古老的文化遗迹 ,是三峡审美不可或缺的方面 ,有着深厚的文化蕴涵 ,是三峡自然审美超越与升华的纽带 ,是三峡自然审美的盎然情趣。在三峡审美中 ,每一个用心审美的人都会关注三峡石刻 ,都会从中感受到中国悠久文化的灿烂与珍奇  相似文献   

13.
三峡峡口方言词汇的构成来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三峡是长江文明的重要区段 ,对其方言的调查和研究有助于三峡文化以及长江文明的发掘与认识。三峡方言的研究 ,根据历史文化和语言的特点来考察 ,应可自下而上细划为峡口、峡腹和峡尾 (或峡端 )几段来进行。本文据于峡口 ,以近 5 0年来的词汇现象为调查对象 ,由时间、空间以及时空综合的视角 ,将其词汇构成来源归纳于古语保存和留用、自行设计和造作、引进通语和外言的框架之下 ,对其语词进行了列举说明  相似文献   

14.
试论三峡宗教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指出了宗教文化的魅力、内涵及其与旅游的关系;阐述了三峡地区宗教旅游文化资源的特点;提出了三峡地区宗教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对策。  相似文献   

15.
开发利用三峡旅游资源刍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旅游资源具备一定功能和价值,可以为旅游业开发利用,并能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长江三峡融自然资源、人文资源、历史资源、工程资源、影像资源、旅游资源于一体;旅游资源和水力资源一样,十分丰富,是旅游资源富矿。开发利用三峡旅游资源,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规划,统筹兼顾,保护生态环境,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整合旅游资源,真正把三峡旅游作为支柱产业,尽快实现三峡旅游业突破性发展,打造世界知名旅游品牌。  相似文献   

16.
三峡因其特殊地理位置和文化,自古以来引得文人墨客吟诵不绝。三峡古诗的地名除了常见地名的地域性﹑象征性和文化性,还有其怪僻特征。故在英译诗中有译诗亏损,例如地名误译、浅译、英译与汉语不等值等。  相似文献   

17.
长江三峡航道以其悠久的历史、神奇的景观和重要的交通功能而著称.三峡航道在巴人的生衍和巴渝地区城市的形成方面也扮演了相当重要的角色:它孕育了巴人,以其丰富的水中资源延续了巴人的生存,以其四通八达的水路,为巴人的传衍与发展提供了便利的交通.不仅如此,三峡航道还为巴渝地区城市的兴起提供了必要前提,并对这些城市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8.
宋代三峡因其显要的战略地位,成为朝廷军事布防的重要区域。三峡拥有全国最为详备的地方武力,不仅兵种齐全、兵量众多,且具较强的战斗力,成为南宋后期西部抵御蒙古入侵的主力军。三峡宋军虽无统一的指挥系统,但它拥有全国独一无二的联防体系,密切了三峡地域军事合作,有力保障了宋代长江上游的军事安全。  相似文献   

19.
长江三峡大坝135米蓄水成功后,三峡库区形成。新三峡是容颜不改的雄奇三峡与珠联璧合的数百公里辽阔水面,是三峡湖!发展新三峡旅游,要继续发展三峡游船观光游,开发游船度假休闲游,创新高峡平湖游;构建大三峡旅游圈,发展新三峡分段分片游,带动游船业、湖区特色经济、特色城镇建设、旅游商品生产实现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20.
旅游经济的成长与发展,不仅得益于我国广袤的国土和绮丽多姿的自然景观等自然旅游资源,还得益于我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以及多种多样的民族风土人情等丰富的旅游文化资源。三峡石刻在三峡旅游经济开发中可以从四个方面发挥作用:增强三峡景观的内在魅力,提高三峡旅游的文化品位,丰富三峡旅游的审美情趣,保持三峡旅游的持久活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