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 柯尔律治是十九世纪英国最有影响的诗人和理论家之一,他在诗歌和文艺理论方面的独创性使他在英国文学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他的诗《忽必烈汗》作于1797年夏天。据诗人自己介绍,他是在读忽必烈汗建造宫殿的记载时入睡的,梦中诗兴突发写下了二三百行诗。一觉醒来,他奋笔疾书将梦中所作付诸文字。但不想正写到激越之处却被人打断,《忽必烈汗》只写出了54行。这首神秘、荒诞、奇特、昂奋的诗歌被《不列颠百科全书》称为“英国文学中最  相似文献   

2.
西方通常都将英国湖畔派诗人柯尔律治的《古舟子咏》、《克丽斯塔贝尔》、《忽必烈汗》这三大诗作相提并论,称之为魔幻诗或超自然诗,对它们极力赞扬,推崇备至。布鲁克(Stopford Brooke)有一句常被人引用的名言很能说明这一点: 柯尔律治全部美妙的诗篇可以装钉在二十页中,但是,应该全部用纯金。当代有影响的批评家奈特更是别出心裁,把这三首诗称为柯尔律治的“神曲”,认为它们分别与意大利著名诗人但丁《神曲》中的《净界》、《地狱》、《天堂》相当。概括地说,对柯氏魔幻诗不加分析批判而一味颂扬是西方评论的通病。另一方面,苏联和我们国内一些把柯氏视为反动或消极浪漫派诗人的论者又把魔幻  相似文献   

3.
柯勒律治的《忽必烈汗》,意象突兀诡异,情景苍莽幽邃,主题若隐若现,节奏韵律变换无定,充分体现出梦境中奇幻的特征。他在诗中对中国、上都、忽必烈汗的描写,并不旨在描摹现实,而是借中国题材作为驰骋想象力、渲染异国情调的艺术空间。忽必烈汗和他的御苑,经过柯勒律治想象力的雕琢和异国情调的涂染,悬挂在文学园林里的长青藤上,被古往今来的文人墨客一次又一次地抚摸。  相似文献   

4.
这是闻一多先生的一首抒情名诗。诗情哀怨,意境深远,格式独特,押韵整齐,在闻一多的新诗中占着颇为重要的位置。但是,它写于何时?寓意是什么呢?以往,人们把这首诗同《忘掉她》、《我要回来》二诗并提,说是“诗人怀念早夭的爱女立瑛之作。立瑛逝于1926年冬,也就是说,《也许》是1926年冬以后写成的,是  相似文献   

5.
刘克庄编选的《后村千家诗》,是一本较好的带资料性的唐宋诗选本。它不仅可作为近体诗读本,而且对唐宋诗的辑佚校勘有较高的价值。张璋黄番校注的《朱淑真集》卷九《辑佚》,就从此书辑得《惜花》等五首诗,并以此书为参校本之一。编《全宋诗》,也可从中辑出数量可观的诗篇。然阙名诗人较多,胡向侬等《后村千家诗校注》已查出了一些阙名作者,但仍有190首诗的作者阙名,我粗略翻了一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典诗论中的"滋味"说对各种体式的中西诗歌鉴赏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济慈的名诗《秋颂》历来为众多中外批评家所关注,然鲜有人运用"滋味"说这一品评诗歌的标准来论析此诗。从"滋味"说视阈对《秋颂》进行"情性"、"形美"以及"赋比兴"等方面的解读,可以另辟蹊径来探究此诗长盛不衰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7.
1985年总目录     
文学、语言古诗探秘三题 “臣”字新论略论厦门话量词福州话文白异读探讨浅评英国浪漫诗人柯勒律治名诗《忽必烈汗》万叶假名与闽南方言的音韵比较及其意义词义弓1申方式初探荀子“辩说”思想探胜谈谈二十世纪西方莎评的儿种流派从陈涉进世家看司马迁纪事实录史笔《诗经》成语的语法结构分析《莎非女士的日记》与《我在霞村的时候》汉字功过评说阂南方言中的上古汉语残余严羽‘玲咏情性”说发微苏轼的“士气”论宋代学风变古中的《诗经》研究论《现代》诗派语言的粗关性原则 史学试论日本大皇“万世一系”的统治太平洋战争初期日本对东南亚…  相似文献   

8.
雪莱是英国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的小诗《歌》语言凝练、意象精致,是意象诗的经典。马致远是我国元代著名的戏曲作家和散曲家,他的小令《天净沙·秋思》是中国意象诗中的极品。虽然跨越不同的历史时空,但两首小诗在意象营造、意象组合、诗思表现、以及情思体验等方面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相似文献   

9.
《金瓶梅》诗词漫评方纲一、云遮雾绕《安乐窝》研究《金瓶梅》的诗词难,一难是诗词用得杂而且乱,二难很少有名诗名词,三难不标作品出处和作者。例外总是有的。《金瓶梅》词话本中用诗三百余首,只有一首标出了作者,就是第79回的引话诗:仁者难逢思有常,闲居慎勿恃...  相似文献   

10.
胡问依、王皓叟《后村千家诗校注》(贵州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是一本颇得好评的书,然也偶有注误者.如卷十六《宫室门·寺》类,有阙名诗人《寺》一首,诗云: 翠岭香台出半天,万家烟树暗晴川. 诸僧近住不相识,坐听微钟记往年. 注:“晴川:阁名,在今湖北汉阳.”  相似文献   

11.
《秋颂》是19世纪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济慈所创作的颂诗之最后一首。在这首诗中,济慈突破了其早期诗歌对想象力的强调,从“亦真亦幻”发展到“真即是美”,表达了人与自然和谐、交融,最终回归自然的主题。同时,《秋颂》达到了自然动人的美学境界,为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2.
在先秦诸子散文中,庄子散文以其浓郁的诗意为后人所称道。清人吴世尚说:“余观《庄子》十余万言,……盖深合乎大《易》尚象之旨,而时出没乎风人比兴之辞。”“《易》之妙妙于象,《诗》之妙妙于情;老之妙得于《易》,庄之妙得于《诗》。”(《庄子解·序》)近人施章说:“《庄子》一书,如其用哲学的眼光来读,不如用文学的眼光来读。因为庄子看宇宙是充满了生命,一草一木,以至一架髑髅,庄子对之都能发生同情,而幻想出他们的生命来。这完全是艺术家的态度。至于庄子本人,也常常用文学的技术来表现那样高超的意境。”(《庄子新探·自序》)闻一多也说:“他的思想的本身便是一首绝妙的诗”。“他那婴儿哭着要捉月亮似的天真,那神秘的怅惘,  相似文献   

13.
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华兹华斯创作了许多吟咏大自然美景和人的心灵的优美诗篇。《咏水仙》就是其中较负盛名的一首。诗人借景抒情,以花传意、动静结合的笔法,大量运用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段,倾情描绘了水仙之美。诗中蕴含意境美、修辞美、音韵美等美学特色。  相似文献   

14.
“心有猛虎,细嗅蔷薇”是汉译诗中的佳句,源于英国当代著名战争诗人西格夫里·萨松(Siegfried Sassoon)的一首名诗,爱诗者对此诗之赏析与翻译可谓众说纷纭,各抒己见。经分析求证,百度网上所谓的余光中译文实属误传,乃冒名之作。通过查阅与研读国内外研究萨松其人其诗的文献,全面阐释了该诗内涵,并对比英汉诗歌的格律特征,重新翻译了全诗,以期对这首经典英诗提出有理有据的诠释及更为理想的译本。  相似文献   

15.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晚唐著名诗人杜牧的绝句《清明》,千百年来为世人所传诵,“杏花村”也因此而闻名。妙在经这牧童遥遥一指,竟指出不少争议来。《清明》诗里的“杏花村”,究竟该指哪里,笔者试图对此略呈管见。《清明》这首诗,在唐人编的《樊川文集》、宋人编的《樊川集·别集》、《外集》、清人编的《全唐诗》里都未曾收录。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的《新唐诗三百首》,选录了这首诗,并附有简短的说明:杜牧这首《清明》诗,最早见于南宋谢枋得编的《千家诗》,谢枋得认为是杜牧的作品。明代诗论家谢榛在其《四溟诗话》中也认为是杜牧的作品,清人冯集梧在  相似文献   

16.
一度被冷落了的诗人邵洵美,最近似乎受到了研究者的重视,论文先后刊出了不少,使诗人邵洵美的形象逐渐在人们心中有了印象。据说海外学者比我们早些时候就评说了这位诗人,尤其是苏联的契尔卡斯基还专门评论了《诗二十五首》,并提出了一些值得注意的看法。1983年他编的《中国诗歌》一书中还选了邵洵美的五首诗。1988年上海书店把《诗二十五首》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参考资料”依原样影印出版,这无疑是一件及时而有意义的事。  相似文献   

17.
李涉的《井栏砂宿遇夜客》,是历代《唐代文学史》、《隋唐五代小说史》,以及《唐诗纪事》、《唐才子传》、《唐诗鉴赏词典》等诸多图书乐于收录、鉴赏的一首名诗佳作。但长期以来,对它的写作时间、事发地点、诗赠对象姓名,以及传承因缘和传承中形成的某些差异,缺乏钩沉、解析和考证。文章在广泛搜集历史资料的基础上,对历朝收录此诗的内容,进行深层次的发掘、考证、排比,使这些问题逐一廓清,正本清源,以增强此诗的吸引力、影响力和感染力。  相似文献   

18.
《美国名诗105》中的唐诗任小明,唐华曾在美国哈佛大学任教,从事英语教学及美国诗词评介工作达三十年之久的著名学者保罗·莫路易(PaulMolloy)①集数十年教学与研究的丰硕成果和心得体会,向美国中学生推荐了105首美国名诗。要从浩如烟海的美国诗词中...  相似文献   

19.
北宋著名学者邵雍自称其诗有三千首,而现存其诗集《伊川击壤集》不同版本均仅有一千五百多首,还应有一千五百首,但未见其中。明清时期的文集、笔记和目录记载了邵雍另一部不为学界所知的著作———《前定数》,书前共有两序,其一为邵雍之孙邵博所书。该书是以诗歌的形式表现易数内容,而我们在《永乐大典》中发现了保存完整的《前定数》,其诗共存一千四百九十三首。两者相加诗的数量不仅与邵雍所称相一致,而且《前定数》在内容和语言等方面与《伊川击壤集》和《皇极经世》具有异曲同工之妙。  相似文献   

20.
说明】 1921年8月中旬,郁达夫在日本东京附近杨木县的盐原避暑,作了十首诗以记录自己的经历与心绪,《郁达夫诗词集》将这十首诗名之为《盐原诗抄十首》。这组诗中的第一、二、三、四、五、八、九、十首,原载作者日记《盐原十日记》中,并曾在1921年10月至12月日本《雅声》第三至五集发表,第六、七首曾分别以《山中七夕》、《妙云尼墓》为题发表于1921年10月1日日本《文字禅》第五卷第十号。从诗的内容看,第一首表现对“秋来酷热”的“不平之鸣”(《盐原十日记》),第二首写山中避暑的清凉快乐,三、四两首是七夕怀内之作,第五首是给旅舍主人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