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必须体现中华民族的特性,成为中华文明优秀传统的继承者和体现者;必须体现科学性,是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载体,是中国人民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和精神家园;必须面向人民大众、服务人民大众、满足人民大众的需要。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必须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2.
略谈人的发展的整体图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的发展包含作为个体的人的发展和作为类的人的发展两个层次。但不管哪一种人的发展都离不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人的发展的历史前提 ,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就是人的发展的社会背景 ,在目前和今后 ,人的发展离不开全球必然实现共产主义这个背景。作为个体的人的发展 ,包括人的身体的发展 (可分为发育成长、成熟、衰老三个阶段 )、人的实践活动的发展 (其核心即实践能力 ,是一个由价值标准、指导思想和操作能力等要素构成的综合概念 )和人的精神活动的发展 (最主要的是认识活动和评价活动两种 )三个方面 ;作为类的人的发展 ,同样也包括作为类的人的身体的发展 (大致经历了猿、猿人、智人、现代人四个阶段 )、作为类的人的实践的发展 (其中最主要的是改造社会的实践 ,即人的交往实践 )和作为类的人的主观世界的发展 (主要的也是认识活动和评价活动 )。作为个体的人的发展和作为类的人的发展 ,同人类社会的发展一样 ,都是一个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3.
在新现象学家施密茨看来人的解放就是知觉主体的脱离显现,即从融合的原初当下的5个维度中展开凸现出来,呈现出主客体差异。施密茨人的解放就是以身体为轴心的空间性展开的过程。马克思从实践出发寻求人的宏观的、社会的、自由的、全面的解放。两者互为补充,马克思的宏观的人的解放为施密茨的个人主体的解放提供了坚实的社会基础;而施密茨个体的、自身的解放对马克思的人的解放提供了一个微观上的补充。  相似文献   

4.
研究人的价值问题的目的和归宿在于人的价值的实现,人的价值的实现是复杂的、具体的历史过程。在科学发展观的视域中,人的价值的实现既要以人的发展为首位,以广大人民群众最根本的利益为本,又要统筹人的价值的各个方面,使其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
音乐欣赏包含紧密联系又呈递进关系的官能的欣赏、情感的欣赏、理智的欣赏、信念的欣赏四个阶段,音乐欣赏应该实现由低级欣赏水平向高级欣赏水平的递进发展,达到信念欣赏水平,最终实现对人生态度、道德情操和理想信念等的提升,进而提高人的整体素质,创造诗意人生。  相似文献   

6.
教育的属性、质和本质是严格区分的三个不同层次的概念,弄清楚三者的区别和联系,对于教育工作者全面、深入地把握教育本质十分重要和必要;对于国家确立教育目标,选择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确立教育评价标准、尺度,制定教育发展战略的选择和各项教育方针政策也具备理论上的指导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让.斯塔罗宾斯基的批评,尊重传统,力求创新,在新旧两种批评的攻讦和交汇中开辟着自己的道路,冶文学、哲学、史学、自然科学(医学)于一炉,形成一种独特的阐释风格。他把批评看作"由整体到局部、由局部到整体"的往返的一个"永无止境"的行程,由这种行程所形成的"批评的轨迹"是他最喜欢的概念:批评的轨迹展开于(通过同情)接受一切和(通过理解)确定一切之间。批评的轨迹包含了"阐释的循环"的概念,这种循环是双重的同时的、并存的:一个是以阐释为中介的从客体(文本)到客体(批评文本)再回到客体(文本)的运动,此为德国人所说的阐释的循环,是客观的循环;一个是经由文本的从主体(批评主体)到主体(作品主体)再回到主体(批评主体)的运动,此为主观的循环,这是让.斯塔罗宾斯基的一大创新。  相似文献   

8.
埃尔斯特的《理解马克思》是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中的新流派——分析的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作。在这部百科全书式的著作中,他运用一系列新概念,对马克思的方法论、人类学思想、阶级、剥削、国家、革命等理论做出了新的诠释。本文对埃尔斯特的基本理论见解进行了批判性的考察。  相似文献   

9.
现实的人:马克思人性论的基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马克思建立在唯物史观基础上的人性理论进行分析。马克思认为,人首先是现实生活中有生命的个人生命体,在满足生命需要的实践活动中具有了社会属性,需要的满足不断产生新的需要,在这一过程中人逐渐走向人,获得人的属性。因此,马克思的人性论是人的类特性的总和,是自然性和社会性的统一;与现实生活中的人的需要紧密相连;是人在实践活动中逐步摆脱动物性,走向不断丰富、完善的人性。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日本鲁迅研究主要经历了三次转向:"文学"的转向、"政治"的转向、"文化"的转向。在这一过程中,出现了"启蒙者"鲁迅、"文学者"鲁迅、"革命人"鲁迅和"科学者"鲁迅等心像,显示着日本鲁迅认识由表及里、从虚到实的理论轨迹和基本倾向,表明了日本鲁迅研究在克服"竹内鲁迅"的过程中,不断创新的努力。  相似文献   

11.
传统形而上学至少有两个重大歧义:一个涉及到对于形而上学对象(实体)性质的理解,它牵涉到柏拉图路线与亚里士多德路线的区分;另一个涉及到对于形而上学对象(实体)数量的理解,它牵涉到存在论与理性神学、理性宇宙论、理性心理学的区分。我们把前一种区分称之为典型形而上学与离异形而上学的区分,认为通过厘清这种区分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形而上学作为“第一科学”(或曰“科学的科学”)的命运以及形而上学内部不同性质的学说在这一命运中所起的不同作用;我们把后一种区分称之为一般形而上学与下属形而上学的区分,认为通过厘清这种区分有助于消除形而上学内部不同学说在本体论和认识论问题上的种种混乱,从而更为准确地理解“形而上学”这一学科。  相似文献   

12.
论人的素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素质”是近年来全社会使用频率较高的概念之一 ,也是歧义较多的概念之一。究竟什么是素质 ?什么是人的素质 ?迄今学术理论界仍见仁见智 ,从理论上疏理素质概念的发展变化脉络 ,系统探讨人的素质的涵义、特征、结构和功能 ,不仅有利于科学认识人的素质本质 ,而且有利贯彻“科教兴国” ,“全面提高民族素质”的发展战略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相似文献   

13.
命题曾被定义为某些句子, 但句子没有固定的真值。 命题曾被定义为句子的意义, 但 “意义” 这个概念并不比 “命题” 更清晰。 还原论把命题定义为一种由可能世界、 可能的个体等组成的集合论性的构造物, 但这种理论意味着全部的逻辑真理表达的是同一个命题。 命题曾被定义为是一些态度 (如相信) 的对象和真值的承担者; 就是说, 命题是由它与其他对象 (如人, 真值) 的关系来定义的; 这种定义使人们有理由怀疑命题是否真正存在, 抑或是态度主体 (人) 的一种幻觉? 命题的内容可以千变万化, 但命题的内容却有共同的形式, 不仅命题逻辑、 一阶逻辑所表达的命题, 而且二阶逻辑等高阶逻辑、 非经典逻辑的命题, 都能纳入这种形式。 根据这一点我们提出了一个新的对命题的定义。 这样定义的 “命题” 概念更加清晰, 能让我们解决命题的同一性问题。  相似文献   

14.
矩阵在高等代数(线性代数)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其中矩阵的逆尤为重要。那么如何判断一个矩阵是否可逆,如何去更快更好地解决求逆矩阵的问题,在许多高等代数(线性代数)教科书中,主要介绍用初等行(或列)变换求可逆矩阵的逆矩阵的方法。鉴于此,主要介绍了伴随阵法、初等行(列)变换法、行列初等变换并用法、哈密尔顿—凯莱定理法、利用线性方程组求逆矩阵、分块矩阵求逆等十四种方法,并对几种比较重要的方法进行了简要论证,分析了各方法的优势和劣势,以此希望能对今后的研究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15.
对我国哲学界近20年来对于人的价值问题的研究作了全面的总结,涉及到人的价值的定义、人的价值大小的标准、人的价值的分类、人的价值的实现、市场经济与人的价值,等等.  相似文献   

16.
试论探望权的几个基本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新修订的《婚姻法》规定了关于探望权的几个问题,但有些规定并不尽如人意,在司法实践中很难实施。本文试图从探望权的产生原因和价值基础出发探讨探望权的性质、探望权的主体、探望权的行使等关于探望权的几个基本问题,并对我国现行立法加以检讨。  相似文献   

17.
中国现代话剧奠基人之一的田汉先生虽然在早期的话剧创作中有较鲜明的感伤情调,然而随着时代政治、社会现实的变化,渐次转向了左翼戏剧,并表现出“为人生”的倾向,主张民众的、时代的、政治的戏剧理论并努力加以实践。  相似文献   

18.
在三十年代初的文艺自由论辩中,胡秋原自称“自由人”,倡导文艺自由,形成了一整套文艺自由观。《论胡秋原的文艺自由观》着重探讨了其文艺自由观的理论基石、理论来源、理论核心与理论内容等,试图在理论上揭示出其鲜明独特的文艺探索路向与价值选择。  相似文献   

19.
王国维依据西方哲学和美学精神,从纯哲学和纯学术的角度,站在人类文化的制高点上,高瞻远瞩地审视了艺术的地位、目的、功能、来源及艺术美的种类等相关问题,指出:艺术与哲学一样是表现真理的手段,具有神圣的地位;艺术的目的在于解脱人生的痛苦;艺术具有消遣的功能,可以医治数空虚的痛苦;艺术来自艺术家"美的预想"而不是模仿自然;艺术可分为优美和壮美、古雅及眩惑.王国维立于纯粹哲学基础上的这种"纯艺术"思想实际上指出了我国传统艺术的根本性精神缺陷,为中国艺术的现代转型提出根本的思考.  相似文献   

20.
对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如何作出合理的理解和规定?这是目前国内有关真理论的研究中引起争论的问题之一。本文从分析真理作为正确的理性认识所具有的具体性、历史性特点入手,确认“有条件性”是真理的一个基本内在属性,也是理解和规定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时所必须坚持、贯彻的一个基本的前提。由此,本文不赞成把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解说为无条件性和有条件性的传统观点,而认为真理的绝对性是指真理的确定性、至上性,真理的相对性是指真理的不确定性、非至上性,二者都是有条件的;也不赞成把绝对真理作为与相对真理相对应的一个范畴,而认为相对真理的对立面其实就是相对谬误。真理的发展是一个辩证否定、自我扬弃的历史性过程,任何具体真理本质上都是相对真理,同时又包含着向相对谬误转化的可能性。正是在这种不断的转化中,真理愈升愈高,日益接近着客体世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