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论企业分配模式的决定因素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企业分配模式是指企业不同投入所有者之间规制分配关系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契约 ,按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的两类要素观 ,它可以划分为“资本雇佣劳动”、“分享制”、“劳动雇佣资本”等三大类。决定企业分配模式的是企业劳动的结构特点 ,即长期劳动 (尤其是高级的长期劳动 )比重越大的企业 ,越要求人力资本参与企业剩余的分配 ,而短期劳动 (尤其是短期简单劳动 )比重大的企业采用“资本雇佣劳动”较合适。这是主导因素。当然 ,企业的实际分配仍受到诸如企业中间品 (含劳务 )市场化程度及其价值评估能力、劳动者风险承受能力及谈判力、不同投入的稀缺程度等条件变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理论界关于“资本雇佣劳动”命题的几个论据进行了分析 ,认为“资本雇佣劳动”命题并不能很好地解释现实 ,已受到现实的质疑和挑战 ,“劳动雇佣资本”才符合历史的发展趋势。本文在理论联系实际的基础上 ,从人力资本的专有化和群体化、股东对股份公司态度和兴趣、社会制度原因及企业所有权等方面论证了“劳动雇佣资本”的可能性和未来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3.
股份合作制企业是以合作经济为基础,采取股份制运行方式,以达到劳动联合和资本联合的有机结合的企业.我们知道,价值来源于劳动与生产资料的结合,而生产资料又可表现为资本,所以,对劳动、资本任何一方都必须予以重视.股份制企业是资本的联合的产物,它的特点是"资本雇佣劳动",忽视了劳动在生产中的意义;合作经济组织是典型的劳动联合,它的特点是"资本从属于劳动",忽视了资本对价值产生的作用.而股份合作制企业正好能解决两个极端的缺陷,是劳动、资本的动力激励机制的统一.  相似文献   

4.
古典企业 ,从本质上讲是一种“资本雇佣劳动”的业主制企业。本文从古典企业制度的质的规定性和基本特征、存在机理的理论分析以及人力资本产权安排三方面进行论述 ,并提出古典企业中的人力资本产权与运营理念的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5.
劳动与资本之间的关系是一个涉及社会和谐本质的重要问题。资本雇佣劳动抑或劳动雇佣资本,这两种理论都有片面性。前者注重逻辑实证主义论证,缺乏历史发展的眼光;后者先验性预判的偏好使之忽视了许多现实因素。本文由动态的历史观提出,资本与劳动之间并非一个简单非此即彼的雇佣关系,资本雇佣劳动更不是一个永恒的模式。劳动与资本有可能相互容纳向一个利益均衡的状态趋近,即劳动和资本将凭其存量差别而不是地位差别取得相应的权力和收益。收益分享制企业很可能成为今后的主流企业模式,传统意义上的雇佣概念甚至将不复存在。当然,这仅仅是一个理论上的可能性探讨。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的劳动学说,主要表现在两个层面上:一是人类学意义上的生产劳动;二是政治经济学批判意义上的雇佣劳动。就前者而言,以生产劳动为突破口,马克思创建了自己的历史唯物主义学说;就后者而言,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中,马克思分析了异化劳动、雇佣劳动、劳动与价值、劳动与资本等问题,从而实现了对资本主义制度、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资本主义人的存在方式的批判,揭示了"抽象对人的统治"以及"掩盖在物与物的关系下的人与人的关系"。正是在这两个层面上,马克思的劳动学说彰显出自身的独特价值和真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本文用原创的"超质劳动"概念,揭开了雇佣劳动中非剥削盈利的"秘密":雇工在工厂中从事的是协同协作的"超质劳动",它所增创的价值可以使雇主与雇工双赢.这一研究说明,尽管雇佣劳动在现实中往往存在剥削,但资本却是可以非剥削盈利的.由此得出的结论是:"雇工有功,剥削有罪."这对于我们一面发展市场经济,支持民营企业家正当经营,一面旗帜鲜明地反对剥削,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本文也因此迈出了破解劳动价值论的关键一步.  相似文献   

8.
知识经济的幻觉:企业所有权向人力资本所有者转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企业是一系列契约的组合 ,是个人之间交易产权的一种方式 ,说到底是一个人力资本与非人力资本 (物质资本 )的特别合约。剩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构成企业所有权。在古典企业里 ,物质资本所有者成为当然的企业所有权的拥有者 ,也就是“资本雇佣劳动”的逻辑。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企业制度也在不断地演进 ,古典企业逐渐发展为现代企业 ,人力资本所有者的地位越来越被发现并呈上升的趋势 ,利润独享制也演化为分享制。特别是随着知识经济和人力资本作用的强势发展 ,国内某些经济学者就预言 ,“劳动占有资本”必将取代“资本雇佣劳动”的企业逻辑…  相似文献   

9.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通过从抽象到具体的概念运动的系统论述,对其<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异化思想,做了全面而系统的规定和论证,形成了剩余价值(剩余劳动)理论,实现了其异化思想的实证化和系统化.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把资本雇佣劳动关系的异化性质,称为一条"看不见的线",即:抽象劳动--异化劳动--雇佣劳动--(剩余劳动←→剩余价值)--资本.其中,剩余劳动和剩余价值之间的异化关系是这条异化线上的"七寸".异化劳动在成就资本的同时,也异化了资本.  相似文献   

10.
舒尔茨将资本分为物质资本与"人力资本"两种.强调"人力资本"比物质资本具有更大作用.如果撇开经济关系和经济制度的影响不谈,单从生产力发展角度来看,舒尔茨这种强调"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和提高要素生产率的突出作用是完全正确的.马克思主义认为,资本首先表现为一定的货币和实物,但不是任何货币和实物都可成为资本,而只有具有价值的劳动产品才可能成为资本.更重要的是,资本还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生产关系的反映.因此,资本的本质是剥削雇佣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价值的关系,能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就是资本.舒尔茨的"人力资本"理论虽然在西方经济学发展史上有其积极的理论意义,但却是与马克思科学的资本理论相悖的不科学的资产阶级庸俗观点.  相似文献   

11.
方竹兰博士在《经济研究》1997年第6期上发表的《人力资本所有者拥有企业所有权是一个趋势》一文中,提出了一个从资本雇佣劳动到“劳动占有资本”的转化逻辑:“从资本雇佣劳动制度中的非人力资本所有者控制人力资本所有者,经过非人力资本所有者与人力资本所有者之间的分离、独立和对等谈判,到人力资本所有者拥有非人力资本、支配非人力资本所有者的‘劳动者占有资本’制度,从最初的资本家与企业家融为一体经资本家与企业家分离,到最后企业家与‘资本家’又融为一体。只不过起点的两者融合是资本家即非人力资本所有者为主,终点的…  相似文献   

12.
本文用原创的“超质劳动”概念,揭开了雇佣劳动中非剥削盈利的“秘密”:雇工在工厂中从事的是协同协作的“超质劳动”,它所增创的价值可以使雇主与雇工双赢。这一研究说明,尽管雇佣劳动在现实中往往存在剥削.但资本却是可以非剥削盈利的。由此得出的结论是:“雇工有功,剥削有罪。”这对于我们一面发展市场经济.支持民营企业家正当经营,一面旗帜鲜明地反对剥削,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本文也因此迈出了破解劳动价值论的关键一步。  相似文献   

13.
现代企业理论对企业性质的认识是抽象的 ,忽略了社会历史性 ,根源在于其理论的假定前提、研究问题的出发点和分析问题的方法。科学认识企业的性质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为指导。从马克思主义的视角看 ,企业具有双重性质 :它作为社会生产力的具体组织形式 ,是以劳动力市场代替产品市场 ;作为社会生产关系的具体体现形式 ,具有社会性质。企业的社会性质不是一成不变的 ,古典企业是资本雇佣劳动 ,现代企业则是共同治理。企业的性质由资本雇佣劳动发展为共同治理具有客观必然性。  相似文献   

14.
深化马克思资本理论研究的现实意义是 ,对社会主义条件下存在并需要大力发展的私人资本及按资分配的收入的属性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马克思对资本的界定有两个方面的定义 :一是资本一般 ,二是资本特殊。根据资本一般定义 ,确认公有资本概念 ,这又是新的资本特殊。在私营企业存在剥削关系。信用的发展导致虚拟资本的产生 ,因此出现执行资本职能的资本与不执行资本职能的资本的分离 ,私人资本不完全等于直接的雇佣劳动关系。私人购买股票、债券 ,持有企业股权都是发展私人资本的形式 ,资本雇佣劳动的场合取得的收入可以定义为剥削收入。资本被其他要素所雇佣所取得的收入 ,就不能一概认定为剥削收入。居民的银行存款、购买股票以及在企业中持有股权产生的利息、股息以及股票转让收入都是财产的所有权收入 ,不是剥削收入。  相似文献   

15.
知识劳动是知识经济条件下的主要劳动形式。与传统劳动受资本支配和控制不同,知识劳动显现出了对资本的相对优势,这种优势主要体现在知识劳动在生产过程中的支配地位、知识劳动者在价值分配上的优势,以及知识劳动者相对于资本的稀缺性等方面。在高科技企业中出现的与传统企业资本雇佣劳动形式不同的劳动雇佣资本的新现象,是知识劳动对资本相对优势的集中体现。知识劳动对资本的相对优势,使知识劳动者有了更多的全面发展的机会,影响着企业的组织形态与经营战略,强化了社会经济生活的国家干预,并在调整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同时,为其向更高级的社会制度过渡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6.
目前学术界对最优企业所有权安排的研究众说纷纭,其中以资本雇佣劳动论、劳动雇佣资本论和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论最具影响力。事实上,竞争条件下的企业所有权安排最优的逻辑起点是竞争力而非风险承担;市场中的企业并不存在恒定不变的和统一的最优企业所有权安排,最优企业所有权安排可以呈现资本雇佣劳动、劳动雇佣资本和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以及他们的边际修正等系列形式;对于竞争条件下追求持续发展的企业,各种形式的最优企业所有权安排均是以竞争力为导向的安排;企业所有权安排的最优状态不能孤立地存在,与公司治理生态系统的状况互为依存。也就是说,最优企业所有权安排是以竞争力为导向的,它将为企业提供持续创新的动力机制。  相似文献   

17.
郑红 《江淮论坛》2015,(2):24-29,45
"社会资本"这一术语最先由经济学使用,随着该理论的逐步发展并逐渐成为政治学、社会学分析和解释工具,经济学界又开始反思社会资本是否能够成为一种资本形式。而这一反思最终指向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对资本本质的追问。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从社会关系与生产要素相统一的角度对资本的考察,为澄清社会资本的资本属性提供了理论上的支撑。一定的社会关系决定了社会资本的本质,而社会资本的生产要素是社会劳动的自然力。社会资本是资本在继吸收自然界的自然力、人的自然力之后为自身增值寻找到的新的价值增长源泉。  相似文献   

18.
《东岳论丛》2018,(1):123-129
马克思劳动批判理论是指通过对国民经济学劳动概念的全面批判,指出它在资本所有制、劳资关系以及"共富"的最终目标等方面的观点都是未加澄清的理论设定,且与社会现实不符,最终论证了消灭雇佣劳动与实现共产主义的必然性。当前中国"共享"发展理念主张在共建、全面、渐进基础上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并最终实现"共富"。这一观点与马克思劳动批判理论在发展目标与实现路径等双重方面具有高度统一性。深入探讨这种统一性既有助于说明经典理论的当代生命力,又有利于在此基础上总结、构建"中国话语"。  相似文献   

19.
资本与雇佣劳动的关系始终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理论与现实场域,但马克思绝非是将劳动主体与资本主体进行机械的二元对立,而是经历了从生产过程中的劳动主体出发,在建立了劳动价值论与剩余价值论之后,完成以资本逻辑为统摄来分析资本与雇佣劳动关系的视角转换。通过对劳动、劳动能力与劳动力的区分,劳动力商品成为从劳动价值论到剩余价值论的理论中介。一方面,生产过程中的劳动主体在资本逻辑的总体分析框架下成为商品、生产商品、消费商品,在创造使用价值与失去交换价值的矛盾中逐渐消解;另一方面,因资本具有普遍趋势与特殊限制的内在矛盾,在资本逻辑的矛盾本质与内在界限中,劳动主体的历史性、生产性、实践性与革命性得以重建。  相似文献   

20.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资本理论演变的新趋势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马克思的古典资本理论从宏观层面分析了资本对劳动的强制,劳动者没有人身自由,是生产剩余价值的机器和工具;舒尔茨的现代资本理论从微观层面上解释了个体劳动者之所以投资,是为了获得劳动力的价值和劳动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当代资本理论更加突出了人才资源对经济发展的决定性作用,进一步揭示了人才资源和物质资本、货币资本一样,是带来利润收益,并使资本得到保值和增值的所有权资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