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公共艺术是现代性的权利主张与公民社会人际关系的表现.本文以四川公共艺术的发展现状为例,讨论了中国公共艺术的发展与中国社会开放、民主与和谐进程的良性互动,并联系地域和民族的公共感情,从坚持科学发展观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层面,分析了扎根地域文化、把握传统文脉、保持乡土气息对创造区域公共视觉氛围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2.
论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契约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契约精神是公民社会公共生活领域的公共精神。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市场化、全球化、网络化的现实境遇与生存方式,为公民社会在古老东方国度的发育与生成准备了必要的物质基础与制度前提。然而公民社会离不开公共精神的支撑,中国传统社会特质决定了儒家传统人伦法则无法引申为现代公民社会的公共价值范式,因此契约精神不仅是当代中国公共理性的具体承载,而且具有独特的现代性意义。它一方面仰仗公平正义性的制度安排,另一方面也吁求主体内在向度的心性价值重构。  相似文献   

3.
傣族贝叶文化具有丰富的内容,在新中国成立后它与汉文化沟通整合实现了现代性之路.傣族传说《召树屯》先后被改编成现代舞剧与汉语电影《孔雀公主》,真正打开了傣族贝叶文学资源的宝库,使得傣族艺术有了很大的发展,步入当代艺术殿堂.它们是原生态艺术发展为现代性民族艺术的里程碑,给中国当代文化注入了新的元素和活力,成为中国当代文化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相似文献   

4.
传统施恩与现代慈善的文化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彭红 《船山学刊》2010,(4):177-179
当前我国慈善事业处于从传统施恩向现代慈善过渡的阶段,传统的等级恩赐、狭隘恩报和封闭财产观在当代市场经济语境中,与现代公民权利、公益慈善和理性财富观发生碰撞。我国慈善生态建设,须扬弃传统慈善文化资源,吸收西方先进的慈善文化元素,培育公民社会和培养公共精神,营造良好的慈善文化氛围。  相似文献   

5.
张海涛 《东南学术》2012,(3):222-229
对于当代中国美学的建构来说现代西方主体间性理论的引入极具开创性,但这种横向的空间维度上的对域外理论的移植却也有忽视本民族文化传统、美学传统的弊端。从纵向的时间的维度上来探究中国古典美学中的主体间性精神,并通过这一探究来辨明中西美学中主体间性精神的差异,对于中国当代美学的建构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现代性的启蒙辩证法为现代社会埋下危机的种子,现代社会危机的实质是现代政治危机.现代政治对于古典政治的反叛决定了现代社会不再寻求社会的整体性正义理念,转而关注实现正义的具体条件,人类社会被肢解为以自然竞争为法则的“私人领域”和以理性自律为法则的“公共领域”.马克思的现代政治批判不仅揭示了现代社会危机的现代性基因,而且阐发了现代社会危机与现代政治结构的内在关联,并在此基础上,建构一种既植根古典政治哲学传统又融合现代政治元素的新型政治形态.马克思对于现代政治结构的批判与超越,为当代政治哲学寻求破解现代政治难题、克服现代社会危机的理论道路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7.
中国传统文化是劳动人民在长期实践中创造出来的伟大成果。它是中华民族精神个性的象征、创造力的体现、当代文化创造的基础。新时代文化的创造应该重视对传统文化的吸收、提升和超越。具体地说,就是要辩证地认识文化发展,认清文化的历史性和现实性、多元性与价值相对性、变异性与再创造性;准确识别优秀传统文化,看它是否拥有普遍价值、适合时代需求、促进人类向真向善;高度重视当代传统文化传承发展方面存在的认识不足、保护不够、创新转化水平不高等问题;积极推进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深入挖掘传统文化资源、加强其与当代社会的对接、积极推进其传播与创新等。通过多方面的共同努力,一定能创造出中国文化的新辉煌。  相似文献   

8.
我们已经进入到一个新的时代。新时代的特点之一是如何融会贯通中国传统优秀文化并使之成为现代生活中的精神支撑。本文聚焦于儒家传统思想与当代男女平等理念的碰撞,以创造性改造和创新性发展为方法论指导,对儒学传统思想进行梳理和辨析,寻求与现代价值接轨。致力于回应现代性在男女平等问题上对儒学传统的挑战,本文就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进行探讨:儒学传统中是否包含有男女平等的思想资源,儒家思想与传统道德的关系是什么,儒学传统如何塑造出特有的家庭关系并能在当今社会家庭生活中持续发挥作用,儒学的创造性发展如何能够促进当代的妇女解放。  相似文献   

9.
当代中国大学文化的现代性精神审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性精神是现代大学文化的精神内核,从现代性的视角剖析当代中国大学文化之病象.在此基础上,阐明对于当代中国大学文化建设之核心和方向的见解:以现代性精神为核心和方向;以马克思主义及其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所展示的真正现代性精神为动力和目标;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土壤,构建与现代性高度融合的本土性即中国特色.  相似文献   

10.
由于"现代性"在中国仍是未完成设计的议程,因此用"公共空间"表述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概念,似乎更切题旨.自晚清以来,中国的文化"公共空间"以现代大众媒体、物质性的公共构造以及具体的公共文化事件,共同见证了中国"现代性"进程.而1990年以来对"现代性"的反思,则直接引发了当代文化公共空间的裂变.  相似文献   

11.
当下时代,传统文化资源、中国艺术精神的“现代影像转化”或“创造性转化”是一个兼具战略性和实践性的重要文化命题。近年来,一系列影视作品均对此作出尝试,《封神第一部:朝歌风云》为这一命题提供了电影工业与美学的“封神经验”。影片采取工业美学式的制作方式,在筹备、制作、跨媒介运营与整体视觉风格营造等环节实践全流程的工业化运作,打造中国式神话史诗世界。影片注重对中国古典资源的创造性转化,在传统神魔小说与历史典籍的基础上以现代观念加以整合和改造,适应当代人的价值观念。影片受到中国本土近年来高扬文化主体性思潮的影响,以更加平和、包容、创造性的态度面对中国传统文化。“中国性”令其超越了此前的古装大片,但在全球文化保守化的新语境下,也带来了跨文化交流的新困境。  相似文献   

12.
中国文化的现代发展包括了“外在冲击”、“内在转化”与“综合创造”三大阶段。“外在冲击”是指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化传统产生全方位冲击的阶段,它构成了中国文化现代转型的历史起点;“内在转化”阶段是指在经过外在冲击后,现代化与现代性内化为中国文化自身的理想目标;“综合创造”阶段是指中国文化通过“综合的创造”与“创造的综合”,既实现了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化,又超胜于西方式的现代性。在这一过程中,中国哲学的“文化生态模式”将有可能为当代人类提供有益的启迪。在经历了三大发展阶段之后,中国文化不仅将完成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型,而且必将成为人类多元现代文化中具有举足轻重之影响力的一元。  相似文献   

13.
中国"公民社会"的生成与民众"公共精神"品质的培养与化育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市场经济体制的实践,内在地禀赋着重建现代社会"公共领域"、"公共空间"的历史使命,客观上要求现代社会本质应是一个具有自主性和自足性品格的"公民社会",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健康、发达的社会"公共生活"气象;"公共精神"是公民社会文化价值观念的精髓,它发端于市场活动的内在要求,位于社会最深、最基本的道德和政治价值层面,以全体公民和社会整体的生存和发展为依归,包含着对民主、平等、自由、秩序、公共利益和负责任等一系列最基本的价值目标的认肯与追求;中国市场社会中民众"公共精神"与公共生活品质的培养和化育,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发育中国的"公民社会",拓展中国公民的"社会空间";加强全民族的现代"公民意识"及其"公共规则"教育;挖掘传统文化中的德性伦理文化资源,形成现代公民社会的"公民美德"风范.  相似文献   

14.
晚清:中国文学现代性的发生时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学现代性是文学所具有的属于现代的属性,而就中国文学而言,这应是指与文学古典性不同的新属性,如以大众传播媒介为主要传输工具、运用现代汉语符号系统、表述中国人在全球性格局中的生存体验、创造新的艺术形象、面对市民消费群体等。把晚清与文学现代性联系起来,是想由此入手探测中国文学继其古典性衰败后新的现代性形态的发生过程。如果把古典性文学视为中国文学的旧传统,那么,现代性文学则应是它的一种新传统犤1犦,而晚清则直接关系到这一新传统的发生。晚清是带有一定伸缩性的概念,我个人用它大致表述鸦片战争起至辛亥革命这…  相似文献   

15.
全球化与本土化是1990年代后期以来中国艺术学中的关键词,它共有四种话语类型:一是通过作为后现代话语之一种的后殖民理论来提高中国的本土/传统/文化的文化自觉和民族自信;二是在全球化/现代性/后现代性/本土化/传统化/民族性话语中,对中国艺术整体进行审视;三是从全球性/后现代/现代的角度对包括上述两类艺术在内的所有中国现代性以来的艺术,进行一种总的综合;四是在一种全球化的视野中,对世界艺术整体重新审视,全方位地融入到世界的体系中去,参与多方面多层级世界的艺术对话.  相似文献   

16.
受到现代自由主义、国家认同和族群意识的交互影响,当代中国少数民族公民的自我身份认知具有三重性:社会层面的自治个体身份、宪法层面的公民身份、文化层面的少数民族身份.以宪法学的角度、从公民这三种身份的自我认知出发来考察,传统上系伊斯兰教在内地之主要文化载体的中国回族,客观上加快了分化态势.  相似文献   

17.
现代性启蒙于16世纪文艺复兴,浑沌于17世纪,形成于18世纪末,体现了自由、平等、科学、民主理念的时代精神,渐进形成普世性的意识形态;现代性早于现代化,现代化之果根植于现代性之种.改革开放下,当代中国现代化进程突飞猛进,现代性意识觉醒迟缓,西方现代性意识与中国传统文化不断冲突、激荡、渗透,使文化融合成为当代中国最波澜不惊的演变.当代中国产业文化之嬗变蕴合资本精神中国化、利义共赢理性化、科学技术现代化以及人与自然生态化.  相似文献   

18.
公共精神:公共管理的核心诉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张华  赵海林 《天府新论》2008,(6):102-105
公共精神居于公共管理的核心地位,但却由于种种原因经常被人们忽视.以民主精神、法治精神、公正精神、服务精神、自律精神和奉献精神为内涵的公共精神,是公共管理运行过程中必须坚守的,因为公共精神不但契合着公共管理的本质与功能,而且为公共管理的合法性提升以及社会净化提供着精神源泉.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资源、公民美德教育、公民社团的培育、民主政治的不断完善,是当代中国公共精神塑造的基本路径.  相似文献   

19.
贵族精神是西方政治法律传统中一个独特的文化现象,现代公民社会是现代社会发展演化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在经历了古典时代的公民政治、中世纪的等级社会和转折时期的文明化之后,西方传统中的贵族精神已经内化为西方政治文化的主流传统之一.在现代政治条件下,作为贵族精神文化传统合理内核的公共精神、参与意识、道德担当等有助于公民社会的成长发育.  相似文献   

20.
中国现代随笔的兴盛和繁荣,离不开塑造现代知识者的传统文化背景和中国古代随笔的影响.首先,哺育现代知识者有古代随笔中最可宝贵的"思想价值",这就是以鲁迅、周作人为代表的现代知识者传承了中国古代文化和古代随笔一条重要的"发愤著书"思想传统.其次,中国古代随笔是中国知识者思维的典型产物,而其艺术的基本范式,一直影响和制约着后来一批又一批中国随笔家的观察视角、艺术感知、审美趣味、文体创造等.文中,笔者概括的"自由性"、"家常性"、"理趣性",是中国现代知识者从古代随笔传统那里获得充分的艺术资源,成功完成了创造性的转化,而表现出来独具特色的美学风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