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8 毫秒
1.
在《青春之歌》的革命叙事背后,潜隐着成年礼这一古老的仪式原型。林道静面对接踵而来的人生挫折,最初茫然不知所措,后来在江华等人的引导下,经历了“死亡”与“再生”的考验,最终完成了身份的终极转换,由一位知识青年成长为一位共产党员。这一生命历程,正是古老的成年仪式在当代的置换变形。对《青春之歌》成年礼原型的揭示,有助于从文化层面深化对这部小说的认识。 相似文献
2.
3.
成长,作为一个文学主题在文学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优秀的成长小说总是能够被各个年龄层次的读者所接受和喜爱,其原因不只在于它本身所包含的艺术性,还在于它的原型特征。本文就成长小说的主题原型和成长过程中的领路人原型两个层面来解读小说《远大前程》,展现主人公皮普成长路上的困惑与觉醒。 相似文献
4.
易欣华 《湖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0(1):44-46
罗伯特·潘·华伦的短篇小说《春寒》被解读成通过对人生经验的表现,来探寻人生真谛的故事。对文本重新解读,除了探析各形象的神话原型,解读其象征意义外,还对主人公Seth的经历重新分析,他发现在这一天中的经历类似西方《圣经》故事中从伊甸园堕入人间的情节。进而发现《春寒》所展现的现实意义:表现了童年时的纯真与不得不长大这一现实之间的冲突,表达了华伦对人类最终将成长失去纯一事实的叹息,发掘出了《春寒》一文新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周显波 《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71-75
刘震云的中篇小说《单位》和阎真的长篇小说《沧浪之水》通过青年形象的塑造来展现成长主题。在这两部小说中有三类青年形象:一类是成长主人公,他们经由单位制度和文化的改造而呈现出复杂的意味;另一类青年形象是主动成长者,这些主动成长者既对单位制度和文化有揭示作用,同时又是主人公成长的镜像;第三类青年形象是拒绝成长者,他们既可能因改造而成长,也可能长期定型为单位中的边缘角色。 相似文献
6.
杰克·伦敦的多部小说都蕴含着成长小说的元素。结合成长小说的相关理论,通过对杰克·伦敦成长小说《野性的呼唤》和《白牙》的探究,分析其二元对立的独特叙事主题,旨在说明杰克·伦敦对传统成长小说的继承与开创,以期从新的角度展开对伦敦作品的思考。 相似文献
7.
8.
9.
10.
王桃花 《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101-105
玛格丽特.德拉布尔的小说《金光大道》表面上局限于三个女人的日常生活,实际上,小说文本经过作者精心层层编码,糅合了西方神话传统中的蛇发女妖戈耳工.美杜莎、鸡头蛇怪、替罪羊、狼人等神话意象。这些意象不仅将小说人物相互联系起来,而且与小说的中心旨趣联系起来,加深了作品的死亡主题,展示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英国生活全景图,扩大了文本的社会维度,突显出当时英国的畸形社会形象,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所处时代的尖锐批判。 相似文献
11.
车瑞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7(3):92-96
《西游记》中猪八戒的形象并非凭空产生,它源于中华民族的集体无意识,上古神话中与猪有关的原始意象代代相传给这一形象的问世提供了可能性。猪八戒身上具有的贪财好色、半人半兽、肤色玄黑等特点均与上古神话有着密切联系,借鉴西方“神话-原型批评”方法,可以从一个新的视角研究猪八戒产生的深层文化渊源,并透过此形象折射出原始先民对客体世界所具有的朴素神话思维。 相似文献
12.
刘玉霞 《新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5(1):137-140
妓是一个古老的文学原型,源头众多,不过巫术宗教对妓的影响尤巨,自唐传奇《霍小玉》写妓以来,妓就成为文学作品中的一个重要内容。进入二十世纪后,妓原型的内涵发生了改变,从以前被社会和家庭认可的浪漫妩媚的男性性伴侣,变成了淫荡丑恶的女性。当代言情小说对妓这一类女性虽然持同情态度,让她们享有爱情和婚姻,但本质上仍肯定的是女性奴的地位和欲望化、物化本质。 相似文献
13.
凌郁之 《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0(2):82-85
《窦娥冤》中窦娥在临刑前所发的三桩誓愿与《说苑》所载的"东海孝妇"故事及《搜神记》所引《长老传》"孝妇周青"故事有渊源关系,而这种起誓的行为实际起源于祝、诅、神判一类的原始法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14.
潘静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24(2):53-56
文章试图从原型批评的视点切入,从庄子之“道”中最具代表性的三个象征形象入手说明庄子之“道”的原型的象征意义,希望能从新的视角对庄学道体重新进行审视. 相似文献
15.
论孟子的礼学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梅珍生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7(2):17-21
孟子是一位精通礼的思想家,他一生致力于辨礼义,为僵化的等级性礼学注入了新的内容。在他的两种"敬"的学说中,敬不是单向性的义务,而是上下之间共同遵守的准则,他强调礼的本质高于形式,高扬了人的道德自觉意识与生命意识。 相似文献
16.
朱晓红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4(2)
为了探讨先秦以礼为核心的国家法度之形成和流变,通过对礼法秩序、规范和礼义的研究,认为礼法以对自然秩序的模仿,在同律度量衡的基础上进行规范确立,礼法的核心要义在于有孝有德。 相似文献
17.
仪式是人类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在本质上展示和象征的是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人的灵魂与肉体的关系,亦具有协调三种关系的功能。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的变迁,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人对自身的肉体与灵魂关系的理解都会发生改变,仪式的政治合法性构建功能、社会控制功能、文化功能以及经济功能也随之发生相应的变化。因此,运用仪式的功能时需要注意与社会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与社会的规范相契合。 相似文献
18.
由大一、浑沌说礼——兼论中国文明的起源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辛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4)
“大一”、“浑沌”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重要概念或范畴。“大一”或作“太一”、“泰一” ,实与“道”、“一”及“太极”同物而异名。“大一”主要指向自然 ,属天道 ,是关于宇宙本原的概念 ,而最终演化为天帝 ;“浑沌”由“大一”而来 ,则主要指向人类社会 ,属人道 ,是关于社会本原的概念。并最终演化为人 (皇、黄 )帝。人类社会乃由浑沌为始 ,一步一步分别 ,一步一步开通。分化浑沌 ,则男女有别 ,是礼理出 ;告别蒙昧 ,则排除血婚 ,是礼事现 ;战胜野蛮 ,则夫妇定位 ,是礼形生、礼器成。而随着君臣有正 ,上下、贵贱、等级有分 ,则礼制确立。于是中国历史由浑沌 ,而三皇 ,而五帝 ,终于实现三代文明。总之 ,礼生于分别 ,成之文明 ,礼是中国文明形成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19.
童宪明 《江苏教育学院学报》2009,(2):106-108
礼仪是人类在长期的交往活动中产生并逐渐积累起来的一种行为规范,在当今社会交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成为社会活动中必不可少内容之一.体育课中人际交往活动频繁,需要有一定的礼仪加以规范.本文提出了体育课礼仪的概念,辨析了体育课堂纪律与体育课礼仪的异同,归纳了体育课礼仪的主要内容,分析了体育课礼仪的功能,提出了体育课礼仪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