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遗产前罗山皮影传承与发展的自然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更有效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保护对象成为遗产之前的生存样式的调研必不可少。罗山皮影在没有被评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前,已经存在并延续着一种传承与发展的自然模式。这种自然模式表现为:皮影技艺的传承模式、皮影延续的信仰模式、皮影观众的听戏模式、皮影同质的演唱模式等。遗产前罗山皮影正是凭借这种自然模式而持续不断地传承与发展着。  相似文献   

2.
让“文物活起来”是传承保护好文化遗产、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重要举措。加强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充分体现文化遗产的历史、文化价值,能有效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更高历史底蕴和人文内涵。随着文化科技不断进步,文化遗产的数字化成为“文物活起来”的重要实践手段。同时,文化遗产与科技结合过程中如何更好呈现文化内核价值成为学界研究重要理论热点。基于场景理论分析方法,提出文化遗产的虚拟场景价值维度,并以上海中华文化宫中多媒体版《清明上河图》为例,对文化遗产虚拟场景进行设计与评价,为文化遗产与科技结合的价值提升提供一定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3.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锦州皮影随着社会发展而不断出现新的变化:皮影道具的制作由牛皮、塑料等材料取代了驴皮,皮影戏表演由多人取代了单人,皮影戏表演内容由“熊出没”“小苹果”等现代题材取代了“仙鹤斗乌龟”等传统节目。分析锦州皮影的创新发展之路,对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促进民间艺术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当代社会不断增长的文化消费需求刺激着文化产业的兴盛,带来了文化市场的繁荣。非物质文化遗产(下文中简称“非遗”)作为重要的文化资本参与到文化产业的整体开发中,不仅为“非遗”的保护与传承找到了着力点,而且对促进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文章在对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文化产业与“非遗”保护和传承的实地调研基础上,分析了文化产业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关系,探讨市场经济条件下“非遗”保护的路径和策略。  相似文献   

5.
现如今非遗文化的一般传承与发展已不能满足大众需求,数字媒体艺术的融入让传统文化融入了多元化价值观念,在保证非遗文化价值的同时进行融合与创新。以寿县肘阁、抬阁艺术为例,结合数字媒体艺术的新兴理念,分析肘阁、抬阁艺术价值和传承发扬新路径,探究现代社会肘阁、抬阁艺术乃至非遗文化传承发展的新艺术表现形式,促进数字媒体视域下“非遗”文化的传播。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在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研究中,笔者整合地方文化资源,让学生逐步接触、了解、认识、学习和传承优秀的地方文化,把简单易行的民间传统艺术——剪纸和沛县特有的文化资源——“古沛八景”结合起来,作了地方资源进课堂、地方资源新传承的一系列有效尝试。  相似文献   

7.
作为一项凝聚了民间智慧的传统技艺,滩头古法手工抄纸在传承地域文化、寄托民族情愫等诸多方面,具有工业造纸所不可替代之处。在手工技艺日渐式微的时代背景下,应把生产性保护与“活态”传承结合起来,传承与创新并举,通过发展来促进保护,实现滩头手工抄纸文化与经济价值的提升,使这一传统技艺在新的时代得到真正的保护与传承。  相似文献   

8.
皮影艺术作为唐山具有悠久历史的特有民间艺术之一,应在本地得到特殊的文化保护。而唐山高校作为承载研究和保护本土文化,培养和输送本土人才义务的教育基地,在美术教育中对保护唐山本土民间艺术,为唐山培养传承和发展民间艺术的人才方面有着应有的责任。而目前唐山高校美术教育和其他普通二线城市一样,大多循规蹈矩的延续着西方教育模式,重点并没有放在对学生自主性的艺术能力开发上,也没有进行对本土民间艺术的传承教育。本论文提出将唐山本土皮影艺术驻入唐山高校美术教育体系当中,以达到提高高校办学特色,弘扬唐山本土艺术文化的最终目标。  相似文献   

9.
丁萱  刁杨 《社区》2009,(29):34-35
何泽华注目凝视着他的皮影,时不时抚摸把玩一下,这个40岁刚出头。看起来还很年轻的中年汉子.如此痴迷喜爱皮影,让人有些惊讶,也庆幸皖南皮影还有这样的“喜爱”之人。同时也让我们深切地感到:这或许就是皮影戏千百年来传承不失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0.
赤峰市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是内蒙古地区传统文化富集区;赤峰市政府及党委历来重视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在文物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民族历史文化研究,以及传统文化产业化几个方面取得明显成绩;同时,赤峰市传统文化传承也面临着投入不足,专业人才匮乏,创新性发展路径少等困难和问题。  相似文献   

11.
山西侯马皮影人物造型的形式规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侯马皮影艺术从清末民初逐步发展起来,其中皮影人物造型既是表演影戏的道具,又是独具特色的民间工艺美术品。文章认为侯马皮影人物造型具有和谐美、均衡美、气韵美等美学特征。对于这些人物造型规律的研究,有益于民间艺术的传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2.
成吉思汗祭奠已历经八个世纪,是自成吉思汗去世以来形成的蒙古族祭祀文化现象,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鄂尔多斯地区的达尔扈特群体一直传承着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和社会文化变迁,在几百年传承的过程中,成吉思汗祭奠不断融进新的元素,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达尔扈特这一群体的思想意识也在发生变化。剧烈的社会文化变迁容易引起文化失调,进而给传承人群的生活带来困扰,产生文化震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困境。如果不尽早保护达尔扈特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延续了八百年的成吉思汗祭奠将面临后继乏人的传承危机。社会文化变迁的巨大冲击,让蒙古族非文化文化遗产的保护有了措手不及之感,在这样的境遇中达尔扈特这一传承人群更需要冷静思考、提高自己的担当意识,更加强化传承保护珍贵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使命感,让古老的成吉思汗祭奠活在当下,留给后人,让它永远传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13.
昌黎民歌是冀东民歌,与乐亭皮影、乐亭大鼓、评剧、冀东喇叭曲,以及东北二人转等多种民间音乐形式相互借鉴、影响、交融、渗透,形成了独具魅力的唱腔特色。文章从润腔、声腔、衬腔三个方面分别论述了昌黎民歌的唱腔特色。  相似文献   

14.
彝族火把节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和中国十大民俗节庆之一,蕴含着彝族人民的农耕文化记忆和族群认同 标识,具有十分突出的传承保护价值和开发利用价值。然而受到“现代化”浪潮的冲进,凉山彝族火把节传承社区和文化空间 的存续状况令人堪忧。对凉山彝族火把节保护的现状进行梳理,对彝族火把节传承面临的困境进行分析,提出新时期彝族火 把节整体性保护的路径与措施。  相似文献   

15.
《北京纪事》2015,(2):111-111
2015年1月10日,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少儿戏剧场继《水牛儿·北京民歌音乐风俗画卷》之后,推出大型北京传统音乐作品音乐会《燕落花枝》。新年伊始,以一场弘扬民族传统音乐为主题的音乐会,让北京的剧场再次响起“北京声音”,让北京传统器乐曲以活态传承的方式融入到北戏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在职业教育领域探索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保护、传承、发展的路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16.
非物质文化遗产已成为当前广受关注的话题,大学是文化遗产学习传承之地,高等院校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传承和发展方面有着义不容辞的职责。因此,高校体育教育要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研究,重视本民族、本地区体育文化的教育与传承,让民族传统体育进校园、进课堂,保护和发展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体育文化。  相似文献   

17.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通过口传心授、世代相传的无形文化遗产,而博物馆是对其保护传承的重要路径之一。广灵剪纸艺术博物馆通过对广灵剪纸历史、剪纸技术、剪纸内容的展陈,不仅有效传承保护了广灵剪纸这个非物质文化遗产,而且极大地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但目前广灵剪纸艺术博物在传承方面还存在着活态展示不足、剪纸创新人才缺乏,产品题材单一等问题,为此建议博物馆以“传承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为原则,在展陈中以实物制作再现、文创产品创新、剪纸素材扩大、品牌效力增强等方式,切实推进广灵剪纸艺术博物馆非遗文化传承能力。  相似文献   

18.
中华民族作为一个具有共同历史文化的民族实体在近代基本形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华民族成为“国家民族”,由历史文化共同体发展为政治共同体。新中国的民族国家建设,政治上以各民族共同当家作主和民族区域自治为主要方式,经济上以共同富裕为目标、以扶持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为主要手段,文化上以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引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传承保护各民族优秀文化为基本路径,既建设“全民一体”的中华民族,也建设内部文化结构“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这种路径与西方国家近现代民族国家建设路径有所不同。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注重把握“统”与“分”、“同”与“异”、“多元”与“一体”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乡土文化自信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自信的底气,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精神支撑。新时代重塑乡土文化自信,发挥着乡村经济发展的“助推器”、乡风文明建设的“导航灯”、和美乡村社会构建的“黏合剂”、城乡融合发展的“连心桥”的重要价值作用。目前乡土文化生成载体的缩减、多元文化价值的角逐、传承主体的断代等困境,使重塑乡土文化自信面临严重挑战。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推动乡土文化多样性生成,深度挖掘优秀乡土文化与现代文明融合,引育结合壮大乡土文化传承的接班人和建设者是重塑乡土文化自信的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20.
乡村传统手工艺在时代背景下的传承与发展是当下乡村建设的焦点问题,创新设计思维为乡村传统手工艺的保护与革新提供了新的方法与思路。分析了乡村手工艺传承与发展中所遇见的多重“创新设计门槛”以及“创新性”这一手工艺产业获取长足发展的主要源泉,并与设计理念、设计方法的创新研究结合起来,通过对乡村手工艺所处发展状态的总结及对其“人—物—事—场”创新设计要素的论述与文化内涵发掘,讨论在多方参与的条件下乡村手工艺创新设计多种机制的原理和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