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方东美先生(1899—1977)是20世纪中国著名的哲学家。在他的生命哲学系统中,特重生命精神境界之建构。其境界说,不同于冯友兰、宗白华、唐君毅,而有自己的特色。简言之,方先生境界说是艺术、道德、宗教三重境界的层层升华、贯通互动。在方东美的两篇重要论文《从宗教、哲学、与哲学人性论看“人的疏离”》与《中国哲学对未来世界的影响》中,方先生提出了他的形上人之精神人格超升的三重境界说,把超越于自然人的形上人之生命精神分为艺术天地、道德宇宙、宗教境界三重,层层提升,上下回向,生命精神贯注其间,通达顺畅,构…  相似文献   

2.
哲学作为形而上的理论反思方式必然涉及到哲学境界的问题。哲学境界所具有的世界观品格集中体现在哲学境界区别于科学境界、宗教境界,有着自身“真实”的理论规定。哲学境界所具有的世界观品格集中体现在其所具有的特定理论层次与精神深度的特质,即哲学境界的形而上理论旨趣;哲学境界所具有的世界观品格还体现在,哲学境界的规定本质上具有的同世界观内涵的内在一体化联系,由此可以得出哲学境界以其独特的理论角度为人类活动提供最高的或最终的意义根据、标准和尺度,提供人行动的“安身立命”之本。  相似文献   

3.
胡军 《中州学刊》2003,(4):158-162
本文深入地探讨了冯友兰“以哲学代宗教”的含义 ,分析了这一命题中的“哲学”和“宗教”的各自含义 ,揭示了冯友兰所以提出这一哲学思想的三个原因即哲学是人通向最高境界的途径 ;哲学的功用在于提高人的境界 ,而宗教虽也能提高人的境界 ,但同时它提供关于外在事物的积极的知识 ,所以它在科学的进步面前步步退缩 ;哲学提供的境界要高于宗教的。本文亦指出 ,冯友兰的这一哲学思想并不具有普遍的意义 ,而仅仅局限于少数有哲学素养的知识分子  相似文献   

4.
“以美育代宗教”是新文化运动时期蔡元培先生提出的一个著名观点,李泽厚先生在2008年从文化哲学的视角进一步发掘了这一命题的深刻内涵.他指出,在中国的文化特质中,存在着一种以审美而通达神性的“天地境界”,而这种境界具有了宗教意义上的超越性和神圣感.在这一层面上,“以美育代宗教”这一命题既包含了宗教的关怀,又肯定了人世的价值,进而成为人类可以深长思之的文化愿景.  相似文献   

5.
冯友兰境界说的人生意义追思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安继民 《中州学刊》2008,(2):145-151
冯友兰根据中国传统的致思倾向,把哲学限定为人生哲学,在他看来,哲学就是对人生作系统的反思,提高人的精神境界.境界说的最深层意蕴是对人生意义的追思,这一哲学努力通过新实在论的援接和逻辑经验主义的借用,上接宋明理学,使儒家思想在文化巨变的新时代延续了"统一性",找到了有"个性"的言说方式.  相似文献   

6.
信仰·宗教·哲学·终极关怀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信仰、宗教、哲学、终极关怀之间有密切的内在关系。信仰的本质是人的自我超越性,因而信仰表征着人类的终极关怀。宗教是信仰表征人类终极关怀的“非理性”形式,哲学则是其“理性”的形式,宗教和哲学依赖信仰实现自己的“终极关怀”的本质功能。合理的信仰应是建立在现实基础上的终极关怀,合理的终极关怀应是建立在理性基础上的信仰  相似文献   

7.
处于经济学发展关节点上的经济学“大家”都熟知乃至精通哲学尤其科学哲学。经济学的最直接的哲学基础是科学哲学。经济学是科学与人文的统一,人文追求是马克思经济学超越西方经济学之所在。哲学对经济学的两大作用表现在第一,哲学对经济学的反思作用。这主要表现在对经济学中“理性经济人”的反思、对资源稀缺原理的反思。第二、有助于提高经济学的境界。经济学应该由功利境界提高到人文境界,尤其是天人合一境界。  相似文献   

8.
人性理论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全部理论的基础,他对人性的深刻分析影响了整个俄罗斯哲学的发展。他认为自由是人的本质,人性中内在地具有非理性的东西。这是他批评科技理性对人的主宰,批评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制度对人性的扼杀的出发点。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关于宗教大法官的传说”中提出的“自由还是面包”的问题至今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他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批判值得我们认真研究。  相似文献   

9.
哲学是一种独特的思维方式。其特殊性在于,它是以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作为研究对象,从根本上说,就是思维把“思维和存在的关系”作为问题来思考。这种思考,即思维对存在的“反思”关系,构成了人类思想的哲学维度。而后思、纯思、本质之思和批判之思是哲学反思思维的特点。  相似文献   

10.
现代技术越来越深入、改变和支配人类固有的社会结构和文化传统 ,其后果难以预料。舒尔曼认为 ,悲观的超越论者和乐观的实证论者都难以为技术指出“有意义的展望” ,解决人类的技术实践问题只能依靠独立于人之外的宗教力量 ,只有服从于“上帝”的“意义原动力”才能获得完满的意义。这种将现代技术的发展问题归于虚幻的“上帝”的客观唯心主义做法 ,使这一问题在他的宗教维度的哲学中得以轻易地逃遁。技术发展的事实并不像他所预料的那样 ,他的解释存在严重的认识论问题。我们认为技术与人类未来的真正出路在于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哲学统领技术发展 ,在逻辑—历史统一的方法中正确而恰当地发挥社会主体的主观能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