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依据身份表征理论,言语交际中交际者的身份外显为个体我、人际我和群体我。称呼语作为身份的外显言语标记,其使用和转换是交际主体身份协商的结果,是其语用身份建构与凸显的语言手段,是元语用意识调控之下元语用策略的使用。身份作为交际主体固有而重要的语用资源,发话人借助元语用意识调控,在语用平衡理论的框架下,采用身份标记语的称呼语对话语走向进行调控,力求达到语用力量与交际需要的平衡,完成即时语境中的人际交往。  相似文献   

2.
verschueren的语用顺应论涉及认知过程的表述较为模糊,其所谓的交际语境和语言语境不是动态顺应的直接对象。认知观照下语境关系顺应研究表明,在交际活动中,人的感觉和知觉激活一定的理想化认知模型以及相应的知识,经过心智的推理和判断形成语境假设,即认知语境,从而构成动态顺应的基础。  相似文献   

3.
以《繁花》为研究对象,对书中元话语“其实”的语篇和元语用类别进行考察和分析,从“其实”的应用情况看其分布特征,着重基于元语用的视角揭示元话语“其实”在文本不同语境制约下所体现出来的具体特性,阐释“其实”如何在交际过程中反映修辞主体的元语用意识。分析发现,元话语“其实”显露出语篇、交际主体关系、信息、发话人和受话人五个维度的元语用意识。  相似文献   

4.
蓄意歧义是指交际活动过程中发话人在上下文或者特定语境中有意识地使用一些模糊的、间接的或者不明确的话语向受话人同时表达多种言外行为或者言外之力的语言现象。通过分析蓄意歧义的语用定义、语用内涵、语用理论和语用价值可知,从语用学角度对蓄意歧义进行的动态研究,能够更有效地解释交际过程中的蓄意歧义现象;只要在特定语境中进行巧妙灵活的运用,蓄意歧义就能够成为一种有效的交际策略.来帮助交际者实现自己的交际意图;蓄意歧义的语用价值表明,蓄意歧义具有良好的交际效果。  相似文献   

5.
结合模糊语言学和心智哲学的"感受意"可以深入探究委婉语的生成和解读机制。对中英委婉语语料的分析表明委婉语生成的实质是基于语境需求,发话人刻意用隶属度不同的模糊语言代替直言表达;而对经模糊性策略处理后的"委婉语"的释读,则是受话人对"委婉语"所激活的自身认知域意象的系列"感受意"心智活动进行提炼推理的过程。模糊语言学揭开了委婉语的生成思维,而心智哲学的"感受意"诠释了其解读的认知心理,二者互为补偿,为会话含义的分析解读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隐喻的识解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既涉及发话人的交际意图,也涉及受话人的知识层次与推理能力。语用学的中心任务是研究使用中的语言,也即特定语境条件下的话语生成与理解,因此,语用理论对于隐喻识解的作用十分巨大。  相似文献   

7.
隐喻的生成和理解都离不开认知语境。认知语境是一个心理建构体,是认知主体对于世界的假设。隐喻的认知主体是具体文化语境下的社会人,因而其认知语境不可避免地有着深刻的文化痕迹。通过对隐喻生成理解过程中交际者认知语境的研究,揭示了其文化突显性的特征。  相似文献   

8.
以言语交际中作为话语标记语的Whatever为研究对象,以认知语用为视角,借助元语用意识理论和关联理论,探讨了不同语境条件下它的三个话语标记功能:(1)标示消极情感功能;(2)强调或突出命题功能;(3)连贯或终结话语功能。类似的微观研究有助于我们更科学地解释话语的生成和理解,更进一步了解人们对语言的认知心理轨迹。  相似文献   

9.
利用当代认知语言学理论对语言的产出和理解开展认知研究,能更加充分、具体地解释各种语言现象。以认知参照点理论为框架,探讨语言使用过程中,参照点选取的认知理据及语用效果。从参照点到目标实体是一个动态的意义建构过程,要依赖语篇语境进行识解;同时在特定场合下,参照点的使用可委婉的表达发话者的意图,最终听话人根据语境进行推理并与说话人合意。  相似文献   

10.
元话语是指语篇中能标示话语结构、提请对方注意或表明发话者态度的各种语言手段,它依附于话语而存在,虽不是话语的主体,但在交际过程中起调控话语主体信息的作用。本研究以顺应—关联模式为理论框架重新审视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元话语标记的作用。通过分析可以看出在顺应—关联模式的理论框架内,跨文化交际中元话语可以视作发话者在寻找关联和顺应语境的基础上选择的结果,了解并关注其角色有助于发话者和听话者更好地养成元话语意识,以便提高跨文化交际的效率和质量。  相似文献   

11.
人们交际过程中离不开对语法结构的选择。语言交际中的语用推理过程实际上是人们在语境的参与下完成交际的的心理过程。文章在分析认知语境概念的基础上运用认知语境理论对静态的语法的主要五个层面进行了动态的语用研究 ,认为认知语境对语法结构的选择及其隐性意义的确定起着动态的语用制约作用 ,具有很强的认知阐释力。  相似文献   

12.
语言的建构和转换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认知过程,口译活动的特点要求在最短时间内对源语的思维过程准确理解、重构,其中涉及诸多变量和个体差异,这些因素导致口译研究者很难针对口译实践中的具体现象进行深入系统剖析,就口译活动中语言策略的使用揭示元语用意识在语言选择过程中的运作,以及体现这一交际策略的语言手段所具有的元语用功能,从不同角度分析说话人和口译人的元语用意识在语言结构层面上的凸显。  相似文献   

13.
诗歌生成过程所发生的语言选择与交流使诗歌批评对语用顺应论得以敞开,即诗歌生成是诗人与隐含读者进行交际,在不断形成的动态认知语境中关照隐含读者的认知水平与审美诉求,进行语言及文学策略选择的过程,而诗人语言与文学策略的选择使诗歌携带了文学顺应性.若从文本逆向审视诗歌生成,通过分析诗歌的语境顺应、语言结构顺应以及以文学策略为载体的顺应意识度,便可实现对诗歌文学顺应性的讨流.  相似文献   

14.
语用模糊是说话者在特定的语境中为达到特殊的交际目的而使用不确定的、模糊的或间接的话语同时表达数种言外之意的一种交际策略,反映了说话者的元语用意识.本文从非语言因素的三个方面:心理世界、物理世界和社交世界分析人们选择使用语用模糊的元语用意识,说明从顺应性的角度能对语用模糊的功能作更好的阐释,并有助于在语境中澄清语用模糊.  相似文献   

15.
跨文化交际的本质是人与人之间的交际,对社交语用失误的解读必须考虑交际参与者的主观能动性和认知能力.在跨文化交际中,若认知心理状态不同的交际者对彼此制约交际的社交文化规约的心理可及程度较低,加上交际的瞬时性和省力原则的作用,说话人对听话人的认知语境假设选择的判断可能与听话人的真实认知语境假设选择不符,使得听话人推理出的说话人交际意图和说话人真实的交际意图不一致,从而导致社交语用失误.  相似文献   

16.
隐喻是人类认知活动的工具和结果,具有形成概念系统、发展认知能力的普遍性。隐喻的生成和理解无疑是认知能力的重要成分,对隐喻的解读需要语言的、非语言的、修辞的、文体的、心理的、社交文化知识和图式的参与。语内交际如此,语际交际同样如此。因此,从认知语用学的角度探讨隐喻的生成和理解,既有助于人们认识隐喻的运行机理,提升语用者的语境意识,亦有助于客观地揭示隐喻释读是一种语用综观。  相似文献   

17.
语用含糊在实际交际中并不含糊,其交际意图往往是明确的.从顺应论和关联理论的角度建立语用含糊生成与理解的认知语用模型,可以对商务英语信函中语用含糊的使用进行合理的阐释.说话人往往顺应其交际意图而选择使用语用含糊,而听话人通过明示—推理模式便可实现说话人语用含糊交际意图的互为显映.  相似文献   

18.
在跨文化言语交际中,由于语言使用不得体而造成语用失误。关联理论认为,语境是作为变项参加到整个交际过程之中的。在交际过程中,认知语境重合的或然性的存在正是语用失误的隐患所在。对中西跨文化交际过程中的语用失误进行相关的认知语境分析,并深究背后的文化差异,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减少跨文化交际中语用失误的相关策略,以培养和提升跨文...  相似文献   

19.
语境对语篇意义的选择与制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境在语篇推理中有着重要的意义。关联理论认为 ,语篇语用推理用到的是内在化的、认知化了的认知语境 ,是听话人的一组关于具体语境的心理表征。从认知语用学的角度来进一步探讨语言交际主体在交际中如何利用语境来对语篇语义进行认知和认同 ,能更好地达到交际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话语标记语对话语的生成和理解有语用制约作用,通过对认知语境假设选择的制约和对推导话语所表征的语义信息的制约,使说话人和听话人在话语生成和理解的过程中,寻求话语的最佳关联性。话语标记语的使用取决于与认知语境的对应关系及话语交际过程中的信息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