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胡军卫 《现代妇女》2014,(9):166-167
手机新媒体的兴起对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这既给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挑战,同时也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在分析手机新媒体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响基础上,充分利用手机新媒体的优势,发挥其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积极作用,提出依托手机新媒体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几种策略。  相似文献   

2.
大学生手机成瘾症的心理学探析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随着高校大学生手机使用率的增高,由手机引发的大学生的手机成瘾症问题,正严重困扰着他们正常的学习和生活.本文就对大学生手机成瘾症的成因、危害进行心理探析,并希望通过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和加强社会各方面的力量,以期能更好地健全大学生的道德人格,从而更好地应对社会的诱惑和挑战.  相似文献   

3.
手机媒体在大学生群体中被广泛使用,在意识形态传播过程中呈现出即时性、交互性、开放性、隐蔽性、时尚性和独立性的特点。手机媒体是一把双刃剑,对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既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新的挑战,必须辩证分析手机媒体对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所产生的影响,努力探索如何发挥手机媒体的优势加强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教育。  相似文献   

4.
时代的发展,网络的覆盖,手机的普及带来的是各种软件的兴起,微信作为手机之中集交流、购物、移动钱包等为一体的即时通讯软件,以不可阻挡之势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交习惯,大学生作为高文化水平,勇于接受新知识的群体,是微信使用的中坚力量。微信的出现对我国高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带来便利,实现了高校学生工作的完善和创新。本文以微信在高校教育中的应用展开研究,分析以微信为背景对高校教育以及学生管理工作的影响,并提出相对完善的措施。  相似文献   

5.
田晓刚 《现代交际》2014,(4):232-233
随着数字技术、互联网络技术、移动通信技术等新技术的发展,以手机、互联网等为主的新媒体已经深入到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观念。面对新媒体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思政工作者需正确认识,合理引导。本文通过论述新媒体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机遇与挑战,使人们对新媒体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了新的认识,同时结合挑战提出一些对策,以期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6.
经过多年的发展,手机媒体走过了2G、3G时代,4G时代即将来临,手机媒体在大学生中的普及度更是比以往其他媒体高出很多。手机媒体给大学生的生活和教育带来便利,但同时,也给高校带来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尤其是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  相似文献   

7.
基于手机依赖理论,运用实证分析法,以辽宁师范大学大一、大二、大三、大四在校学生为研究对象,编制辽宁师范大学学生手机依赖调查问卷表,着重分析辽宁师范大学学生手机依赖的现状,认为该校大学生手机依赖问题不容小觑,从手机、大学生、家庭、学校、社会等六个层面展开大学生手机依赖问题成因分析,认为应该从加强课堂建设、宣传教育引导、心理健康管理三个方面完善大学生手机依赖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310名大学生的问卷调查,考察了大学生社会支持与手机成瘾的关系,并检验了孤独感在二者之间的中介作用。结果表明:1.大学生手机成瘾无性别、年级、专业差异;2.大学生社会支持与手机成瘾呈负相关,孤独感与手机成瘾呈正相关;3.大学生的孤独感在社会支持和手机成瘾的关系中起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9.
李力 《现代妇女》2014,(11):265-266
焦点解决模式以解决为导向,相信学生是自身问题的专家,关注例外,引导学生从小的改变做起,进而发生大的改变。手机因为其工具特性,一直缺乏系统有效的手段来控制手机依赖行为。本文论述了在焦点解决模式下对大学生手机依赖行为的辅导,试图控制大学生手机依赖行为。  相似文献   

10.
随着科技的发展,手机在大学校园中得到推广与普及,但大学生课堂使用手机,对大学生产生了消极影响:会干扰课堂秩序,会导致人际交往障碍,抑制思维能力.本文提出多种引导路径,减少手机对大学生课堂学习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11.
作为网络媒体的延伸,手机媒体以其更为便捷的优势渗透到了大学生生活的各个层面,成为深受大学生喜爱的新兴媒体。但是手机媒体信息传播的不足也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诸多挑战。本文试图在分析手机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对策,形成基于手机媒体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  相似文献   

12.
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伴随着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以计算机、手机为载体的新媒体占领了广阔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宣传阵地,年轻一代大学生成为新媒体的主要受众群体,新媒体在方便大学生获取信息的同时也给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工作带来了挑战。本文对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根据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引导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其在社会发展中发挥更多的正能量。  相似文献   

13.
高速发展的信息化社会,在给当代大学生带来一系列便利的同时,也给大学生的思想带来了各种冲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高校辅导员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如今的社会背景下,做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可以说是对辅导员面临的一项重要挑战。因此,辅导员应结合当前社会形势和学生的特点,积极探索出适合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4.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和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广泛应用,新媒体正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侵入并影响着当代高职大学生的思想和生活。新媒体是相对于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而言的,主要包括网络媒体、手机媒体、数字电视、搜索引擎、触屏媒体、3D电影、数字杂志、数字广播等等。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快速发展和现代信息技术、通信技术的广泛应用,新媒体较之传统媒体能够更好的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能够更好的满足当代大学生的需求。新媒体所呈现的丰富多彩、新颖独特的形式和内容,更加符合当代大学生的个性需求,新媒体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的重要渠道,对他们的日常生活和学习行为带来了极大变革,同时也给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相似文献   

15.
张燕 《现代妇女》2013,(11):173-173
现代社会进入信息化时代,人际交往频繁,信息流通快,手机渐渐成为了人们最亲近的朋友。但是人们长时间频繁使用手机,就要警惕手机依赖的产生。而大学生群体由于其自身的特点,这一现象更为突出。本文基于济南大学学生手机使用及手机依赖情况的问卷调查,通过调查数据描述当前大学生手机依赖状况。据本次调查显示,约有75.7%的大学生存在或多或少的手机依赖的情况。  相似文献   

16.
随着手机一代代的发展演变,智能手机已是主流.智能手机进入中职院校的校园,给管理工作带来了很大的挑战.在近几年对学生使用手机的管理中,教师对学生有过围追堵截,有过明令禁止,有过劝说疏导,可谓积累了丰富的管理经验.笔者认为,智能手机作为时代的产物,教师如果一味地堵、禁、罚是没用的,引导学生对智能手机加以合理利用才是上策.  相似文献   

17.
孙冠奇 《公关世界》2023,(6):132-134
为了解大学生手机依赖与孤独感之间的关系,本研究采取分层抽样和随机抽样相结I合的方法,通过发放调查问卷的形式,对200名某院校在校大学生进行手机依赖和孤独感情况调查。使用MPA赖程度进行评估,再通过UCLA量表对学生的孤独感做进一步研究,最后通过相关和回归分析手机依赖与孤独感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大学生的手机依赖在分维度失控性、戒断性、逃避性、低效性以及总分上与孤独感呈现显著的正向相关。孤独感能够显著地正向预测大学生手机依赖的失控性、戒断性、逃避性、低效性以及总得分。  相似文献   

18.
随着科技进步和互联网功能的日益强大,人们对手机等互联网工具的依赖性越来越强,大学生作为时代的弄潮儿,对手机的使用依赖也越来越高,甚至不分时段的在课堂中使用手机,手机的定位也从“工具”变为“玩具”。本文通过自填式问卷了解大学生课堂手机依赖情况,分析其原因主要为教师课堂教学缺乏吸引力、教师课堂管理不严、学生对部分课程重视程度不够等,并针对原因从高校制定并落实更加完善的教学制度,对学生形成有效约束、教师丰富教学内容和手段,提高教学质量等方面提出几点合理可行的建议,促进其更好地把握大学时光。  相似文献   

19.
以天津农学院大三、大四学生为研究对象,调查了大学生使用手机的实际情况,通过数据分析发现,学生每天使用智能手机的平均时间为138分钟。除正常上网外,学生使用手机游戏时间所占比例最大,占22.2%。学生使用智能手机多有不健康的方式。针对这三方面问题,为促进教育教学,建议:转变教育方式,使手机给学校教学带来更多便利和效率;正确认识玩游戏这一现象,并给以积极引导;在下一代手机设计中添加有益于教育的健康元素。  相似文献   

20.
随着科学技术和国际形势的不断发展,社会对理工科大学毕业生的能力要求会越来越高。培养理工科大学生学习自主性,对高校教师来说就变得越来越紧迫和必要。本文结合理工科大学生在外语学习过程中出现的某些问题和目前环境下手机研发技术特别是手机配音研发技术的不断发展,一方面分析了通过引入手机配音资源提高理工科大学生英语学习自主性的可行性;另一方面,为了验证其有效性,笔者还通过对所在学校76名15级造价专业学生和74名15级物流专业学生实施了为期一个学期的实验,最后通过调查问卷证明了这一教学实践确实有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