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1 毫秒
1.
《儒林外史》题名中的“儒林”和“史”字都透露出它与史传文学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儒林外史》的艺术构思在人物出场的线索设置、人物退场方式以及主旨确立等方面受到《汉书·儒林传》的诸多启发。《儒林外史》虽日“外史”,却是依托“正史”进行艺术构思,从而探索出了一条汲取历史营养进行小说创作的新路。  相似文献   

2.
试论王冕     
一、从《儒林外史》中的王冕说起 王冕这个历史人物,经吴敬梓《儒林外史》一写,就给人以不慕名利、超凡脱俗的印象。由于过去的中学语文教科书选过这一段,历史人物王冕的真面目,反而为一般读者所不了解了。其实,《儒林外史》把王冕放在卷首来写,是为了“说楔子敷陈大义,借名流隐括全文”,也就是树一个理想的楷模来借古讽今,以贬斥“功名富贵”中人,不是为了再现历史人物王冕的“庐山真面”,回目中的一个“借”字就已点清楚了。 比如《儒林外史》写王冕在“诸暨县乡村里住,七岁上死了父亲,他母亲做些针指供  相似文献   

3.
古典长篇小说《儒林外史》的“卧闲草堂”评点(以下简称“卧评”),对《儒林外史》无论从内容到形式,都有精妙的论述。其中关于如何刻画人物形象的点评,对于我们探求中国古典小说人物描写理论有着深刻的意义。本文将对“卧评”关于《儒林外史》人物形象描绘手法的点评作一番浅显的探讨,从而稍稍体味“外史纪儒林,刻划何工妍”的高妙。一、给风给水,直书其事“卧评”在《儒林外史》第四回总评中说,作者刻画人物“乃绘风绘水之手段”,“直书其事,不加断语,其是非自见也”。在第三回总评中也说:“作者之笔,其为文如雪,因方成,遇…  相似文献   

4.
“递入”与“互见”是构成《儒林外史》独特结构形态的主要方式,前者以时间的相连形成文本结构的统一,后者藉空间的呼应促成人物故事的完整,两者的巧妙运用使《儒林外史》中人物各传联接成一个血脉贯通的有机整体。《儒林外史》的结构方式以及由此形成的结构形态对近代章回小说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是导致近代章回小说叙事结构发生嬗变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儒林外史》的创作素材十分丰瞻,何泽翰《儒林外史人物本事考略》、李汉秋《儒林外史研究资料》、朱一玄、刘毓忱《儒林外史资料汇编》等专著已总其大成,周林生等又做了一定的补充。笔者通过阅读明清相关史传笔记资料,又发现一批新的《儒林外史》创作素材,现将这些材料陆续整理出来,供研究者们解读《儒林外史》时参考。  相似文献   

6.
《儒林外史》妇女形象脞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儒林外史》妇女形象脞谈蔡景康《儒林外史》里出现的人物,为数众多,据有人统计,其数至少在三百以上。我们不能说所有这些人物,个个皆性格鲜明,栩栩如生,但是,其中令人难忘的典型形象,其数目之多,性格之鲜明,以及人物所代表的社会阶层之广泛和作者通过这些人物...  相似文献   

7.
鲁迅在《叶紫作<丰收>序》中说过:“《儒林外史》作者的手段何尝在罗贯中下。”吴敬梓作为文学巨匠,他创造的《儒林外史》是艺术美的结晶。它的美学价值与意义是不可低估的。《儒林外史》的美学个性是什么?这是古典小说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本文试着在这方面作些探索。  相似文献   

8.
《儒林外史》被鲁迅称作是中国讽刺小说的杰出作品。但是,鲁迅所说的讽刺与现代美学意义上的讽刺是有区别的,把《儒林外史》看成是幽默小说更具合理性。《儒林外史》的幽默是悲伤、冷峻、绝望、荒诞的幽默,和美国文学流派中的“黑色幽默”有许多相同之处,都是作者对残酷现实的一种过激的心理反应。  相似文献   

9.
《儒林外史》描写戏曲演出活动的目的 ,或是为了营造一个真实的环境 ,或是由此来刻划人物的性格。优伶鲍文卿是小说中为数不多的正面人物之一 ,作者塑造此形象的目的是将他与一些儒士作对比 ,从而突出读书人的行己无耻。“虽云长篇 ,颇同短制”是《儒林外史》最有特色的结构 ,然而此结构并非独创 ,是对《四声猿》之类的明清杂剧的仿照。《儒林外史》常以人物命运与行为的突转来增强讽刺效果 ,这显然是运用了戏剧性的表现手法  相似文献   

10.
清代同治(1862-1874)年间,受"乾嘉学派"学风的影响,一些学人以考据的方式来解读《儒林外史》,指认出一些人物原型与情节本事,其代表人物有金和、张文虎、平步青等.本文扫描了他们对《儒林外史》考据的发展轨迹;认真辨析了他们考据的结论是否符合作者的原意和作者的实际,从而对他们在《儒林外史》研究史上的地位进行了客观公允的评价.  相似文献   

11.
浙江图书馆藏有孤本文献童叶庚《增补儒林外史眉评》一部,诸多《儒林外史》资料汇编失收,亦未见其它论著征引。是集作于清光绪十九年,所评版本为《齐省堂增订儒林外史》,是现存部头最大的《儒林外史》评点。作为晚出的评点,《增补儒林外史眉评》却没有朴学重考据的痕迹,而是集中在对小说情节人物的评骘和写作技法的鉴赏上。童叶庚对作者的写作意图和褒贬倾向把握得比较精准,对人物的评价颇为公允,对小说情节和艺术特性的辨析更为细致,且有不少独到见解。《增补儒林外史眉评》丰富了《儒林外史》评点研究材料,对深入理解和把握小说亦有裨益。  相似文献   

12.
大作家都是人类灵魂的雕塑者,正象巴金所说:“真正作家的功用应该像是灵魂的工程师,塑造人的灵魂。”屈原、司马迁、陶渊明、李白、杜甫、陆游、曹雪芹等是“塑造人的灵魂”的文学大师。他们对中华民族的性格心理,特别是知识分子的人格精神的形成,都起了重大作用和影响。中国现代国民心理性格已有了很大改变,这种心理性格的改变与以鲁迅为首的现代作家的作品影响不无重大关系。  相似文献   

13.
钱钟书先生的长篇小说《围城》,以抗日战争初期的社会生活为背景,围绕留学回国的方鸿渐这个中心人物,描写了半封建半殖民地旧中国所造就的一群知识分子的生活和命运,真实地揭示了他们自私、空虚、猥琐的灵魂及其精神上的苦闷、彷徨和困窘,富有深刻的社会讽刺性,因此被誉为“新《儒林外史》”。作者发挥杰出的讽刺才能,“融中外古今于一炉,以他渊博的知识、超凡的想象力和精微的体察,深入到人物内心深处,精妙地描绘出各色男女在特定场合下的心理活动,剖露出他们丑恶的灵魂。”“大量新颖奇特、生动传神的比喻的运用,十分引人注目,加强了表达效果,形成了独特的语言风格,使作品得以生辉,也为我们进行修辞研究提供了许多范例。  相似文献   

14.
毛正天、谢德敏新著《儒林外史赏论》(武汉出版社2010年8月版)是对《儒林外史》的全新解构,全书语言生动,一洗学术论述的晦涩艰深,深入浅出地解析了儒家精神,从人物的心理层面鞭辟人里地剖析了知识分子在科举狭路上的憋屈人生,并对现实的教育问题进行了严肃地思考,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四个方面全面论述《儒林外史》卓绝千古的讽刺艺术:作为中国传统讽刺文学的集大成者和创新者,吴敬梓很好地处理了讽刺与理想、肯定性人物与否定性人物之间的关系;在以含蓄蕴藉的笔词表达讽刺情绪方面,作者确立起冷静的讽刺品格;在讽刺的喜剧气氛里,作者嘲弄了滑稽丑人物,透过喜剧性形象直接逼视到了悲剧性的社会本质,造成了悲喜剧交融的美学风范,增强了讽刺效果;以对社会百态的“实录”作为基本的创作原则,在此基础上发展出以白描为中心的一系列具体的讽刺艺术方法。吴敬梓对讽刺艺术的全方位探索,使得《儒林外史》成为一部文学史上罕见的成熟的讽刺巨作。  相似文献   

16.
《儒林外史》不仅仅是直接从白话通俗小说发展而来,其文体渊源可追溯到《世说新语》,在不重纪事而追求人物神韵、文人性、真人轶事性、谐趣性以及适应于创作宗旨的分类结构等诸多方面,《儒林外史》都受到了《世说新语》的影响,吴敬梓在汲取《世说新语》所表现的文化精神之同时,把《世说新语》的文体因素融化到白话小说的创作中,使《儒林外史》的小说文体呈现出独特的风貌。  相似文献   

17.
本文使用汉语修辞范畴“互文”概念来探讨《儒林外史》的内指涉现象。使用“戏拟”来描述《儒林外史》与中国传统文本的文际关系。指出《儒林外史》通过互文性和戏拟化处理,构成了强烈的反讽效果。  相似文献   

18.
《人到中年》《减去十岁》《懒得离婚》三部小说,呈现出谌容对“文学如何反映社会问题”的不断探索和变化,是20世纪80年代具有代表性的“当下性写作”。与同时代作家创作相比,谌容的小说是一种基于社会集体心理的“当下中国”叙事,其聚焦“当下中国”的社会集体心理、作为抓手和桥梁的人物“切片”、没有固定模式的表现手法等“独特”之处,是谌容以小说介入生活、吸引读者的秘密所在,也是谌容小说在文学史叙述中遭遇尴尬的主要原因。在心理现实主义小说流脉中,谌容开创了社会心理“微电影”这一写作路径,是当代文坛一种独特且对社会和文学发展都颇具意义的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19.
路翎以开掘人物灵魂为己任,是一个人类灵魂的探索者。首先,路翎站在“原始的强力”这一高度,就能使他的笔触直逼人物的灵魂的深处,从而获得了心理描写的真实性与深刻性,体现了路翎恢复和发展了鲁迅所开创的“灵魂的写实主义”传统。其次,与崇尚“原始的强力”相关,路翎将底层社会的“流浪汉”作为小说创作的关注对象,进而多层次、多侧面地揭示他们内在心灵的痛苦“肉搏”,使“流浪汉”以其本身的某种象征性而具有了重要的社会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儒林外史》相关创作素材的钩沉考证,对作品中涉及到的王冕等人物和故事的相关内容加以补充笺证,以利于《儒林外史》文本的解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