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标准作为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中国化最为重要的成果,一直指引中国当代文学发展并成为中国当代文学批评的基本依据。新时代如何进一步实现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标准与中国传统文学批评标准的结合,推进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标准的创新发展,在学理方法上需要运用“新格义”阐释法,对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标准与中国传统文学批评标准各自所包含的观念逻辑与理论意涵进行“共现”“分梳”“比堪”“融通”阐释,最终形成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标准的新内涵、新形态。由于此种新内涵与新形态是以不断变化着的当代中国文学现实为基础,以文学批评的思想、内容、形式、功用为进路,通过打通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政治性、历史性、审美性、人民性标准与中国文学批评“道”“文”“质”标准,实现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政治逻辑、情感逻辑、伦理逻辑与知识逻辑的统一,因而它可以使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标准在理念与实践两个方面成为一种统一文学创作、鉴赏、教化、批判与行动五重目标的全新文学批评共同体。  相似文献   

2.
3.
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国形态的建构是中国几代学人不断寻求其实践形式和理论形态相统一、政治方向和文化模式相融合的动态历史过程。这一过程分为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国形态的发生和毛泽东文艺思想的形成、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国形态的发展与变异、新时期以来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国形态的多元建构实践三个基本阶段。总结这一历史进程的经验得失,将为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国当代形态的建构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4.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是中国马克思主义者以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理论和实践为依据,结合中国传统文化和具体革命实践,从20世纪初至今不断丰富、发展的文学批评体系.它在美学上具有明显的特征:一是它的革命实践性,把文学批评作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一部分来建构理论和进行实践;二是它的伦理意识形态性,把文学批评与政治和道德等意识形态紧密联系在一起,这是它继承和发展中国传统伦理型美学的必然结果;三是它的整合和谐性,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整合美学思想,运用到文学批评的理论和实践之中,逐步形成了内容与形式相统一、革命现实主义与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中西美学思想相融合的和谐体系.  相似文献   

5.
20世纪的中国历史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中国化 ,经历了 2 0年代初 - 1936年的发生期 ,1937- 1976年的巩固期和 1976年后的发展期。中国化的过程是曲折的 ,我们可以从中得到一些经验和启示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产生于19世纪中后期,从它产生之时起就具有了开放性.这种开放性是以实践唯物主义的本体论、认识论、价值论、方法论的开放性为基础的.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在本体论上向文学意识形态、文学生产、文学文本开放,在认识论上向文学反映论、文学解释学、文学掌握论开放,在价值论上向文学真实论、文学教化论、文学审美论开放,在方法论上向历史唯物主义元方法、各种学科方法、各种具体方法开放,形成了一个多层次、多角度、全方位的开放体系.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中国化过程可分为三个时期,发生期的特点是权威缺席而众语喧哗,深化期的特点是马列原理开始与中国革命文学实践深层结合,成熟期的特点则是审美批评回归和"主导多元"模式确立。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中国化是一个历史的、动态的过程,其间既有经验,也有失误。  相似文献   

8.
关于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当代形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代文学批评形态的变革与重建,正形成“主导多元”的格局。当今建构的主要任务,在于“主导”形态的建构,这一主导形态即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当代形态。应在总结本世纪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国化”的成果和经验的基础上,联系当今我国现代化的具体实践,将原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批评所依据的认知论哲学与社会学统一的理论基点,调整转换到马克思主义实践论哲学与人学统一的理论基点上来,进而走向文学批评观念的系统整合。这种系统整合的基本框架,可设想为主体论、本体论与价值论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9.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主要经历了反叛与回归、嫁接与派生、昌盛与繁荣、式微与复兴几个阶段,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在文学批评中的应用也经历了不断发展的过程,至今已有多种流派与理论。但是,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存在着过分倚重或刻意回避阶级斗争理论的偏颇现象。其实,在这一点上,文学理论家和评论家需要做的,是既不偏废也不过分倚重。另外,理论工作者和评论家还需要关注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新的发展与影响。  相似文献   

10.
自20世纪90年代,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发生了明显的文化转向,其理论基础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文化理论。文化转向标志着从书面文本向视觉文本、从语词感受向视觉快感、从语词向图像的转变。在这一转向过程中,存在着把文学批评与文化批评相等同,把文学、文化泛政治化、泛意识形态化,文学批评、文化批评缺少文学性、审美性三个方面的突出问题。  相似文献   

11.
当代文学批评可大致划分为两种类型。其一是学院批评,自上世纪90年代发展至今,经历了由兴盛到争议的过程,其特征是理论性、客观性、价值中立。其二是学院批评以外的文学批评,其内部分支众多、种类复杂多变。这类文学批评的共同特征是个性化、主观性、价值判断,因此可统称为价值批评。这两类批评的根本区别在于它们是两套话语系统,即批评对原文(作品)阐释的两种方式,也是作为所指的批评与作为能指的原文之间的两种意指关系。两套话语的分化形成既受学院的封闭式环境影响,也受批评家对创作实践话语权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全球化是我们今天面临的事实,也是理论家们所持续关注的领域。在这种背景下,马克思主义与后殖民主义之间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如何有效介入后殖民批评都值得思考。在具体的实践中,杰姆逊的"第三世界文学"观在后殖民批评中引起多方面的强烈反响。马克思的"世界文学"观对把握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学状况仍有启示。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处于失语状态,源于批评理论的创新能力不足与实践品格的被弱化。应在对马克思、恩格斯的文学批评理论与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作严格区分的基础上,回到两个文本,即马克思、恩格斯的批评文本自身与文学作品本身,强化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实践品格。  相似文献   

14.
话语理论作为一种同人类文化活动或表意实践密切相关的当代理论形态,已经深深渗透到哲学思考、文学研究、历史叙述等各种活动中,成为一种应用前景极为广阔的理论形态。将话语理论导入文学批评学领域,有可能改变现有中国文学批评的现状,并进而确立一种关于文学批评的更具针对性、批判性、整合性的新的文学批评模式——话语批评学。  相似文献   

15.
当代中国文学批评的变革发展 ,初步构建了多维视野的批评格局 ,形成了多重价值选择的运行机制。其中 ,批评对任何一种价值形态的阐释与评价 ,都主要指向文学所探寻和表现的人生意义 ,并总是从多重审美价值的比照中突出崇高美的基本价值取向。正是这种主导与多元辩证统一的价值系统 ,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学批评追求高尚境界和人格魅力的理想 ,显示了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观点的理论生命力。  相似文献   

16.
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不再停留在资本主义观念层面对绝对精神的"外在"批判,转而深入"市民社会"对"那些统治个人的物质关系的理论表现"进行"内在"批判。马克思从资本主义的生产、生活出发,有机地将劳动与工资、货币、资本之间的关系统一起来,一步一步地将隐藏在其背后的物化生产关系、社会关系、价值颠倒的虚幻面纱揭开。他深刻地揭露了所谓"等价交换"的工资实质上的不平等不自由、货币对工人统治的权力不平等、资本对人的价值的颠倒,向世人展示了资本主义"赤裸裸"的面貌,戳穿了资产阶级"公道、正义、民主、平等、和谐"等虚伪的空话,否定资本主义剥削制度,从而促成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合法化危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