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作为拱卫国家安全的前沿性区域,边境的安全及其治理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国家安全的有效维护有赖于全社会形成一种国家安全意识和观念——国家安全文化,而国家安全文化在边境地区则突出表现为拱卫、保障边境安全的“戍边文化”。基于戍边历史、边境场域、政府建构因素形成的戍边文化,广泛分布于沿边生活的社会群体之中,构成了边民守边固边、自觉参与边境安全治理的心理驱动机制,是一种基础性的边境安全治理资源。随着国家发展形势的深刻变化,边境安全及其治理的内涵也极大地丰富和拓展。在此背景下,有效推动传统戍边文化的转型和重构,进而构建起一种新型戍边文化,成为边境安全乃至国家安全治理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2.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是激活传统文化生命力的根本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刚需。毛泽东对传统知行观的知行范畴、知行主体、知行关系以及认识过程进行了创造性转化。之所以能够实现对传统知行观的创造性转化,主要是由于革命斗争的现实需要促使他思考传统知行观存在的弊端,近代知识分子对知行观的探讨为他实现创造性转化提供了启发,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为他实现创造性转化提供了指引,自身学习和革命实践经历为他实现创造性转化奠定了基础。系统诠释毛泽东对传统知行观的创造性转化,对新时代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具有重要启示,即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注重以时代诉求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持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科学指导以及重视推动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互鉴。  相似文献   

3.
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语境中的重要课题。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坚持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这一命题反映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态度和发展思路。新时代中国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可围绕以下三重维度:一是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科学区分传统文化的精华与糟粕、激活传统文化的民族精神和基因,进而对之批判性继承和反思;二是挖掘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价值,发挥中国传统文化的延续性,注重对现实的关照,着眼解决现实问题;三是促进中国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融合,在吸收外来文化思想精髓和有益养分基础上进行创新。新时代条件下推动中国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联系当今社会现实加以理解与阐释,对于当下坚定文化自信、提升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文化强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拉祜族文字属于地域性方言文字,没有在全民族中通用。拉祜文的应用曾对拉祜族产生重要影响。随着社会的发展,现行国内外拉祜语文字的缺陷和新时期拉祜族族际共同语的日趋形成,拉祜语文字的推广应用面临新的挑战。  相似文献   

5.
"修齐治平"纲领是理解儒家治国理念的关键,它反映出儒家文明对政治的特定认知。这一认知不仅把"国"看成是放大的"家",而且也把实现善治之希望建立在统治者的人格与修养之上。儒家政纲曾发挥过积极的历史功能,但也具有内在的结构性局限。儒家政纲在塑造出具有担当精神的治理精英和社会文化网络方面具备着人类成功文明的共性,是今日中国在改善政治生态和提升治理艺术方面可资利用的文化资源。对文化资源的挖掘可以遵循两个原则:一是自身传统中那些具有成功人类文明共性的东西值得我们珍视和传承;二是自身传统中那些更适合我们国情、政情、民情的地方性文化资源,包括相应的制度资源也值得我们创造性转化。  相似文献   

6.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新时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然选择与实践路径。厘清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中心意蕴、维度和限度是做好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重点与难点,是传承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的关键。以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治国理政的文化资源、人民中心的“两创”导向作切入点,应成为探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重要维度。社会物质条件、历史差异性和价值有限性,构成了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限制因素。新时代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要立足于维度和限度,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的生命力、影响力和感召力。  相似文献   

7.
周边命运共同体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缩影,是客观的、基础的、具体的"子共同体",是中国国际治理理念及其实践的重要示范。边境民族地区是"嵌合"周边的特殊区域,也是国家治理的薄弱环节。由于周边地区与边境民族地区地域相通,打造周边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与实践有利于直接为边境民族地区自身及其治理逻辑提供启示。具体而言,有利于为边境民族地区治理提供正确的义利观,彰显治理价值;有利于边境民族地区治理认知结构的重塑,稳固治理逻辑;有利于边境民族地区治理从理论构建转向具体实践,发挥治理能力;有利于边境民族地区治理目标科学化,确保治理效果。  相似文献   

8.
拉祜族是云南少数民族中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之一,主要居住在思茅、临沧和西双版纳等地区,分为“拉祜纳”(黑拉祜)“拉祜西”(黄拉祜)和“拉祜普”(白拉祜)等几个支系。由于历史的原因,各支系社会经济发展极不平衡,有的已初步进入封建地主经济;有的则处在相对落后的奴隶社会时期;还有一部分,如属于拉祜族一支的苦聪人基本上还处在原始社会状态。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拉祜族通过生产劳动逐渐形成了自身独特的传统文化,其中,女性崇拜观念尤具民族特色。这一特点不仅在拉祜族以往的社会发展过程中发挥作用,而且在现今社会中影响也颇深。因此,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研究这一现象,对拉祜族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特别对拉祜族妇女的解放和进一步发挥其社会参与的作用,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拉祜语法》一书总体上以共时语言学的视角,运用音系学、语义学、句法学、语用学等多种理论方法详细描述了拉祜语的音系、词汇和语法,对拉祜语中大量出现的形位及结构作了细致深入的研究,并辅以大量的例子来说明。这给研究拉祜语及相关语言的专家学者提供了极具价值的资料,对拉祜语的教学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兴边富民行动计划的实施对边境口岸治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研究表明,国家治理体系的制度安排是边境口岸可持续发展的保障。当前,现行政策在加强口岸建设、推进兴边强边政策进程中受到边贸优惠政策、地缘政治风险、边境口岸城镇文化建设、社会民生建设和资源分配方面的宏观制度设计等因素的影响。通过兴边强边,不仅带动了边境口岸的发展,也拓宽了边境口岸基层地方治理能力的提升路径。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云南澜沧县糯福南段村龙竹棚老寨的调查,分析了拉祜西人土地制度和生计变迁的历史脉络。新中国成立后,国家权力的渗入,使拉祜族地区的土地制度发生变更,深刻地改变了拉祜西人传统的刀耕火种的生计方式,致使轮歇地减少,轮歇周期缩短,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生计难以为继,却没有找到替代模式。由此看来,改善少数民族的生存状态,必须建立在对当地传统的尊重和合理利用之上。  相似文献   

12.
儒家传统“礼”通常被用来教化个人修养、协调人际关系、维系社会治理和服务国家统治。儒家传统“礼”不断接受洗礼,历经“礼”的萌芽与形成,“礼”的完善与宣扬,“礼”的传承与创新,其蕴含的进步思想对当今“治国理政”有着重要借鉴意义。从个人层面,儒家传统“礼”为培育公民优良品格提供了文化基石;从社会层面,儒家传统“礼”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激发当代和谐精神提供了重要启示;从国家层面,儒家传统“礼”为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推动中国社会发展进步提供了重要借鉴。新时代推进国家治理要对儒家传统“礼”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要做到根植于民,坚持以文化人,培育民众优良品格;理路并举,坚定文化认同,推进社会和谐建设,推动国家治理现代化。  相似文献   

13.
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哲学基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在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中国传统哲学智慧相结合的过程中形成的,是对中国传统哲学智慧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习近平不仅特别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具体实际的重要构成方面,具有永不褪色的时代价值,是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思想资源,从而表现出对推动中国传统哲学智慧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高度理论自觉,而且实际地对中国传统哲学天人合一思想、辩证法思想、知行合一思想、民本思想等方面的内容进行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诠释和改造,从而多方面地实现了对中国传统哲学智慧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相似文献   

14.
农村文化礼堂的再仪式化,是将传统农村民俗礼仪和儒家传统礼仪结合起来,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过程,其实质是文化再生产。浙江台州市L区"乡村十礼"的建构和礼仪实践,反映了以象征性的符号表达仪式的特定关系、礼仪文化再生产的建构方式和乡村社会转型的价值再塑方式再仪式化的逻辑机制。"乡村十礼"的实践表明,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构农民道德共同体和精神家园的仪式过程构成了再仪式化实践逻辑。"乡村十礼"为行为规范的礼仪活动,反映了政府建构乡村社会文化礼仪的价值取向、农村社区治理的文化选择和农民个体的文化意愿,也成为农村社区治理中文化治理的探索实践。  相似文献   

15.
边疆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往往也是国家安全中首当其冲的部分。"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为我国军事冲突、边界争端、边境管理、地缘安全等传统安全问题和三股势力、毒品走私、人口安全、国家认同等非传统安全问题的应对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同时,也给我国边疆安全造成了新的挑战。随着中国的崛起,边疆安全问题将长期存在,我们必须牢牢抓住"一带一路"战略带来的机遇,推动边疆安全的有效治理。  相似文献   

16.
国家治理理念的建构与形成都离不开本国传统文化的滋养。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新理念便深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蕴含以民为本、重视修身、崇尚和合、清廉从政、辩证统一、革故鼎新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在面临全新机遇与全新挑战的新时代,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做到古为今用和推陈出新,有利于促进执政党治理、国家治理和全球治理,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能够在新时代治国理政的伟大实践中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相似文献   

17.
优秀历史名人文化经过历史的鉴别和沉淀,拥有强大的生命力,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构成部分。近年来,宜昌从城市治理的高度推进屈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力图将屈原文化打造为宜昌永恒的文化地标,将宜昌打造为屈原文化的权威阐释地、标准制定地、活动聚集地(“一标三地”)。在这一过程中,宜昌形成了屈原文化内容生产、教育传承、产业融合、文创IP打造、传播宣传、城市涵养、项目示范这七条创造性转化路径。宜昌屈原文化创造性转化受屈原文化的内在秉性、外在竞争性、转化机制的顺畅性、转化成品的可接受性因素的影响。宜昌还需要做优“屈原文化汇聚中心和传播策源地”,优化屈原文化转化路径要素和屈原文化的现代性建构,从整体上把握好屈原文化与市场文明、城市治理和个人修身融合发展的方向。宜昌屈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成功实践启示我们:不要苛责历史名人文化的时代局限性,而要不断优化夯实历史名人文化的转化路径,积极推动其与新时代相适应,就能建成支持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名人文化新生态。  相似文献   

18.
在社会历史大调查中,拉祜西社会被认定为母系社会,其部分家庭经由双系变为父系,但是亲属关系人类学常识证明,三种血统制度在逻辑上无法同时共存于一个传统民族的特定区域。在对两个拉祜西村庄长期田野资料基础之上,通过详查其社会血缘及乱伦禁忌的覆盖范围,笔者得出拉祜西社会是不对称双边系的结论。  相似文献   

19.
"尚和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来追求的理想境界。习近平总书记对此高度重视,在治国理政的具体实践中多次阐述,特别是将其创造性地运用于外交活动方面,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和合"外交思想:一是用中国传统的重"和"思想丰富和平发展思想与"和而不同"思想;二是把中国传统"合"的思想发展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与合作共赢思想。这可以说是对中国传统"和""合"思想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相似文献   

20.
[提要]乡村振兴没有一成不变的模式,需要因地制宜地推进。对于“直过”民族乡村振兴的推进,在遵循乡村振兴一般规律的基础上,进一步整合其中的长老组织、寨老组织、头人组织等传统社会组织的力量并结合时代要求进行创造性转化,有助于为乡村振兴提供重要的治理资源与有益的发展资源。目前,这些传统社会组织主要作为基层党组织领导下的一种协同治理主体而发挥作用,并在协同治理的功能与方式等方面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创造性转化;今后,还须紧扣“直过”民族乡村振兴的目标进一步推动其创造性转化,不仅要优化传统社会组织作为乡村协同治理资源的存量,也要不断提升作为乡村发展资源的增量,从而更好地适应并服务于乡村振兴的整体进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