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多媒体和数据技术的推广将多模态化引入了语言学领域。在异质感官符号的冲击下,语言文字作为表意符号,其垄断地位正逐渐削弱,以多种符号资源为表征的多模态隐喻则日益成为认知语言学研究的焦点。本文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角度探讨多模态隐喻意义的认知构建。  相似文献   

2.
在现代科技和传媒技术支持下,隐喻的构建是多模态的,人们不仅可以用文字也可以用图像、声音,颜色等非语言符号来构建隐喻;隐喻的解读也是多模态的,人的多重感官可以感知,吸收多模态形式的外部符号,进而解读出隐喻的意义。文章结合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和认知语言学理论,分析在多模态环境中隐喻的特征,以及隐喻意义的产生和解读。  相似文献   

3.
传统的机器感知以经验主义的分离感知观和理智主义的工具感知观为基础,具有单模态性、符号表征性和离身性,机器表达具有缝隙性、间接性和被动性,由此造成人机交互不灵敏和延迟等流畅性问题。在身体现象学、认知科学和神经科学视角下,探讨以机器的通感感知作为人机交互的基本感知模式,将感知—表达一体性和感知多模态性作为机器通感感知的设计理念,将具身模拟的趋同性、抑制性和整体性作为机器通感感知的功能基础,由此,感知—表达一体性赋予机器具身智能,感知的多模态性赋予机器具身感知,人机交互模拟促使机器生成自主意识。具身性和自主意识性的机器通感感知设计,将有助于促进人机顺畅交互,加速人工智能向通用人工智能发展。  相似文献   

4.
传统的认知语言学研究将隐喻局限于单一的语言模态,而Forceville把单纯语言学领域的概念隐喻拓展至多模态研究平台。世界各国的国旗主要运用图形、颜色、文字、图像、版式设计等进行巧妙构思,并通过这些不同符号的组合来诠释国旗的深层寓意,从而构成源域和靶域由不同模态表征的多模态隐喻。研究拟在多模态隐喻理论视阈中,将概念隐喻理论和概念整合理论契合一处,选取典型的国旗隐喻个案加以阐析,诠释多模态隐喻整体意义的构建过程,最终为多模态隐喻研究挖掘空间。   相似文献   

5.
多模态隐喻研究源自隐喻理论和多模态语篇的融合,为探讨隐喻的本质与应用提供了新的视角。以多模态隐喻理论为基础,对恐怖电影《最危险的猎物》中的"受害人是动物"隐喻进行深入探讨,发现该隐喻具有恐怖语类的特点,影片中随处可见其单模态和多模态表征方式,电影媒介中的概念隐喻可借助语言、图像、手势等多模态的共同协调作用加以构建。  相似文献   

6.
基于多模态隐喻理论,人类的“愤怒”情感隐喻概念不仅可以用语言来表征,还可以用诸如声音符号、颜色符号、体势符号、行为/事件符号等其他模态符号来表征。在认知理据和认知模式上,真实世界中的“愤怒”与基于语言、漫画、动画片研究的“愤怒”不完全一致,如“白脸”在基于后者的研究中无法找到理据,“愤怒”也不总是出现已有认知模式的“失控”状态,也可以从一开始就是“平静的”。  相似文献   

7.
当代认知科学中的具身性观念,挑战了以"计算-表征"为特征的经典认知观,将人类认知视为主体熟练应对具体境遇的具身能力。如果仅聚焦两种认知观在形式上的对抗,而不进行哲学史的梳理,就难以揭示具身性观念形成的思想运动轨迹及其在西方哲学史上的意义。着眼于身体、心智与世界的关系,本文以梅洛-庞蒂的意向性概念以及米德的意义符号理论为中心,展现了现象学与实用主义传统中的具身性维度。两大哲学传统在具身性维度上合流,对认知科学中具身性观念的形成产生了根本性的影响。而从哲学史的角度来说,具身性观念颠覆了西方哲学史上根深蒂固的理智传统,并由此获得了哲学上的价值。  相似文献   

8.
自20世纪90年代起,以Forceville为代表的一批国外学者开始着眼于多模态隐喻的研究,探讨图像、声音、语言等不同模态表征符号中的隐喻构建,研究范围涉及广告、漫画、手势、音乐和电影等,但选取MV为研究对象的却很少,尤其是从体认语言学角度研究的几乎没有。有鉴于此,文章选取美国歌手迈克尔·杰克逊以“反种族歧视”为主题的Black or White MV为语料,基于体认多模态隐喻理论,分析其中有关“骄傲”和“愤怒”情感的多模态隐喻建构。分析发现,在该MV中,“骄傲”和“愤怒”情感都涉及非语言听觉和视觉符号的隐喻建构。“骄傲”分别涉及“骄傲是高音”和“骄傲是向上的舞蹈动作” 隐喻概念;“愤怒”分别涉及“愤怒是高音”和“愤怒是火”隐喻概念。这些非语言符号隐喻概念都是基于人们的身体体验和认知加工建构起来的,使信息接受主体的情感识解更直接、更快,甚至更强。  相似文献   

9.
结合多模态宣传语篇的语类特征,以2014年体操世锦赛宣传片为例,从多模态转喻和多模态隐喻及二者互动三方面研究多模态宣传语篇的认知机制。多模态转喻和隐喻的语篇功能各有侧重:不同类型的转喻作为衔接手段参与语篇的组织,而隐喻在架构并表征宣传片主题的同时更是多模态语篇重要的连贯手段;两者在语篇的推进过程中发挥各自功能又相互影响,围绕宣传目的利用不同模态各自的优势表征语篇的主题意义,并使语篇达到内在的衔接与连贯。  相似文献   

10.
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使交际手段和形式更快捷、方便、立体和更视觉化。所以作为认知语言学的研究新方向,多模态隐喻研究也摆脱了纯语言层面的束缚,转向以多模态表现形式为平台——将视觉、味觉和听觉等感官体验融合在一起,揭示隐喻现象的本质。在一则保险产品广告实例中,语篇的实现以概念隐喻理论为基础,图、文、色彩、构图等模态共同作用,揭示了广告语篇中多模态隐喻和转喻的特点、功能、图文关系和动态构建过程,阐释多模态广告的有效劝说性,探讨多模态隐喻语篇的认知本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