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的”的隐现对名词定语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主要讨论名词作定语时,"的"的隐现情况,分析由"的"的隐现所造成的短语语义、语法和语用方面的差异,探讨"的"在这当中是如何产生作用的,并从认知心理角度分析"的"的隐现的产生原因.  相似文献   

2.
指示代词修饰名词的偏正结构中 “的 ”有出现或隐或现、不出现三种情况 ,从三个平面的语法观出发 ,对这三种情况进行分析 ,我们把指示代词修饰名词的偏正结构中“的 ”隐现的因归纳为“句法上的制约性 ”、“语义上的搭配性 ”和“语用上的限定性 ”。  相似文献   

3.
指示代词修饰名词的偏正结构中“的”有出现或隐或现、不出现三种情况,从三个平面的语法现出发。对这三种情况进行分析。我们把指示代词修饰名词的偏正结构中“的”隐现的动因归纳为“句法上的制约性”、“语义上的搭配性”和“语用上的限定性”。  相似文献   

4.
"化"字短语一般可以将其译成以-ization、-ized、-ize、-fy等结尾的派生词,也有将"化"字短语译作复合词、形容词或形容词比较级等其他译法。通过对"化"字短语英译方法的探讨,旨在为此方面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文章以近代“的”字进入文言并逐渐取代“之”这一语言变化为例,分析以汉字为媒介的近代语言接触给汉语带来的诸种变化,并追问产生这些变化的方式和缘由。研究发现主要有三:(1)“的”字进入文言起源于汉日近代的语言接触;(2)文言中首先出现了“~的~之~、~之~的~、~的~的”等与日语相近的新结构,体现了语言接触给汉语带来的变化;(3)新结构中的“的”字具有与日语后缀「的」近似的语义。   相似文献   

6.
"等(等等)"字短语(结构)由列举项、助词"等(等等)"和概括语构成,这三个要素各有其性质和作用。列举项与概括语之间存在(典型和非典型的)种属关系、同一关系、部分-整体关系和分述-总括的关系。该短语具有特定的句法功能、应用价值及生成机制。  相似文献   

7.
本文主要对“所”字短语的语法结构进行探讨 :黄伯荣、廖序东二位先生在《现代汉语》(修订二版 )中对此短语定义的阐述、结构的分析没有作出明确的界定。这为我们的教学和学习带来了极大的不便。在此笔者把它提出来进行探讨 ,并以此就教于各位专家和广大读者  相似文献   

8.
藏缅语的字结构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在定语居前的定中结构中,的的使用具有强制性,无的标记的定中结构是一种更为普遍的结构形式;的是语言转换过程中形态脱落的一种补偿手段。藏缅语与汉语的字结构的共性是由亲属语言基因的同质性使然,而非发生学上的共性。汉语的字结构是一种隐性的结构形式。  相似文献   

9.
在已有研究文献中,汉语无定名词主语句是指一量名名词性成分作主语的句子,其特点是主语无定。一些学者认为,形容词谓语是用来描写某个对象的,在无定名词主语句中,对象无定,无从描写,所以该句式没有形容词谓语句。同构推演的症结是,在生活中多以刻意联系、灵感为表征,强调论辩色彩排斥理性。将起于感性、终于感性的同构推演引入推导研究——同构假设,使其起于感性、导向理性,具有方法论意义。用同构推演的方法分析无定名词主语句在特定语言领域内的语言创新情况,发现在谜语、新闻标题中这类句式的谓语可为描写性形容词;在图画说明句中一量名形式的主语具有特指性。不同于以往对某一语言特区语法突破现象的研究,本研究是围绕无定名词主语句这一句法语义问题探究它在几个特定语言领域内的语言创新现象,对丰富语言特区语法突破的内涵作一尝试。  相似文献   

10.
名词性“底”字短语产生于唐代 ,晚唐五代运用逐渐增多 ,其内部构成初具规模。南宋时 ,“底”字短语大量运用 ,其内部构成类型已基本完备。从宋代开始 ,助词“底”出现了“的”的形式 ,到元代基本完成了对“底”蹬取代。《元曲选》“的”字短语在继承中有所发展、变化 ,与《元刊杂剧三十种》相比 ,亦有一些不同。  相似文献   

11.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语言被赋予了丰富多彩的内涵。一般来说,代表、捐献都是正常的物理事件,在现代社会中,是一种正常的语言现象。但很多语言使用者在这类词的前面加个“被”字形成新型句式来描述自己的一种心理状态。基于对“心智哲学”中“属性二元论”的理解,试图对特殊“被”字结构的心智运作规律进行分析。并在心理“随附性”的基础上,探寻新型“被”字结构体现的深层语言规律。  相似文献   

12.
为深入分析的字的性质与分类,把朱德熙(1961、1993)提出的语素的2一分为二:一个是后缀的2,后缀的2是状态形容词后缀;一个是虚词的2,虚词的2其实就是的3。并在梳理辨析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的字的分合,以及后缀的2与虚词的2因同音而隐去的情况。  相似文献   

13.
指人的字结构是我国立法语言中使用频率很高的句法形式之一。从语法、语义、语用三个方面来看,立法语言中的指人的字结构在承载较大的语义信息量的同时更好地体现了立法语言庄重性、准确性、严谨性和简约性的特点,准确地加以使用有助于明确犯罪对象,从而对特定人群的违法犯罪行为予以法律约束和处罚。  相似文献   

14.
指称一直是语言学界研究的基本问题之一。类指作为指称的一种,成为当今语言学、语言哲学等领域共同关注的一个重要课题。对于类指的表现形式,语言学界众说纷纭,还没有达成统一。将类指成分纳入名词性成分的一个子系统,对类指成分在现代汉语及日语中的表现形式进行了比较分析。通过分析发现,对于类指的表现,中日语言在光杆名词、“的”字结构、“这”/“那”+普通名词和“コソマト”体系等方面既有相似,又有不同。  相似文献   

15.
宝鸡方言里“的”字的用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主要描述了宝鸡方言里“的”字的用法,指出“的”与位于它前面的形容词、代词等构成“的字结构”,并归纳了这一结构的语义、语用特点,从而得出结论:“的”字结构反映了宝鸡方言的口语特点。它不规范,应以普通话去比较鉴别。  相似文献   

16.
本文指出了作为事件化的自指标志的结构助词之的两处很少被提及的使用环境:一是用于分句间,一是用于状谓间。其作用同用于主谓间一样,标志着在具体语境中,这种分句与分句的关系、状语与谓语的关系已是一个不能拆分的体词性语言单位,充当句子的一种成分(包括分句)。  相似文献   

17.
周锋  余姝谚 《东方论坛》2016,(2):110-117
殷夫的诗歌最初以个体与群体二元分裂或共存的对立统一方式作“我”的自我表现,随着革命实践的深入,他自觉地将个体追求与现实社会和底层民众的命运结合起来,并将其内化为心灵的本能体验和重组生活的艺术潜能,由此,“我”的自我表现上升至“我们”的即“类”的自我表现。这意味着,只要“我”把生命投入到人民大众的解放事业(“我们”)中去,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我们”也将反哺“我”,并使之朝着真正“类”的自我前进。  相似文献   

18.
[新闻背景]昨夜西风凋碧树 高考语文新大纲规定:作文每错一字扣一分 2008年全国高考语文考试大纲已“出炉”,与去年相比:考试性质、考试能力要求、考试形式等方面均保持稳定,仅在细微的方面进行了调整。 今年的考纲对于写作的书写规范,较去年有很大变化。去年的语文考纲中注明错三个字扣一分。扣满三分封顶。今年则是在写作的“基础等级”中加了一个注解,即每错一个字扣一分,重复不计。此规定一出,立即引起了考生、家长乃至社会各界的极大关注……  相似文献   

19.
通过分析"所"字词组的结构类型,总结得出"所"字词组应包括"所+动"、"主(之)+所+谓(动)"、"宾(之)+所+动"、"状(之)+所+动"四种结构样式。四种结构中,"所"字皆用于动词或动词词组前;皆具有将与之结合的词或词组变成自己逻辑定语的功能,或具有将后面的名词或代词变成自己结构定语的作用;由此形成的结构皆相当于一个名词使用。  相似文献   

20.
本文将早于《儿女英雄传》约一个世纪的《红楼梦》语言与《儿女英雄传》语言和今天的北京话,加以对比后发现:汉语最常用的句法结构之一的“把”字词组,在经历了一千年左右的发展之后,到了清代晚期,已近于成熟。从总体上看“将”的退位使“把”成为汉语中唯一引起处置式的介词;工具语“把”字词组的减少以至消失,又使“把”的职能专于处置式和施事型“把”字词组,这是近两百余年以来汉语“把”字词组发展变化的基本态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