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7 毫秒
1.
伴随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贸合作的深化,中国企业国际化经营模式的选择日益重要。基于2003—2018年期间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45个国家的面板数据,综合考察多维距离对出口与外商直接投资两种主要国际化经营模式的影响。研究发现,东道国技术水平与经济自由度提升有助于扩大我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出口与对外直接投资,制度距离、经济距离和文化距离阻遏我国企业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出口与外商直接投资,修正的地理距离可以增进我国企业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外商直接投资且助力出口。我国企业在制定对外投资决策时,应秉承"共商共建共享"的治理模式,持续强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经贸合作。  相似文献   

2.
"一带一路"是新的亚欧区域合作框架,在该战略推进实施中,沿线大多数国家基础设施建设与升级改造项目投资需求巨大,面临巨大的资金缺口,投融资创新点是多元筹资与运用PPP模式.由于沿线大多数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法律不同,PPP模式在"一带一路"战略下的应用存在投资回报率低、投资环境复杂、风险大等问题.本文分析PPP模式在"一带一路"沿线应用中存在的问题,从我国企业与政府部门的角度出发,提出构筑"一带一路"下PPP创新模式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一带一路"倡议自2013年提出以来,取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学界相关研究以中国主位视角为主,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客位视角出发的研究较为有限。"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政策参与程度差别明显,其影响因素与复杂机制有待深入分析。本文引入政府决策的多源流理论框架,将沿线国家的政策参与视为一个多重因素交互作用的复杂决策过程,从问题源流、政策源流和政治源流三个角度选取了经济差距、国家治理能力、学者发声、主流媒体报道倾向和政治体制相似度等五种因素作为条件变量,运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分析"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高政策参与的影响因素及因素组合。研究结果表明,问题源流、政策源流和政治源流都会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政策参与度产生影响,但是任何单一因素都不足以解释高政策参与的结果,有学者发声支持与不同因素组合所形成的三条路径能够解释近一半的高参与度案例。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了沿线国家高参与度的三种解释路径的类型:不利条件下的学者发声、中性条件下的学者发声和有利条件下的学者发声。  相似文献   

4.
由于全球保护主义倾向突出,"一带一路"建设在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过程中发挥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不仅拓展了中国开放之路,加速中国资本走出去,构建以中国为节点的全球自由贸易网络,还能完善沿线国家或地区交通运输、电力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工业就业岗位。鉴于沿线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差异较大、中国轻工业及服务业全球参与程度不高,"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或地区应加强战略互动,坚守贸易共赢,完善投资环境,打造多边合作机制。  相似文献   

5.
"一带一路"作为实现中国梦目标的战略之一,旨在扩大中国与沿线国家深层次、宽领域、全方位的合作关系。但中国与沿线国家在合作中存在的政治互信不牢固、经济互惠不坚定、机制建设不稳固等问题,挑战着"一带一路"战略实施的可能性、可行性和稳定性。该文认为,通过增进政治互信、巩固经济互惠、创新合作机制,将在深化中国与沿线国家合作关系中,增强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国际认同,推动"一带一路"战略的成功实施。  相似文献   

6.
"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在后危机时代对国际、国内发展环境的重大变化审慎考量的产物,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研究内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对发展的强烈诉求和中国转型升级、开拓国际市场的内在需求构成了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后发国家的互补性经济结构基础。基于"一带一路"倡议互利共赢实现路径所构建的三国互动决策模型,证明了在合理的信贷机制和利益分配机制之下,中国可以充分利用产能和资本相对富余、产能供给性价比高、项目建设经验丰富、对沿线国家政治文化了解度和包容性较高等优势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合作,实现互利共赢。同时,基准模型和扩展模型的进一步分析也表明,"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并不局限于沿线的个别国家,各国都可以凭借自身比较优势参与进来,从而产生更大规模的利益创造和利益共享,由此证明欧美发达国家凭借科技、管理等方面的比较优势参与"一带一路"项目建设的可行性。该模型的提出为"一带一路"倡议利益创造与利益共享的经济学本质提供了理论依据,也为完善"一带一路"倡议有关政策体系的构建提供了学理支撑。  相似文献   

7.
"一带一路"倡议是促进中国与其他参与国共同发展之路,它以中国"亲诚惠容"的外交理念为基础,搭建了一个让沿线各国互利共赢的合作平台,为中国的开放发展构建了更深远的格局。但"一带一路"建设也给我国社会治理带来了一定的风险,在当前全球治理遭遇危机和经济发展全球化的双重背景之下,如何构造和谐的国际关系与稳定的国内环境,为中国乃至世界发展打造良好格局,是值得认真研究的问题。"一带一路"倡议与我国社会治理创新具有内在契合性,因此优化我国社会治理的路径措施具有深远意义。在推进"一带一路"的进程中,可以从更新社会治理理念、协力共筑稳定的社会秩序,协调社会各阶层利益、形成良好的社会情绪,提升社会制度的认可度、增强社会成员的凝聚力等层面来实现社会治理方式的优化,从而为"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构筑有利的时空环境。  相似文献   

8.
"一带一路"建设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向全球提供的重要公共产品,更是中国话语权走向世界的重要载体。"一带一路"建设提升了中国在全球治理中的话语权,其过程表现在:前提条件上,"一带一路"沿线和相关国家经济上对中国依赖度较高,为中国在规则上的话语权提供了经济基础;区域分工上,顺应产业沿"一带一路"向低发展梯度转移的趋势,中国在产业链上具有制高点主导优势;治理结构上,全球经济治理结构由多边体系朝双边化区域化发展,"一带一路"为中国构建了新的"朋友圈";历史机遇上,中国倡导的开放发展、合作共赢理念与欧美兴起的保守主义相互对比,经济全球化中的"中国声音"越发洪亮和有吸引力;机制设计上,"一带一路"建设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和灵活高效的规则体系更适合各地区发展实际,为全球经济治理贡献了"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  相似文献   

9.
"一带一路"建设以及新型城镇化推进机制与改革发展是"十三五"规划两个重要内容.两大战略一个立足于构建对外开放格局,一个立足于国内区域发展新布局,两者以何种机制结合等一系列问题引起了广大学者的关注.整合分析两大战略之间关系可知,两大战略的互相影响主要集中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城镇化水平对"一带一路"的国际合作推进的影响;分析 "一带一路"沿线重点区域及部分国家城镇化发展状况可知,中欧城镇化合作是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城镇化合作重要机制;从城镇化动力来源的两个主体--政府与市场这两个视角可以探讨两大战略的结合路径.通过现有文献资料的综述研究可知,从国际角度来看,"一带一路"本质是基础设施建设,而基础设施完善也是城镇化问题的重要部分;从国内研究来看,中小城市如何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应该作为研究的重点;要加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与中国的省、市城镇化合作;妥善处理"一带一路"国内沿线城市的产业转移问题.  相似文献   

10.
利用2008—2018年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59个国家与10个非"一带一路"沿线中国钢铁出口最大贸易伙伴国的数据,实证分析"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钢铁出口区位选择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一带一路"倡议有效地促进了中国钢铁出口贸易的发展,中国钢铁出口更偏好于经济发展水平高、与中国地理距离近、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质量高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邻国效应则对于中国钢铁出口贸易影响不明显。基于实证结论提出促进中国钢铁出口贸易发展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中国国际战略的基本布局,应以维护和拓展国家利益为核心,在新安全观的理念指导下,进一步促进中国融入国际社会,成为国际社会负责任的、建设性的、可预期的积极建设者。中国崛起必然冲击国际社会固有的权力格局和利益格局,在国际关系中建立和发展利害共同体应视为促进中国顺利崛起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2.
"人类安全"是冷战后出现的一种新的安全理念.从其构成类别来看,"免于匮乏"的安全是"免于恐惧"安全的基础;从其与国家主权的关系来说,一方面,在现行的国际规范体系下,"人类安全"理念的追求对国家主权进行了合理规制,另一方面,在当今"无政府"的国际社会,"人类安全"又须以"国家安全"为前提.因此,被不断发展、修正、植入人性尺度的新综合安全应成为国际社会的基本安全框架.  相似文献   

13.
刘跃进 《国际论坛》2013,(1):49-53,80,81
汉语"国家安全"的两种英语表达State Security和National Security各有长短,难以取舍,因而需要一个把state与nation很好地融合在一起的英语新词。依据汉语旧词"国家"能容纳英语state、nation和country的高度概括性,给英语造一个新词"guojia",把"国家安全"在英语中表达为"Guojia Security",便能把国家安全学理论要求的"国家"概念的普遍性、科学性与人文性、民主性很好地统一起来。  相似文献   

14.
21世纪是信息的时代,信息已成为一种重要的战略资源,信息的获取、处理和安全保障能力成为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信息安全成为高校信息科学类专业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方向,同时课程群建设是高校课程建设的发展趋势,文章以东华理工大学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发展特点为例,阐述"信息安全"课程群建设的具体实践措施、课程群建设的优势以及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社会保障作为稳定社会的"稳定器"和保障公民基本生活的"安全网",越来越多地引起各国政府的重视.从深层次来看,社会保障制度因"人"而建立,也因"人"而发展.作为现代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社会保障一方面解决人的生存问题,另一方面为人的发展保驾护航.本文具体分析了社会保障制度与"以人为本"的关系,并就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所体现的"人本思想"进行了探讨,在此基础上提出完善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议,以图更好地为全社会成员服务.  相似文献   

16.
"国家生态安全"作为"非传统安全"是"传统安全"观念的发展,它有助于加速全球化这一作为国际社会发展标志性特征的认识。而"国家生态安全"作为对"非传统安全"的一种界定与表述,是当前相关理论研究领域的一种趋势,也是社会经济可持续、稳定发展的现实迫切需求。  相似文献   

17.
农民在中国具有特殊的地位,农村存在着大量的安全隐患.为了解决农村的安全问题,国家的有关政策法规中应增加"农村村组安全文化"的概念,把它与"企业安全文化"、"城市社区安全文化"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上,在法律和制度上得到确认.  相似文献   

18.
随着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出现和因特网的影响,不同国家和民族之间的文化传播与交流愈来愈频繁,也给我国的文化安全带来了许多隐患。我们必须着眼于未来,在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创新中国文化,在吸收西方优秀文化的过程中保留中国文化的特色,从而更好地维护我国的文化安全。  相似文献   

19.
《食品安全法》之监管体制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2009年6月1日实施的《食品安全法》对食品安全监管体制进行了创新和重建,实行统一的多部门分工负责与综合协调的全程监管体制,但仍然存在一些缺陷和不足。为进一步完善食品安全监管体制,需要加快与《食品安全法》相关配套的法规体系的立法,合理配置食品安全监管权,引入和培育社会监管机制,构建科学完善的食品安全监管体制。  相似文献   

20.
随着健全社会保障制度体系的步伐不断加快,传统的社会保障统计学的教学已经不能满足专业人员培养的需要。针对社会保障统计学的教学特点,从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及教学成果考核五个方面,对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统计思维能力,使学生能够较好地运用统计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提出了有益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