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藏传佛教发展史上占有显著地位的桑耶寺不仅在弘扬藏族文化、培养早期藏地的宗教人才方面起到了应有的作用 ,而且在中印文化交流史上亦占有一席之地。而吐蕃道是沟通中国内地与印度之间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本文从桑耶寺的佛经翻译、汉地僧人在桑耶寺的驻足活动、汉文史料中所见汉僧沿吐蕃道往返于中印之间的情况等方面 ,论述了桑耶寺、吐蕃道在促进中印文化交流中的独特作用  相似文献   

2.
墀松德赞是藏族历史上一位有名的赞普,在许多藏文史籍中均称其为松赞干布之后吐蕃政权的“第二名王”。实际上,这些评价多半是出于墀松德赞倡行佛教事业的“功绩”。我们从墀松德赞时的内外政策和吐蕃的社会状况来看,在他统治的四十三年间(755年至797年),不仅进一步强化了吐蕃奴隶制的统治制度,加重了对本部和属部人民的压迫和剥削,而且对外扩张战争进一步升级,从而使吐蕃社会的各种矛盾进一步加剧,使唐朝的河西、陇右、剑南等地长期处于战乱和吐蕃奴隶主阶级的掠夺和控制之下。因此,墀松德赞时期是吐蕃政权以及整个吐蕃奴隶制社会由强盛走上衰落的过渡时期,对藏族历史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第四章翻译文学藏族的翻译事业,规模是非常宏伟的。早在公元八世纪,赞普尺松德赞时,就大规模地开始了,主要是以佛经为主的翻译。他建筑了著名的桑耶寺,派人往印度学习梵文和派人往内地学习汉文,这些人回到藏地,便聚集于桑耶寺,开辟译场,广译佛教经论。并把所译出的佛经分别存放在秦浦、庞塘和登噶三个宫殿之中。之后,又把藏在这  相似文献   

4.
吐蕃王赤都松加强中央集权略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赤都松是吐蕃的第三十五代王,虽然他与松赞干布、赤松德赞相比略逊一筹,但仍然在吐蕃的历史上影响深远,特别为了加强中央集权,他在铲除噶尔家族、进行国内改革、外交政策的转移等方面,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5.
青海都兰、乌兰地区的吐蕃佛教遗址、遗物年代很可能是在779年吐蕃本部第一所佛、法、僧三宝俱全的寺院桑耶寺建成,赞普赤松德赞以佛教为国教,大力弘佛,是吐蕃统治下的青海吐谷浑王国地区的佛教遗迹、遗物产生的原因。藏文史籍记载的松赞干布时期所建寺庙隆塘卓玛庙(klong thang sgron ma temple)和仓巴隆伦嫩庙(tshangs pa rlung gnon temple)则不可能在青海吐谷浑地区,都兰热水北岸塔基也并非是文成公主的最后归宿。青海都兰血渭6号墓的墓主人身份现在还不能确定,而2018血渭1号墓墓主人身份应该是吐蕃统治下吐谷浑王国的某位吐谷浑小王。都兰热水等地的吐蕃墓葬可能受到象雄墓葬文化的影响,这些吐蕃葬俗应是由来自象雄地区某个家族的成员传入都兰热水地区。  相似文献   

6.
关于金城公主在吐蕃是否生子及其子为谁,一直是吐蕃史研究中一个悬而未决的疑案.史料对此事的记载亦多有歧异和抵牾.本文通过对这一问题的讨论,得出结论金城公主在吐蕃很可能生有一子,但此子非墀松德赞,而应是先于墀松德赞出生的拉本王子.  相似文献   

7.
与吐蕃和亲,发展相互间的友好关系,一直是唐朝的政策。继文成公主之后,金城公主下嫁吐蕃赞普弃隶缩赞,以敦睦唐蕃关系。她的事迹在拉萨布达拉宫、日喀则扎什伦布寺、山南桑耶寺等古代各寺中,都有文字记载,并存有大幅壁画;民间还流传着关于她的种种美丽传说。在《全唐诗》中,以"奉和送金城公主适西蕃应制"或"奉和送金城公主适西蕃"为题的17首诗,是唐代诗坛对金城公主远嫁吐蕃的文学见证。  相似文献   

8.
赤德松赞统治时期(公元798年-815年)是吐蕃留下石刻碑文最多的时期.赤德松赞的统治上承赤松德赞和牟尼赞普,下启赤祖德赞和郎达玛,在藏传佛教“前弘期”发展史上是一关键时期.但据赤德松赞时期的石刻碑铭分析,此一时期佛教对吐蕃的影响在广度和深度上都是很有限的.  相似文献   

9.
尚结赞是吐蕃赤松德赞(755—797年)赞普时期威名显赫的首席宰相。在继相位的14年中,他以多方面的活动在藏、汉史籍中留下了耀眼的足迹,特别是在唐蕃边界之争中,他主持、参加了著名的清水会盟、奉天会盟、平凉劫盟等重大历史事件,从而名声大振。只可惜,由于各种史料记载的零星散乱,使人们对这位名相的事迹,一直处在一知半解的状态。本文拟对尚结赞事迹材料予以整理、耙梳,以期对尚结赞任大相时的活动,特别是他在唐蕃边界之争中的作用有一个较为完整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
在太虚大师的"法界圆觉学"中,《楞伽经》占据了核心的地位。因此,《楞伽经》的宗旨——"诸法皆幻",亦可视为"人生佛教"之立宗。无独有偶,将佛法传入吐蕃的寂护,亦依据《楞伽经》之"幻"义,为藏传佛教奠定了教理基础。他们对于"诸法皆幻"的具体含义的阐释虽有不同,却都以"如来藏"为依,可谓大同小异。将两家学说加以比较,可以看到印、汉、藏三传佛法本自一味,"世界佛教"原本在兹,无需"建立"。同时,亦可为如何激活传统佛教的活力寻得广阔视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