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叶舒宪先生的《阉割与狂狷》[1]阐述了阉割情节的普遍性和阉割恐惧对于男性心理的作用,以及阉割情节对人格心理形成的重要性。叶先生的书主要是从人类学方面进行了探索,文章则主要是从"阉割"与文学之关系展开研究。阉割既指生理上的,同时也有心理上的,当代文学作品中出现的阉割现象大体分为自我阉割、被迫阉割以及心理阉割,文章分别以贾平凹的《秦腔》、莫言的《生死疲劳》、余华的《兄弟》及贾平凹的《废都》为代表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2.
贾平凹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倡导并实践一种局部、细节上生活流式的写实和宏观上“意象”张扬的小说写法,典型地体现在以《高老庄》为代表的几部长篇小说中,但是在《秦腔》中,“意象”衰减了,这源于贾平凹面对当下乡村现实时的迷惘和彷徨。《秦腔》削减了“意象”,却继续发扬了那种呈现式的生活流写实手法,这种写实手法在艺术上坚持了作者对浑朴苍茫之境的一贯追求,并渗透了贾平凹个人的生命体验,写出了一种面对故乡消逝时的超越性的悲哀,这是《秦腔》独特的艺术价值和魅力所在。  相似文献   

3.
贾平凹第一部长篇小说《浮躁》表现出创作主体立场的现代性与传统性的纠结状态,在这种纠结中又表现出对于传统性的倾斜。这样的价值立场在贾平凹后来的小说,如《怀念狼》、《废都》乃至《秦腔》、《高兴》与《古炉》中仍然有着充分的表现,而《浮躁》则是其滥觞。它展现了中国一代乡土作家在价值立场上的独特之处。  相似文献   

4.
贾平凹《废都》和《秦腔》不是两个彼此孤立的文本,而是沿着同一条创作线索所进行的一次精神对话。尽管创作时间相隔十余年,题材有都市与农村之异,但二者具有对中国现代性审美反思的同构意识,都倾注着贾平凹对当下中国社会生活的美学关怀。  相似文献   

5.
众所周知,哥伦比亚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的长篇小说《百年孤独》(下面简称《孤》)是魔幻现实主义的杰作,已成为享有世界声誉的文学名著。而贾平凹的长篇小说《废都》(下面简称《废》)一问世便受到文艺批评界的批判,被认为是有着严重的问题的作品。虽然,一直有不同的意见,但否定性的批评目前仍居上风。我们把这样两部评价截然相反的作品放在一起比较,绝非故作惊人之举,也绝非是毫无根据的奇思异想,而是经过严肃认真地分析研究得出的结论。我们坚信两部作品存在着内在的可比性。一、人类文化艺术的新视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人类历史…  相似文献   

6.
长篇小说《高兴》是继《秦腔》之后,贾平凹小说创作的又一新高度。贾平凹小说塑造的农民形象经历了从旧式传统农民到新农民的变迁轨迹,在贾平凹小说《高兴》中塑造了异于传统农民的特质突出的新农民形象刘高兴,并赋予小说主人公以深刻的寓意。  相似文献   

7.
在新世纪"底层文学"的思潮中,贾平凹是一个特殊的现象,在20世纪80年代成名的作家中,他是对底层文学感兴趣的极少作家之一,同时在"底层文学"中他也具有特殊性,与"底层文学"中大多的中短篇小说不同,他的《秦腔》、《高兴》都是长篇小说。在关注底层的同时,他也在"民族形式"上进行探索。这使他的创作呈现出了不同于别人、也不同于自己以前创作的面貌,贾平凹的创作,既建构了底层的主体性,也建构着中国和中国文学的主体性。  相似文献   

8.
叙事伦理将对作品伦理观念的分析约束在文本自身范围之内,它既充分给予那些在传统伦理批评中被忽视的叙事盲点以关切,又以理性逻辑为感性伦理分析的支撑,使自身成为伦理批评的可能之一。《山本》中贾平凹以叙事的错位展开文本书写,并通过人物的个人经验叙事进行伦理观念的建构,在种种法则与关系的异动中呈现伦理冲突,重置伦理秩序。文章认为,隐含于文本之中的齐物视角下"天我合一"的作家伦理观念是作品《山本》跳脱出历史革命叙事的窠臼,获取超越性精神价值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9.
贾平凹先生长篇小说《废都》因其露骨的性描写,引起人们极大的热炒、热议,毁誉参半。十余年后,重读《废都》,不难发现文本中主人公庄之蝶与四个女性不仅有着微妙的性爱关系,而且还与相关女人的男人们存在着替代关系,即存在复杂男男再生关系,他们的人生是以庄之蝶为活动中心寻求出路、幸福与未来。庄之蝶的身体寓意烙上了鲜明的印痕:文化拯救与自救。  相似文献   

10.
本文试图从整体上通过历史、人性与自然这三个角度来把握、理解、阐释作家贾平凹的创作谱系及其流变。从其具体的小说文本出发,如《商州》《山地笔记》《废都》《定西笔记》《高老庄》《秦腔》《老生》《山本》等,来感受、考量自1980年代以来,在中国文化深层价值取向及其变革的语境下,贾平凹是如何尝试为中国文学建立新的话语范式,来拓展或改变传统现实主义相对单一的创作方法,形成新的审美定势的强烈愿望。更为重要的是,思考贾平凹在创作中如何始终植根于"秦岭商洛"这块古老而神秘的土地,并再现出近一个世纪以来这块土地上所独有的"神性",并提出贾平凹的"世纪写作"的概念。贾平凹正是在融合外来文化和现代文明的强劲气息的同时,通过自己的创作命意和叙事美学,使"中国经验"在小说文本中不断焕发生机,民族的精神、心理的流变也在现实、存在的铺陈中获得伸张。  相似文献   

11.
近日,著名作家贾平凹推出了长篇小说收官之作《秦腔》,他称这是在一种“惊恐”的状态中写作完成的。贾平凹以其故乡棣花街为背景进行创作,小说中描写的很多故乡、家族内部事情和他有直接关系,但贾平凹一再声明,这不是他的自传。《秦腔》历时两年完成,小说自问世以来,已发行18万册,第三版正在加印中。“秦腔”既是小说的名字,也是一种民间戏曲,贾平凹在它身上寄寓了象徵意义。写的是一堆鸡零狗碎的泼烦日子《秦腔》是贾平凹的第12部长篇小说,写的是老家丹凤县棣花镇的事,“写的是一堆鸡零狗碎的泼烦日子。”其中大部分人、事都有原型,解读的…  相似文献   

12.
李丽 《南都学坛》2012,32(6):60-66
《高兴》是对《秦腔》中的农民走出土地,来到城市后生活状貌的续写。贾平凹要在故乡日渐颓败凋敝的过程中,开始关注农民进城后的生活,因此可以说,《高兴》是《秦腔》的"城市化"续篇,《高兴》表达了对故土以及生息于其上的人们在现代化变迁中命运一以贯之的关注,与19世纪波德莱尔诗歌中"醉酒的拾破烂者"精神气质形成鲜明反差的是,这群进城农民坚强又懦弱、自负又自卑、充满同情心又愚昧不可及。《高兴》对流落都市的拾荒者们命运遭际的"社会记录",客观真实精彩地提供了表达中国当下经验的一种"城市叙事"。  相似文献   

13.
贾平凹的长篇小说《山本》,通过对秦岭涡镇荣辱兴衰的描写表现了中国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复杂历史变迁,以书写战争贯穿全文。人性的卑俗与丑陋、血腥的杀戮、死亡的暴烈与凶残成为作品着意表现的对象,展示出作者独特的审美观念,即贾平凹把丑的东西剖析给人看,以此揭示历史与人性的真实,使人感受到历史与现实的复杂性和深广度,从而给读者带来更加广阔的阅读视野和更加深沉的审美体验。  相似文献   

14.
贾平凹的长篇小说《秦腔》深刻地反映了中国当代农民的生存状态,表现了改革开放后农村广大群众在面临传统乡村生活即将终结的背景下心灵的悸动与命运走向。作者发掘了传统文化衰落中人的生存境遇以及人性深处的微妙变化,在人物塑造上呈现出独特的艺术追求。  相似文献   

15.
贾平凹的长篇小说《废都》描写了二十世纪末的西京文人的生存状态和社会状况,对传统的道德和人文关系做了颠覆性的思考。他极力想表现出二十世纪末西京的人文生态状况,寻找西京的病症,但世纪末的西京,社会危机四伏。文化危机、社会信仰危机与社会信用危机相互交织,再也难觅昔日的辉煌与胜景,因此西京便成了人文俱废、气数已尽的"废都"。  相似文献   

16.
葛浩文1991年英译了贾平凹的《浮躁》,时隔25年,他又翻译了贾平凹最具争议的小说《废都》。葛浩文的翻译使莫言、贾平凹等作家的作品在英语世界得到传播并获得好评。通过对《废都》译本Ruined City中具体语料翻译方法的描述性研究,为贾平凹和中国现当代其他文学作品"走出去"提供策略。对Ruined City中翻译语料的考查结果表明,葛浩文的译本以忠实为原则,对原作中的文化意象、语言风格等采取增译、减译、音译和直译等方法予以再现。这些翻译方法对传播中国文学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7.
年近花甲之际的贾平凹以全新的叙述方式推出具有"仙风道骨"风格的长篇小说《老生》,这无疑是对他先前文学创作的一次跨越与升华。陕西作为具有悠久历史文化积淀的省份,道家文化的兴起与传承在此地均有深厚的遗存,这种历史遗存深入地渗透在贾平凹《老生》的写作过程中,成为《老生》写作的思想渊源。无论就小说的写作动机、结构布局还是人物设置、故事意蕴均可看出道家文化对贾平凹文学创作的浓厚影响。《老生》是贾平凹结合自身的生命体验对中国道家文化的再解读。  相似文献   

18.
贾平凹非常注重小说语言的使用,他在《秦腔》中穿插了许多能造成音乐性的手法,如对于叠字和拟声词的频繁运用、对特殊用意词语或句子的有意反复、对短句间或夹杂长句的大量使用以及对秦腔戏文内容和简谱的直接引用等。运用这些手法,表现了跌宕起伏的节奏感和深刻的感染力,使《秦腔》的语言具有了同戏剧秦腔一样的音乐性。  相似文献   

19.
张光茫 《社区》2011,(26):11-11
以前读贾平凹的《秦腔》《高兴》《古炉》,我总能够感觉到一个时代的命运。感觉到贾平凹的悲天悯人。如果说,小说中作家还能偷偷在书页的一角藏起来,那么散文无疑就将作家的整个心铺在纸面上,最见情怀。在新近出版的散文集《天气》中,我读到了贾平凹洞察“天气”的智慧。  相似文献   

20.
《西游记》生态意蕴解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生态批评的角度看,《西游记》是一部生态意蕴十分丰厚的文学文本。它既描述了生态理想,也展示了生态灾难,同时更追溯了生态问题的根源,指出了生态救赎的道路。《西游记》中包涵的这些生态情怀,对于我们今天解决日益严峻的生态危机问题,乃至于进行生态文艺创作,都具有十分宝贵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