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9 毫秒
1.
接踵而至的生态危机向人类提出了最基本的问题,如何对待、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康德博大精深的批判哲学思想体系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态理性、生态道德思想底蕴。在生态哲学的视野下,重新解析阐发康德的批判哲学,旨在深入挖掘和梳理其对生态危机的启蒙意义。  相似文献   

2.
康德作为有史以来人来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有自己的批判哲学体系,而他批判哲学体系的基础则是理性的批判(反思),这又是基于对人类幸福的追求,康德认为的人类幸福有三个层次,感性幸福、理性幸福、上帝的幸福。  相似文献   

3.
学发展观的三重理性向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显明科学发展观的理论逻辑和哲学特质,运用文献疏解与比较诠释的方法,对之作了较为深入的研究,认为,科学发展观既是马克思主义发展观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理论与实践层面上的创造性阐扬,也是哲学理性精神在社会发展领域内的全方位彰显.从哲学理性的视角看,它至少凸显了这样几个理性向度:一是以"对话扬弃"为旨趣的交往理性向度,二是以"人本生态"为判据的价值理性向度.三是以"发展创新"为要务的实践理性向度.交往理性向度表征了科学发展观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价值理性向度揭明了其视人为目的的价值归依,而实践理性向度则体现了其以自主创新为宏旨的行动诉求.  相似文献   

4.
具有深厚历史底蕴和洋溢着中国自信的中国梦,既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时期对历史担当、现实使命以及治国方略所做的一种理性表达,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主体在理论建构层面的再度理性升华。从哲学理性的视域看,它至少涵涉下述三重理性向度:一是以追求和谐、包容开放、融通并蓄、荣辱共在为意旨的交往理性向度;二是以关注人的生活质量、发展潜能、精神境界、幸福指数为宏旨的价值理性向度;三是以立足国情、自主躬行、崇实尚行、自主创新为要旨的实践理性向度。如果说交往理性彰显的是中国梦的和谐之美,价值理性凸显的是其人文之美,那么实践理性显现的则是其实干之美。三重理性向度虽各侧其重、各显其质,但却不能割裂而论,它们共同表征着中国梦所能展示的美好图景。  相似文献   

5.
主题学研究的是主题跨文学之间的流变,"欲望"主题及"理性"与"原欲"的矛盾是文学的基本母题之一。19世纪资本主义的发展和人的物欲的膨胀直接催生了人类心底的欲望,失去了理性规约的欲望往往导致人格的扭曲和心理的分裂。然则,人之为人关键在于人有理性,"欲望"下的"堕落"表现了本真的人性,"欲望"深渊中的"理性"之火又彰显了人作为理性动物的存在,"理性"之光永远昭示着人对完美人性的追求。  相似文献   

6.
与浪漫主义诗歌不同,哈代诗歌中的自然充满阴郁、冷漠、伤感和残酷。对人类中心主义、理性文明和疯狂欲望三者的批判构成了哈代生态思想的主要内容。对整体、和谐与仁爱的人文追求是生态思想发展的结果,并成为他的生态理想。  相似文献   

7.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的文化理论建构,是党的文化建设实践主体在理论层面的升华。从哲学理性的视域看,党的文化理论建构既是交往行为,也是价值重塑和实践创构行为,且彰显了三个理性向度。在交往理性的向度中,党的文化理论建构在历史与现实的深度耦合中既回应了"现代化""全球化"背景下的"时代之问",又解答了中国传统文化与党的文化理论建构关系的"历史之问"。在价值理性的向度中,党的文化理论建构依凭其价值期待,既阐扬"以人为本""家国一体"的辩证协调,又显扬以"人的全面发展"为要旨的价值取向。在实践理性的向度中,党的文化理论建构既坚持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辩证统一的实践路径,又创构了批判继承与创新发展的行动诉求。  相似文献   

8.
随着20世纪全球生态环境的持续恶化、20世纪60年代绿色运动的蓬勃发展和法国“五月风暴”运动的政治影响,安德烈·高兹在继承马克思恩格斯的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学批判理论、萨特“自在-自为”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和法兰克福学派技术理性批判理论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构建了自己的资本主义批判理论。批判是高兹资本主义批判理论的显著特征,经济理性批判是高兹资本主义批判理论的核心议题,生态理性构建是高兹资本主义批判理论的价值指向。经济理性随着资本主义社会的不断产生而逐渐形成,其实质上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以谋求利润最大化或无限追求最大经济利益为生产动机的工具理性。经济理性具有导致人的虚假需求和异化消费、加剧生态危机以及造成“生活世界殖民化”和“新奴隶主义”出现的危害,而生态理性与经济理性之间存在着本质区别,构建以生态理性为核心的生态社会主义是超越经济理性的有效措施和根本路径。高兹的经济理性批判理论启示新时代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要坚持生态理性对经济理性的扬弃,构建遵循生态理性的生态政治观、文化观、消费观和幸福观。  相似文献   

9.
哲学视域下邓小平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思想探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邓小平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思想在中国马克思主义传播史上扮演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从哲学的视角看,其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思想既是基于"问题意识"的现实考量,又是基于"理性精神"的理论构建。它至少凸显了这样几个向度:一是以"对话沟通"为旨趣的交往理性向度,二是以"尊重差异"为要旨的主体性向度,三是以"崇实尚行"为意旨的实践理性向度。  相似文献   

10.
马尔库塞一生的学术思想都贯穿着对于理性的追求,理性是他衡量当下社会的一个标尺.理性以其同现实社会的"异在"特性,从而对现存社会构成一种批判的功能.马尔库塞认为,对异化现实的拯救也只能依靠"理性"来完成.在马尔库塞这里,理性实际上被分为两种,一种是"价值理性",这是他所称道的真实的理性;一种是"操作理性",这是他所批判的虚假的理性.理性构成马尔库塞学术追求的哲学根源.  相似文献   

11.
立足于人们对科技理性的价值批判,通过论述科技理性之善之两重性来为科技理性正名,并在此基础之上,提出科技理性向实践理性转变的必要性所在,论述科技理性的实践性转变是应对生态危机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社会迈向现代化的进程中,人类所处的自然界遭受了现代文明的侵袭,人与自然的关系日趋紧张。中国当代生态小说对这一主题作了深入地开掘:社会现代化过程中所出现的人类对自然的征伐和环境的污染,科技理性对现代人思想的武装以及人类欲望的无限扩张,使得生态危机不断升级。  相似文献   

13.
享乐主义大肆泛滥的现实表明,建立在人性异化基础上的财富崇拜并不能真正成为现代社会的信仰追求。解决人的异化及其所产生的问题,必须要有坚实的现实利益依托以及超越财富价值的理性精神。以往建立在个人主义基础之上的理性并不能拯救社会的信仰危机,出路就在于在重建人类理性的现实基础上,完成从个人理性向实践理性的转换。  相似文献   

14.
纯粹理性的批判,不仅探讨感性、知性和理性,而且探讨人类追求幸福的希望,探讨人和人类社会的道德理性。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从逻辑、认识论、本体论三方面界定理性概念的意义,突出理性作为人的内在的、质的规定性,指出理性的主要目的在于道德。道德理性并不仅是作为知识理性存在,而是在价值评判上彰显了价值理性,又在人生目的上指向幸福。  相似文献   

15.
关于技术理性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技术理性是人类理性的特殊的、综合的和典型的形式,是人类多种理性的某种合取,是一种追求合理性、规范性、有效性、功能性、理想性和条件性的人类智慧和能力,是一种扎根于人类物质需求及人对自然界永恒依赖的实践理性和技术精神.其基本特点是科学合理性,社会合意性,技术原理的可行性、可操作性和技术规范的有效性,物质需求功能化,效用最大化,设计的理想性、创造性、妥协性,制造和生产的条件性、强制性.技术理性批判是对技术理性片面发展的批判.  相似文献   

16.
无论马尔库塞还是哈贝马斯,他们对当今资本主义的诊断和对科技理性的批判都起源于对于理性的考察和批判。马尔库塞认为理性本来应该是否定性与肯定性的统一,但是理性的分裂导致了理性的肯定性方面的单向度发展,而否定性的丧失,要解除科技的异化就是要恢复理性的本来面目,重新建立理性的批判向度。哈贝马斯认为理性的重新奠基在于区分劳动和相互作用,建立话语民主。  相似文献   

17.
《启蒙辩证法》蕴藏着丰富的生态文明思想理论。它将当代生态危机的根源归罪于理性形而上学,而不是资本主义价值增值逻辑。启蒙理性向工具理性蜕化的历史进程见证生态文明发展理路。相比马克思的资本现代性批判,工具理性批判理论并没有立足于现实的物质生产活动,因此未能为社会指出一条实现自然解放和人类自由的有效路径。尽管如此,《启蒙辩证法》中许多关于生态发展的真知灼见,仍然可以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8.
技术理性是人类理性的特殊的、综合的和典型的形式,是人类多种理性的某种合取,是一种追求合理性、规范性、有效性、功能性、理想性和条件性的人类智慧和能力,是一种扎根于人类物质需求及人对自然界永恒依赖的实践理性和技术精神。技术理性批判是对技术理性片面发展的批判,而不是对它的一般批判,更不是对其简单否定或抛弃。准确把握技术理性必须辩证地理解技术实践的二重性特征,应把技术理性与其构成要素区别开来,其完善与建构应在技术与人文和道德的互动中展开。  相似文献   

19.
德国哲学家费希特在《论学者的使命》的演讲里阐述了学者的三种追求:信仰、理性和道德。对学生的培养也应从这三个方面入手:教育者要引导学生忠于自己的信仰;教育者要帮助学生形成批判的意识;教育者要养成学生在专业上追求卓越的意识。  相似文献   

20.
在工业文明时代,长期大规模的工业化发展,使工具理性占据了主导地位并进一步膨胀和异化。工具理性的异化破坏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是生态危机的深层思想根源。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是对工业文明的反思和超越,旨在解决当前的生态危机,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要走出生态危机这一困境,实现真正的生态文明,就必须在意识层面上审视和批判在工业文明占主导地位的工具理性及其异化,保持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在社会形态中必要的张力,最终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