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关于阿Q是什么典型的问题,长期以来众说纷纭。其中对于阿Q是不是“国民性弱点”的典型的论争,意见也很分歧:有的认为阿Q就是“国民性弱点”的典型,不是落后农民的典型;有的认为阿Q只是落后农民的典型,如果把阿Q看作“国民性弱点”的典型,那就等于说阿Q是超阶级的典型,就是宣传地主资产阶级人性论;等等。这些问题的彻底解决显然不是我们所能胜任的,但我们在教学中又经常遇到这些问题,现在只是权作学习,提出几点粗浅看法,供研究者参考。  相似文献   

2.
阿Q典型新探     
一何其芳同志在一九五六年《论阿Q》一文中说过:分析阿Q“这一个”典型的“困难和矛盾主要在这里:阿Q是一个农民,但阿Q精神却是一种消极的可耻的现象。”这个看法是有道理的。历来对阿Q典型的不同观点的讨论,正是围绕着怎样看待这一矛盾而展开的。一种观点把二者根本对立起来。认为作为农民阶级的阿Q,其精神就不应当如此消极和落后。按照这一“逻辑”,于是形成了两种不同的看法:一种认为阿Q不是一个农民,而从阿Q说过的“我们先前——比你阔的多啦”这句话里,断言阿Q是从地主破落下来的,所以在精神上与一般农民不同。又一种认为,“阿Q这典  相似文献   

3.
如何正确理解阿Q典型这一问题,自《阿Q正传》发表以来,一直是有争论的;的确,阿Q典型问题,也是典型理论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李希贤同志《论阿Q典型和阿Q主义》这篇文章,结合阿Q典型性格的剖析来探讨典型理论的一些重大问题,应该承认,这样的意图是很好的。但是,他提出的许多论点,尤其是对于所谓“典型性格的核心”和不同阶级思想性格的“共同性”问题的阐述,以及关于鲁迅的思想实  相似文献   

4.
如何理解《阿 Q 正传》当中阿 Q 的典型,是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正如有些同志所说,阿 Q 是一个农民,但阿 Q 精神却是一种消极可耻的现象,这是理解阿 Q 的困难和矛盾.在这个困难和矛盾的问题面前,具有不同的世界观的人作出了种种不同的解释。有的人说,阿 Q是阶级的典型;有的人说是民族的典型、  相似文献   

5.
一九二一年末到一几二二年初,鲁迅在《晨报副刊》连续发表了他的不朽杰作《阿Q 正传》,立即引起社会的注意,各色各样的人们对鲁迅创作《阿 Q 正传》的本意作了种种分析和猜想。一篇小说能引起如此强烈的社会反响,这在当时是绝无仅有的。把这些反映归纳起来,文学界一般认为阿 Q 是各个阶级身上的阿 Q 精神的“寄植者”,或者说他是“一副中国人品性的‘混合照像’”,因而认为《阿 Q 正传》意在暴露“中国人的最大的病根”。这种意见抹煞了阿 Q 形象的阶级属性,把阿 Q 抽象为“阿 Q 精神”的化身,鲁迅对此从未表示过赞同。还有一种意见来自社会上,就是认为鲁迅通过阿 Q 这一人物来揭露某些人的阴私,意在骂人。鲁迅对此无限感慨,他说:“直到  相似文献   

6.
关于阿Q典型的问题,几十年以来已经有许多人写了文章,最近又有同志用系统的方法去分析,所取得的进展是无庸置疑的。但对阿Q典型的看法,至今仍然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存在着几种不同的意见。对鲁迅研究有贡献的李桑牧同志,在五十年代是把阿Q当作农民看待,对阿Q的革命也是肯定的,曾说阿Q“对于革命充满着多么丰富的奇思遐想”,“显示被压迫农民的革命坚定性和彻底性”。“他企图把地主阶级的私有财产变成农民阶级的革命  相似文献   

7.
《阿Q正傳》是世界上一部不朽的文学名著,它具有多方面的、深刻的意义。对魯迅来說,《阿Q正傳》是他前期思想观点和艺朮观点的艺朮結晶,正确地研究这部作品,就能幫助我們了解魯迅前期的思想特点和創作特点。对文学史来說《阿Q正傳》立下了中国文学里程上的新碑,是現代文学史研究的主要对象之一。而且,它还蘊含着丰富的文艺理論問題,需要我們长期的研究。在当前,如何从典型理論上来研究阿Q典型和阿Q主义,却有重大的和迫切的意义。在文学理論中,“典型形象”一般就是指典型人物形象。文学史上的典型形象是丰富多采、各不相同的。但是,任何典型形象都是在生动的、具体的和直接感知的生活图画中对社  相似文献   

8.
再论阿Q     
肖文 《宿州学院学报》2004,19(3):22-22,59
对鲁迅小说《阿Q正传》中的阿Q形象的认识,至今依然众说纷纭,代表性的观点有三种:一、阿Q是一个受了精神奴役创伤的革命农民;二、阿Q是一个愚昧落后的不自觉的农民典型;三、阿Q是一种思想的典型,是阿Q精神的寄植者,是一个集合体形象。笔者坚持认为阿Q是一种精神典型,本文试加论证。  相似文献   

9.
一 关于阿Q形象的研究。六十多年来一直是现代文学领域讨论的重点。纵观它的整个研究趋向,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即研究的中心大都把对阿Q形象的研究作为探寻鲁迅早期思想的突破口;或者通过对阿Q形象的批评达到社会政治、思想批评的效果,注重了阿Q形象的思想价值的分析而忽略了对阿Q形象的审美价值的把握。因此,阿Q形象的阶级来源、阿Q式革命的性质以及“精神胜利法”的阶级归属等问题的讲究,已成为一套固定的研究内容和模  相似文献   

10.
对阿Q典型问题的认识,是一个争论很久的问题。尽管随着讨论的深入,对许多问题人们已取得了一定的共识,但对有些问题,如阿Q究竟是个怎样的典型?人们的看法仍很不一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除了阿Q形象本身的复杂性和深刻性之外,主要是由于人们对一些问题的理解不同,分析研究问题的方法角度不同所致。我认为,只有对一些关键问题,如典型人物的典型性、阿Q形象的典型意义、鲁迅创作该形象的意图等有一个正确的理解,从形象本身所蕴合的客观思想意义和作者主观创作意图相结合的角度进行研究,才能作出比较正确的判断。现就这个问题谈一点粗浅的认识。  相似文献   

11.
阿Q辨     
鲁迅先生一九二一年创作的现实主义杰作《阿Q正传》,是现代文学的扛鼎之作,是新文学运动的伟大丰碑。它不仅丰实了中国的文学宝库,也丰富了世界文学宝库。阿Q这个艺术形象,是一致公认的不朽的典型。然而,自《阿Q正传》问世的第一天起,对这一不朽的典型就争论不休,意见不一。举其大者:一说阿Q是思想的典型;一说阿Q是阶级的典型。 1对阿Q是思想的典型问题,本文不多加论述,这里主要对阿Q是阶级的典型问题,提出一些异议。  相似文献   

12.
典型的共性及其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典型的共性问题,是典型诸问题中最复杂、争论最多的一个问题。从五十年代何其芳同志和李希凡同志关于阿Q形象的典型意义争论起,到近期讨论典型的共性和阶级性的关系,对这个问题的看法一直有分歧。二十多年来,对阶级社会文艺作品中典型的共性的看法,基本上分两派,一派主张典型的共性就是阶级性,一派认为典型的共性不全等于阶级性。我们比较赞同后一种观点。我们觉得,从五十年代后期起,有些文章论述典型的共性和阶级性的关系,就存在某种简单化和绝对化的倾向。文化大革命期间,“四人帮”把那套简单化的“阶级论”推到了荒谬的极端,把它当作扼杀文艺、禁锢思想的一根大棒。文艺作品中只要写一点复杂的感情活动,就被扣上“人性论”的大帽子。有的同志只因为提出文艺要表现无产阶  相似文献   

13.
凡是文学史上塑造得很成功的典型形象,都具有充分的内部复杂性,这种复杂性正是作品深刻反映现实生活的结果.典型形象越能够表现出生活本身的复杂性,就越具有高度的真实性.鲁迅先生在《阿Q正传》里所塑造的阿Q这一形象,之所以令人感到无比的深刻和真实,之所以能成为世界性的文学典型,正是由于它充分反映了现实生活的复杂性.唯其如此,对于如何理解这一典型形象的问题,人们的认识和体会很有歧异,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历来争论颇多.或认为阿Q是农民的典型,或认为是落后农民的典型,或认为是旧社会被损害的不幸人们的典型,或认为是某种思想和精神的典型.我认为准确的提法应是:阿Q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具有精神胜利法的农民的典型形象.  相似文献   

14.
阿Q,是鲁迅先生的天才创造,是中国和世界先进文学中杰出的成功的典型。它有极为深刻,广泛的典型性。于是,一个关涉到马克思主义阶级性原理的问题,便自然地提到了大家的面前——阿Q是否是阶级的典型?  相似文献   

15.
《阿Q正传》发表半个多世纪以来,人们对阿Q形象尤其是阿Q精神胜利法的实质诸多探讨。过去,有些同志认为:“阿Q的精神胜利法是当时国民普遍的弱点”(王西彦),它“表现了不同阶级的共同性”(李希贤),“是中国人的思想意识中,即鲁迅所谓‘国民性’中的消极因素的概括”(张毕来),“是中国民族的共同心理”(巴人)。(均转引自《鲁迅“国民性思想”讨论集》第423—424页)解放后,对此研讨更为广泛深入。本文想从心理学的角度探求阿Q精神胜利法的普遍心理特征以及这种心理的合理性与消极影响。封建传统的“求诸内”心理我们中国经历了漫长的封建社会。专制  相似文献   

16.
思维,是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之一,是人类的共性。但世界上的人是千差万别的,各种不同人物的性格特点迥异,他们的思维方式当然也不尽相同。文学家在塑造人物时,如果能深入到内心世界挖掘人物独特的思维方式,用来表现丰富复杂的“这一个”的性格,一定能使形象有更高的审美价值,使作品反映出更深刻的主题思想。阿Q就是一个有独特思维方式和特点的典型形象。鲁迅先生匠心独运地给阿Q的抽象思维造成一系列混乱和错误,塑造出一个“农民式的质扑、愚钝、但也很沾染了一些游手之徒的狡猾”的形象,以揭露封建地主阶级对农民的迫害,批判精神胜利法,批判辛亥革命的不彻底。  相似文献   

17.
多年来,关于阿Q的形象及其“革命”,以及由此涉及到的文学作品的典型等问题,一直众讼纷纭。为此,我想单从阿Q的“革命”这一方面,试谈一些不成熟的看法,以期和大家共同商榷,并求教于关心这个课题的同志。毛主席在《论十大关系》中说:“其实,阿Q当时的所谓革命,不过是想跟别人一样拿点东西而已。”精辟地阐明了阿Q“革命”的实质。那种把阿Q看成是“革命者”、“造反派”,以及过高地评价阿Q“革命”的观点显然是不合适的。作品的思想离不开作家世界观的制约。《阿Q正传》写于一九二一年前后,当时鲁迅还  相似文献   

18.
阿Q画圆发微     
即使文学博士王一川等以新的审美标准,严格精选《20世纪中国文学大师文库》,连矛盾等一直被推崇为中国现代文史上的小说大师,也名落孙山,然而鲁迅的《阿Q正传》也仍然是不能忽视的伟大存在。如果说王选不失一种历史的选择,那么《阿Q正传》不朽的文学史地位则更稳固,而彪炳于中国20世纪的小说之林。阿Q典型的美学意义,从本世纪20年代后经期的“阿Q已经死了”与“阿Q还活着”的论争,到建国前十年内的阶级典型与“共鸣”之说的对话,而至于今的对阿Q精神之否定与依恋,仍是人们关注的话题。这,笔者不想插话,而欲对阿Q画圆的细节,…  相似文献   

19.
当前,有一种比较流行的观点,认为阿Q是革命者,是造反派。包括一些反对这种观点的评论,对阿Q性格中的“革命”因素也未免有些渲染过份,分析中多是些溢美与夸大之辞,在许多地方背离了作者与作品的本意。对于《阿Q正传》及其主人公阿Q这个典型形象的评价,是件严肃的事情。它直接关系到对于鲁迅思想发展的研究及其作品文学价值的估价;同时,也涉及到如何正确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认识、分析文学典型和文学典型的借鉴等问题。这里准备就有关阿Q“革命”的问题,谈几点不成熟的看法。  相似文献   

20.
典型,在西方早期基本上是类型说。尔后,逐步形成了个性典型观。在我国,曾先后出现过“阶级典型”说,“共性与个性统一”说、“共名”说、“必然与偶然联系”说、“个性出典型”说、“中介一特殊”说等。这些观点从不同侧面,逐步揭示了典型的特征和本质。《文学理论简明辞典》(李衍柱、朱恩彬主编)对典型的界定是“典型就是典型的艺术形象。当艺术形象能够把社会生活中某些方面的本质和规律概括进来,因而能够通过鲜明的个别形象的描绘反映出事物的一般规律时,就成了富有典型性的形象,即典型形象,简称典型。”恩格斯在《致敏·考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