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陈允吉 《盐城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7(4):44-46
《朱熹文学思想研究》借鉴学界前人研究成果,以第一手资料为研究基础,视角独特,开拓新域、创见迭出;对朱熹文学理论体系有比较全面客观的阐述和理解,尤其是对朱熹文学研究之深刻意蕴作出前无古人之分析研讨,体现了强烈的时代精神,可谓体大思精,卓识非凡,具有较高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2.
彭军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0(4):154-154
汉武帝与西汉文学的关系,是中国古代帝王与文学关系的榜样,龙文玲的《汉武帝与西汉文学》对此进行了总结,为中国古代帝王与文学关系研究,树了典范。 相似文献
3.
自从上个世纪荣格提出原型这一概念以来,原型批评理论被广泛运用于文学研究领域并取得了重要的研究成果。按照原型理论,创作的源头不是单纯生物性的本能冲动,而是远古人类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经过世世代代的历史积累起来的典型的心理经验。由此推论,古代诗学则是对这种典型心理经验的理论概括和总结。最原初的理论命名和经验积累与最古老的艺术形式一样具有原型的意义。十年前,我的导师傅道彬先生出版专著《晚唐钟声》,这是一部运用原型批评方法阐述中国文化与中国文学象征意蕴的经典学术著作,他把这种批评方法称作“精神考古”。沿着老师的思路,我一直在思考,既然中国古代文学的各种意象都可以在上古文化源流中找到精神的原型,那么中国古代的文艺思想是否也存在某种原型? 相似文献
4.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4,(1):133-F0003
正宁波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张如安教授与管凌燕硕士撰,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年8月出版。清初以黄宗羲为代表的浙东学派,除了在史学、哲学发展史上享有重要地位外,在文学思想发展史上也占有重要一席,但学界对后者的研究较为薄弱。该著是第一部对清初浙东学派文学思想进行整体研究的专著,全书广泛地挖掘和利用了相关 相似文献
5.
杨朝亮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128-128
马亮宽教授长期致力于傅斯年专题研究,他积二十年之功力,在从事多项个案研究并取得诸多成果的基础上(参见<傅斯年社会政治活动与思想研究>一书<参考文献>四作者相关成果),精心结撰的专著--<傅斯年社会政治活动与思想研究>(31万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4月出版,以下简称马著). 相似文献
6.
王凤栋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8(1):125-126
我小小的书斋又增添了一部新著,这就是贾秀英教授的大作《汉法语言对比研究与应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以下简称《汉法对比》)。细细读来,新见迭出,取精择要,细致入微,章章皆有思致。有言道:人如其文,文如其人,这不禁使我联想到了贾先生的治学精神。其实,中国的每一个法语工作者与法国的每一个汉语工作者,无论是为师者,还是从译者,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着汉法两种语言的对比研究。外语教学和语言翻译的过程本身就饱含着对比的方法,然而,像贾先生这样对汉法两种语言进行深层次专题性对比研究、并成大作者却见之甚少。其积极意义不言而… 相似文献
7.
陈德正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5):129-129
中国人了解西方古典文明是从接触古希腊神话开始的。20世纪二三十年代以后,国内学者对希腊神话有了比较全面的介绍和一定程度的研究,近年来出现了较有深度的研究性论著,隋竹丽同志撰著的《古希腊神话研究》(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6年6月版)就是其中较有代表性的一部。这部希腊神话研究专著概括起来有以下三个特点。 相似文献
8.
孙绿江 《甘肃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6):108-112
张兵等著《文化视域中的清代文学研究》体现了文学思想和实证研究的密切结合.该著以文化视角对清代文学发展中的一些突出文学现象如群体性、地域性、文字案狱与文学、艺文幕府与文学等加以统摄,进行了系统的开掘和研究,是近年出版的一部清代文学尤其是清代诗歌研究的力作. 相似文献
9.
正赋是一代之文学,也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种独特体式。与诗、文相比,其研究相对冷落。文学史著作中除司马相如、班固、张衡等大家的赋作外,对其他赋家少有提及,关于赋体文学的专著也相对较少。关于赋体文学通史,较早的有铃木虎雄《赋史大要》(1942)、马积高《赋史》(1987)、郭维森、许洁《中国辞赋发展史》(1996)等,采取赋文体史的编著方法,但在赋体创作的复杂性等方面研究得并不充分;此外,龚克昌《汉赋研究》(1984)、姜书阁《汉赋通义》(1989)等著作则从汉赋入手,基本完成了汉代赋学体系的构建。在各类赋作研究中,赋学批评研究起步更 相似文献
10.
李斌 《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5,26(2):133-134
1750年,德国哲学家鲍姆嘉通的美学专著出版问世,现代意义的美学作为一门学科才算真正建立.后来的美学家或者由于对"Aesthetik"一词的误读,或者由于遵从约定俗成的话语习惯,"Aesthetik"一词多被用来指称"美学".我国在50年代中期和80年代初期曾两度兴起全民性的"美学热",其中不乏就"Aesthetik"一词引发的争讼,但学者们在撰写系统地讨论美学本体的理论著作,尤其是作为高等学校文科学生教材时,大多仍以"美学概论"、"美学基本原理"等为题,以顺应人们的话语习惯.胡家祥先生的新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5月出版的<审美学>摒弃人们习见的"美学"而以"审美学"为书题,向人们传统的话语习惯提出了挑战.这种挑战虽已被他人着了先鞭,但在目前纯粹美学本体研究较为沉寂的局面下,<审美学>仍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古代诗歌研究一直是古代文学领域研究的重点,然而,对歌诗的研究却在近年来才成为研究的热点。虽然萧涤非《汉魏六朝乐府文学史》、任半塘《唐声诗》、王运熙《乐府诗述论》等著作早就导其先路,但是,歌诗研究在近年才引起学界的真正注意,并召开了该领域的专题会议。 相似文献
12.
中国是诗的国度,诗歌一直是中国文学的主流,诗歌作品数量丰富,创作传统绵延不断。古典诗词短小易诵、隽永情深,反映了中华民族心灵与情感的深微律动,而受到读者的喜爱,在塑造民族精神和培养审美趣味方面有过极大的作用和影响。其中唐诗、宋词分别作为一个时代的代表文学样式获得长足发展,被称为"一代之文学",有着百世不替的艺术魅力,更是达到了其他文学作品少有的普及程度。 相似文献
13.
陈学文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4):159-160
自2003年提出"故宫学"以来,一些学者致力于故宫价值发掘与故宫学的探索。"他们从不同方面述说故宫、研究故宫、认识故宫。故宫是个学术宝库,故宫文化的核心是以皇帝、皇权、皇宫为中心的皇家文化,是多门知识和学问的集合;紫禁城宫殿建筑群、文物典藏、宫廷历史文化遗存、 相似文献
14.
宗廷虎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34(5):1-2
从《朱熹文学思想研究》一书对朱熹各种文学研究和文学评论文字的具体阐述中,也可看到朱熹对各种修辞方法的重视,许多细节内容可以纠正学界流行的朱熹"重理轻文"观念倾向,使读者能够更加全面辩证地认识朱熹的文学观。 相似文献
15.
靳明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0(3):F0003-F0003
由西安石油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王君萍副教授撰写的、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风险投资中的委托代理问题研究》一书,探索了风险投资的微观运作机理,就如何有效地控制由于信息不对称而导致的委托代理问题,促进风险投资机制的高效运转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对于我国风险投资业的健康发展,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化以及提高风险投资效率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该书具有以下特点: 相似文献
16.
17.
李平 《江苏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1,23(1):1-10
20世纪中国《文心雕龙》研究的历史可以分为开创期、发展期和繁盛期三个阶段。开创期为材料积累阶段,研究成果多属于概述评价的性质;发展期为专题讨论阶段,研究成果多带有歧义争鸣的特色;繁盛期为总结阶段,研究成果趋向于多层面多角度的综合,我们有理由想念在“龙学”界同仁的努力下,经过一段时间的沉寂思考、蓄积调整,21世纪的《文心雕龙》研究,必将在东西方文化的交融中获得新生。 相似文献
18.
丁功谊<钱谦益文学思想研究>一书围绕八个问题展开:钱谦益的心学思想,晚明文坛复古思潮的复兴,钱谦益与天启、崇祯年间的社会思潮,钱谦益对明代诗学的扬弃,晚明宋诗风的兴起过程以及钱谦益的宗宋实践,钱谦益降清之悔与晚年创作心态的转变,钱谦益晚年在创作中的自我形象设计,钱谦益晚年文学思想与文学创作的结合.作者在对文献勾沉索隐的基础上提出己说,或在总结前人的基础上推出新说,既展现了钱谦益文学思想的形成与演进的轨迹,又尽可能地解答学界在钱谦益研究中存在的难点或热点.此书具有总结和创新的双重意义. 相似文献
19.
向天渊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3(4):50-55
《孟子》对古代诗学精神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大方面。仁政王道的政治理想直接促成了古代诗学的现实主义倾向,性善论则与温柔敦厚的《诗》教说具有内在的一致性,知言养气说是文气论、文德论的重要理论源泉;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成为后世文学批评的重要方法论。 相似文献
20.
现代主义文学在中国20世纪文学史上曾经是一颗耀眼的明星.它在沟通中西思想文化,建构中国新文学范式,完成中国文化现代化转型方面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但是.由于历史和政治的原因,现代主义文学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被排斥在文学史之外,它的作用被有意地忽视和遮蔽了.直到90年代,关于中国现代主义文学的系统研究才得以广泛深入的展开.目前可见的一些相关成果主要为文学史类型的研究,对"现代主义"这一舶来品如何在中国本土生根发芽,它与中国传统文学之间深刻复杂的内在关系等深层问题,尚无人详细考察.这对进一步深入研究中国现代主义文学造成了一个不小的阻碍.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