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熙恩 《学术交流》2005,42(11):9-13
根据马克思的观点,劳动的本质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而社会存在和发展就是这个对象化的成果.但是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阐述的对象化理论指出,对象化自身存在着一个现实的、客观性的内在悖论,即在人类史前史的各类形态的社会中,也就是在人的全部历史活动中,对象化的结果总是表现出"异化"的形式,从而剥夺了"人在对象中直观自身"的部分能力.这样,劳动,即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既是人类审美生存的来源,同时又是剥夺人类审美权利的障碍.对这一潜在悖论的研究,不仅会引发我们关于马克思"人化自然"、"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以及"美是什么"等思想的重新思考,而且在工业社会生态环境严重恶化的今天,也具有发人深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陈国友 《社科纵横》2008,23(4):128-130
马克思认为人和自然的关系是通过对象性活动而建立起来的对象性关系,在这一过程中,人实现了自身本质力量的对象化;随着私有财产制度的确立和社会分工的日渐深化,人与自然关系在资本主义社会走向全面异化;异化的出现有其必然性但却是暂时的,随着对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制度的积极扬弃以及对"扩大了的生产力"的克服,人类会在新的更高基础上重建人与自然的和谐.  相似文献   

3.
论马克思哲学三大学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哲学是由三个方面组成的、具有内在联系的完整的思想体系;人的社会实践是整个世界的基础,它通过人的本质的对象化活动揭示着人的本质;实践会产生“异化”现象,但“异化”最终又会被实践所克服,从而使人的本质实现复归;在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中,人会通过生产力的普遍发展和交往关系的普遍发展不断地获得解放、获得发展,最后迈进全面而自由发展的新历程。马克思哲学的上述三大学说是人类思维的宝贵财富,它将具有恒久的生命力和影响力。  相似文献   

4.
《求是学刊》2017,(3):16-22
马克思对"对象化"和"异化"的关系进行过三次理论建构,折射出其批判方法论的变革。青年马克思在费尔巴哈影响下,用应然状态的"对象化"批判实然状态的"异化",是一种价值性的、人本学的批判;《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对象化劳动"和"异化劳动"则是在对经济学理论加以哲学透视的基础上,将理论与现实相对照,是一种经验性的批判;在晚期政治经济学批判语境中,马克思通过对"对象化劳动"和"活劳动"的辩证分析,内在地解析了"异化"的生产关系本质与现实历史基础,实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批判。  相似文献   

5.
对任何行为正当性的考察都离不开对行为者以及行为本身的考察。同样,企业履行生态道德责任的正当性也与企业自身身份的性质和企业活动本身的性质相关。根据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企业履行生态道德责任既与企业作为实践主体的本质和特性相一致,也与企业生产活动作为实践活动的性质相一致。具体而言,企业履行生态道德责任既体现了人作为实践主体所应该具备的社会性这种本质属性以及反映这种本质属性的自由自觉活动的特性,也体现了企业生产活动作为实践活动是主体的人与客体的自然互为对象化的活动的本质。因此,企业履行生态道德责任既是由企业的生产实践的本质所决定的。也是由企业的人("联合起来的生产者")作为实践主体的本质和特性所决定的。就是说,企业履行生态道德责任具有内在的必然性和应然性。  相似文献   

6.
王瑜 《创新》2022,(5):9-19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把哲学与政治经济学研究相结合的最初成果,马克思在其中创造性地提出了异化劳动理论。此书在进一步追问异化劳动产生的根源上,论证了私有财产是异化劳动现象产生的根源;在扬弃异化劳动的现实路径上,体现了马克思历史观的革命性意蕴,旨在通过无产阶级革命建立向人的本质全面复归的共产主义社会。结合新时代背景下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现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所贯彻的新发展理念体现了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实践意义和指导价值:以创新发展、绿色发展推进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构建,以共享发展、开放发展推进和谐劳动关系的构建,以协调发展推进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7.
人们对各种不同知识形态的界定往往难以达到内在的一致。各个不同层次的知识定义之间缺乏一以贯之的核心线索。这种情况直接与人们对知识水质的把握方式相关。以往对知识的界定皆属于知识的实体性定义,而没把知识作为关系范畴来理解。作者对知识本质做了重新探讨,认为知识是认识主体以内在认识图式结合、同化认识客体而再现出来的被观念化被符号化了的有序信息组合,进而从不同的层面,把知识分为经验知识、技术知识、理性知识和科学知识、艺术知识、宗教知识等具体知识形态,并对各种知识形态加以分析界定,从而深化了对知识统一本质的理解。  相似文献   

8.
人的主体性和客体性是辩证的统一。任何方面的倾斜和分离都不利于文学创作,不能否认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和生活境况等客观因素对于文学创作的决定作用,但更应该注重审美主体的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这主要在现在审美创造能力、审美情感因素、审美意念指向和审美个性特征等方面。主张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的辩证统一、相互演进和交互发展,旨在强调把作为审美主体和审美对象的人提高到与历史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境界,实现人的审美工程建设,把人的素质加以优化,性格加以美化,人生态度和理想逐步加以崇高化  相似文献   

9.
杨华 《浙江学刊》2005,4(6):188-191
人发展的动力源于自身内在的生理需求,这种需求通过人的实践劳动,经过制度化路径,使人发展的本质力量对象化为社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而人的发展的开放性又使已形成的制度发生变化,促进制度创新.人的发展与制度创新在互动中相互超越.一方面,人的发展内在地推动制度创新;另一方面,制度创新有效促进人的发展、提高与完善.因此,必须有效地培育人的发展与制度创新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10.
胡忠俊 《创新》2021,15(2):29-38
当今信息时代,科学技术进步促进了劳动形态、劳动客体和社会关系的虚拟化进程,劳动从现实的劳动转变为虚拟的劳动.劳动虚拟性主要体现为劳动手段的"数字化"、劳动场景的"网络化"、劳动工具的"智能化"和劳动指向的"创造化".虚拟劳动产生的内在动因在于劳动主体自身特定的需求满足,虚拟劳动产生的外在条件是科技生产力的不断提升.信息时代虚拟劳动的具体形式包括科技研发劳动、信息化管理劳动和虚拟资本的投资劳动.虚拟劳动的特征表现为生产性、交互性、价值性和创造性.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在劳动虚拟化过程中要防范劳动关系的矛盾与对立冲突;防止虚拟资本通过投资活动控制实体产业进而剥削剩余价值;预防劳动者的身心发展片面化、畸形化,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1.
异化是一个历史的范畴,在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其表现形式不同.早期有自然权力的异化、政治国家的异化和宗教的异化等理论,在自由资本主义阶段异化劳动现象突出.随着社会的发展,生产与消费的角色逐渐发生变移,从以生产为中心的社会转向以消费为中心的社会,由需求消费变为欲求消费.在消费主义思想的支配下,很多人为追求符号与荣誉而消费,在享受奢华的同时陷入了偿付困境,消费异化现象凸现.中国现在的"房奴"就是异化消费的重要体现,它是由多种因素导致的消费异化"综合症".  相似文献   

12.
虚拟实践的涵义、特征与功能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杨富斌 《社科纵横》2004,19(1):100-103
所谓“虚拟实践”是指人们运用虚拟现实等现代信息技术在赛伯空间中有目的、有意识地进行的一切能动地改造和探索虚拟客体的客观物质活动 ;它既同现实实践一样具有客观现实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 ,同时又具有自身的新的特征和功能 ,从而突出地展示了人的创造性、超越性和自主性 ,也是人类充分发挥创造性、超越性和自主性的最佳手段和途径。虚拟实践活动极大地拓展和延伸了人的实践活动的时空区域 ,根本改变了人们活动的时空结构以及与之相应的时空观念 ,从而成为信息时代特有的新型社会实践形式。  相似文献   

13.
异化有着深刻的人本学基础,有必要深入到劳动的本质之中寻求导致异化产生的某些根本因素.劳动一方面使人区别于动物的存在,另一方面在历史的过程中创造了人,形成了人的类本质.但是劳动不仅仅存在有肯定方面,它也存在着消极方面,那就是在与对象打交道的过程中,容易陷入强力意志和欲望自我满足的虚幻中.无论是劳动的肯定方面或者是劳动的消极方面,都为异化的产生奠定了人本学基础,尤其是劳动的消极方面.劳动的这种内在矛盾外化为资本与劳动的关系,在这种外化中,劳动通过否定自身的方式实现了自身的肯定.  相似文献   

14.
充分开发当代中国发展的文化生产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关于文化生产力文化,本身就是一种生产力,一种精神生产力。文化起源于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即“人化”。人把外在自然“人化”的同时,从而也使人自身对象化了。在这种物的人化和人的对象化的过程中,人创造了人类文明,创造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即创造了物质文化...  相似文献   

15.
《社科纵横》2019,(3):31-36
鲍德里亚揭示了消费社会中商品使用价值的消解、人与物主客关系的颠倒以及符号差异性对整个社会的奴役与控制,对消费异化现象进行了深度解读。无疑,其消费异化思想是对马克思劳动异化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展。然而,鲍德里亚却把自己对马克思异化思想的"改造"——这个"改造"既包括对马克思异化思想的外在补充,也涵盖对马克思劳动异化内涵的误读以及对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歪批——看作是自己对马克思的空前超越。殊不知,他已在对马克思实践哲学的悖离中落入了形而上学的陷阱。因此,鲍德里亚最终只能退回到人类社会的最初形态,在象征性交换的虚无之中来寻求真实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阐明外化劳动是人以维持自身肉体组织的存在为目的而从事的谋生劳动,显现了人的活动受制于自然给定性的方面.外化劳动历史性展开,交换、私有制等,是外化劳动的表现形式.在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一切社会关系都成为金钱关系,人处于物化的生存方式中,谋生成为个人劳动的唯一目的,外化劳动采取了异化劳动这种典型的表现形式.扬弃资本主义私有制,也就消除了异化劳动,外化劳动随着人们以全面发展自身的能力为目的的自由劳动的不断形成而逐渐消亡,自由王国的地平渐次显露.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主义文论的主体阐释视界在本质上是从主体向度对社会生活进行实践性阐释所形成的一种话语模式.它的提问方式主要表现为:在唯物史观的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互动关系框架中,文学文化等社会意识作为关系过程的主动因素和主导因素是如何对作为客体基础的社会存在发生价值赋型与实践改造作用的.从其特定的历史身份来看,马克思主义文论的主体阐释视界主要体现为某种批判性的话语模式.作为一种客观性的阐释视界,它主要以一种实践性的阐释机制来实现其对象化的存在,而人及其情感心理则构成了这种主体阐释视界对客体基础发生实践作用的现实中介.  相似文献   

18.
高璐佳 《社科纵横》2014,(11):12-15
马克思的异化劳动学说、自由时间以及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理论不仅是马克思思想体系中的重要内容及组成部分,而且还潜在地隐喻了休闲思想,并成为研究马克思休闲思想的内在逻辑基点。"休闲"也就很自然地成为完整的理解马克思思想的重要理论依据和现实视角。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说劳动能够成为人的第一需要,但在迄今人类历史发展中,劳动不仅没有成为人的第一需要,反而出现异化劳动和物象化劳动.异化劳动和物象化劳动是一种非正义性劳动,其根源在于资本与劳动的分离.非正义性劳动的消除需要一种条件,这种条件表现为生产力的发展及生产关系的变更.代替非正义性劳动的将是人的自由劳动.从非正义性劳动到自由劳动也是人的存在状态的改变,即劳动从一种强制性活动变为人的第一需要,出于第一需要的劳动是一种辩证的享受,在去除社会强制性方面,劳动是自愿的、 享受的;而从劳动的实践属性上看,劳动仍是一种紧张活动.也只有在去除了强制性的紧张活动中,人之为人的本质才能得到确证和提升.  相似文献   

20.
范畴结构是客体研究的条件和前提科学发展有一个最重要的特点,那就是它不仅要经常研究生产中和日常经验中实践变革的众多形式里的客体,而且还要研究只有在文明历史发展的未来阶段才能把握的客体.科学在它历史发展过程中把握不同类型的系统客体,并创造有关客体的属性、客体运转和变革的规律的知识.客体的每一类系统组织要被人认识和理解,都要求有一套特殊的范畴网络,而表明这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