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刑法志>是<汉书>十志中的名篇,以往的研究尚未对其思想价值和编撰特色做充分的揭示.本文从"真实、深刻地再现历史"、"匠心的运用和巨大的震撼力"、"比较司马迁、班固的不同风格,为<汉书>做准确的历史定位"三个方面,论证其重要的价值;并说明,从历史编纂学的角度做深入的探讨,将为史学史学科开拓新的学术视域,对于推进学术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陈其泰 《人文杂志》2012,(4):112-122
班固在东汉初撰成的《汉书》,是一部为中华文化传统继往开来的名著。以往有过的因为要抬高《史记》地位而贬低《汉书》的做法,对于这部名著是极不公正的。通过重新审视和深入分析,可以得出三方面的认识:一、从南北朝至两宋"《汉书》学大兴",其中包涵着重要的历史信息,表明《汉书》对前代文化成就加以总结,又对后世文化产生深远影响;二、在历史编纂上,《汉书》开创了"断代为史"的著史新格局,成功地解决了历史编纂上的难题,保证"历史记载的长期连续"得以实现;三、在记载内容上,班固以"实录"精神和进步史识为指导,弘扬中国文化的人文精神,对抗两汉之际盛行的图谶神秘妖妄之说,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一 1965年第一期《文史哲》发表了牛致功同志的《怎样认识班固的历史观》一文,对我评价《班固与〈汉书〉》的历史观点部分提出批评。我阅读这篇文章以后,得到启发,再检查旧作,发现某些问題的提法不够恰当,个別论点也不正确,从而把班固的史学地位拔高了。例如,我一方面肯定:班固之所以断代为史,编撰《汉书》,是“为当时统治阶级的政治服务的”。另一方面又说“斑固能从人民的利害关系,来衡量政治得失”。这是一个矛盾。牛致功  相似文献   

4.
<汉书>为汉班固所撰,其妹班昭续成.是我国古代史上最重要的史籍之一.开创了纪传体断代史之先河,亦是第一部专记一代政权兴亡的皇朝史. "马论日:迁文直而事覆,固文赡而事详.固之序事不激诡,不抑抗,赡而不秽,详而有体.  相似文献   

5.
班固在<汉书>中把古代的阴阳五行观念和儒家的"五常"结合起来,从汉代人比较关注的一个独特视角,探究人的性情,讨论政治伦理,对<诗经>做出了不少别有深意的解释,揭示出当时人的灾异信仰、吉凶观念以及伦理思想等等,让人看到了古人丰富复杂的精神和情感世界.就方法论而言,班固以阴阳五行观念解<诗>,也不失为一种有意义的探索.  相似文献   

6.
吕思勉的《白话本国史》和《吕著中国通史》因其新颖的体例、丰富的内容,广博的思想而名震一时,自从出版后就备受学者和读者的关注,在通史撰述领域中地位很高。晚年时期的吕思勉又以通史的精神撰述了四部断代史,深刻阐释了历史发展的实质。本文试从吕思勉通史撰述对其断代史著作的影响着眼,理解其四部断代史的通贯精神,从而体会出吕思勉是"通贯的断代史家"这一内涵。  相似文献   

7.
本论首先概述正统史观,再以《汉书·刑法志》为切入点,通过分析班固对汉及以前之兵刑制度史的撰述,从国家政权与法同源于天、王朝嬗递与兵刑继受、国家治乱与礼刑秩序三个层面解构蕴含于《刑法志》中的正统史观与法律观念,并以宽恕历史为基点再评正统论。  相似文献   

8.
班固的公文批评思想主要体现在<汉书>中,在公文的功用论、风格论、主体论、写作论等诸方面都有阐述.班固的公文批评有其自身的特点,采用了包孕式的体例、儒家的批评视角,以及主客观结合的批评方式.班固的公文批评在公文批评史上具有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李纪祥 《文史哲》2008,10(2):65-90
"史"字在先秦时期本指"史官",并无称"书"之义;"史"之称"书",合称"吏书",也有其复杂之变迁过程.<太史公书>本非"史书",亦无今日<史记>之名."史记"一词在先秦时期原指"吏官之记",后始成为<太史公书>之专称.而<太史公书>转为<史记>专名化之过程,实亦即<太史公书>在属性认知上逐渐史书化之过程.司马迁之<太史公书>亦由私人家言的"子书"而逐渐演变为所谓"史书",并被称之为"史记"与<史记>.  相似文献   

10.
中国的小说地位一直很低."小说"一词源于<庄子·外物>"饰小说以干县令,其于大达亦远矣",意思是说小说是琐屑的言谈,小的道理.班固<汉书·艺文志>又说:"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说之所造也."中国士大夫一向自以为高人一等,任何东西,尤其是精神产品,一旦与大众沾边,就成了通俗性的东西,就被视为浅薄庸俗,不屑一顾了.  相似文献   

11.
罗军凤 《学术论坛》2008,31(3):185-189
文章从考辩<左传>之"传"名出现的历史背景入手,证明<左传>之"传"名晚出,<左传>原本不是<春秋>之传.而经学历史上称<左传>是史,并没有否定<左传>是<春秋>之传,且用<左传>的史事阐说经义.<左传>非<春秋>之传,亦非传统意义上兼经之用的"史".  相似文献   

12.
论魏晋隋唐间的少数民族史学(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是中国少数民族史学发展的第一个高潮.<隋书·经籍志>和<新唐书·艺文志>的有关著录反映了这一高潮的基本面貌.这个时期成书的各朝正史中的民族史专篇,发展了司马迁、班固撰写民族史专篇的优良传统.<华阳国志>和<蛮书>记述了西南少教民族的历史;<十六国春秋>和<晋书·载记>则记述了北方少数民族的社会历史;<魏书>和<周书>因其自身的特点而具有少数民族史的性质;<通典·边防典>本质上是一部古代少数民族史.以上这些,反映了这个时期少数民族史撰述的盛况.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古代小说创作中,为史补遗、发其英华的"史补"意识和为史补情、为情补史的"情补"意识,是最为突出的两大类型."史补"意识的发生,既源自对小说与史传关系的认知,复来自对小说功能的理解,同时又隐含着提高小说地位的深刻用心."情补"意识则是沿着先秦儒家"道始于情"的人道观和"情本体"论而来的.所谓"为史补情",就是对史传或民间流行的情爱故事,作敷衍增饰,以补史记之不足或遗漏.而冯梦龙<情史>的编纂和以"史"命名的目的,则在于"为情补史",并以此宣扬他的"情教观".这一"情补"的创作意识,一直延续至<红楼梦>.二者所"补",形成了经史等"大帐簿"之外的"小帐簿",丰富了中国的"史文化"和"情文化",并构成正统文化之外的"第二文化".  相似文献   

14.
《琼州学院学报》2017,(6):31-36
司马迁《史记》载录五帝至汉武3000年史事,勒为一书,共52万多字,开纪传体史书之先。班固《汉书》约80万字,记前汉一代史事,其中汉高祖至武帝太初以前,内容多据《史记》。今考《汉书》参考《史记》之篇章多达61篇,因此,《史》《汉》对读自《汉书》书成以后屡有出现。《史记》成书以后,流传不广,甚至因"微文刺讥"而号为"谤书"。至于《汉书》,极载汉之盛德,传习者众,评价似与《史记》迥异。其实,二书内容相同之处甚多,何以一为"谤书",一为歌功颂德之文?据二书互见之文,可见其中之《春秋》笔法,以及班固《汉书》之史家精神与微言大义。  相似文献   

15.
王弼对<易传>"时"的观念进行创新和升华,主要集中在对<周易>十二卦<彖辞>"时"的阐释上.王弼对<颐>等四卦<彖>之"时"的理解是紧紧围绕"君子有为"这个思想脉络的,他把"时用"之"时"辩证理解为某种较为复杂甚至糅相反含义为一体的原则,从而提出"用有时也"的观点,显示了其<易注>深邃的哲学义理层度.在王弼看来,"时义"的深旨就是<周易>体现出的有为的政治哲学.  相似文献   

16.
《汉书》中有不少非理性描写,原因主要在于班固受到汉代流行的"术数之学"的影响。《汉志》著录六种"数术"文献,班固并没有怀疑它们的合理性。王充等汉代著名唯物论者对"术数之学"尚且有所认同,而汉儒更是深受其影响。班固对"术数之学"的认识亦有其时代局限性。班固经常通过相人、望气、卜筮、梦兆等非理性描写,以神秘预言的形式来暗示历史人物的命运结局。班固相信"天命"的存在,并且宣扬个人品行操守乃至祖上"阴德"对人物命运的影响,《汉书》也因此具有了较为明显的宿命论倾向。  相似文献   

17.
"将"是一个用法比较复杂的词,它的语法功能可分属不同的类.<老残游记>中使用 "将"字的句子共有168句,其中共有181个"将"字,可以作为"将"在近代汉语中进行断代描写的依据.  相似文献   

18.
戴伟华 《学术研究》2008,(2):126-131
汉代诗歌的发展明确显示出从"歌诗"到"诗"的演进轨迹,而文人五言诗是脱离音乐独立存在的文学样式.一、汉代人有作歌言志言情的传统,歌是汉代歌诗的早期形式,其后则为乐府歌诗.二、西汉和东汉前期可称四言诗为"诗".因四言是<诗经>的主要形式,而五言诗及其它诗式不能称为"诗".三、五言诗的起源与新声杂曲有关,故称五言为杂诗,南朝王融、江淹杂体诗也是指五言诗.四、文学史认为第一首文人五言诗是班固的<咏史>诗,其实此诗初无题名,只是"歌诗".五、文人五言诗大约起源于东汉桓灵之际.  相似文献   

19.
<正> 《汉书》是东汉班固等人撰写的一部史学名著。它整齐一代史籍,包举一代史实,发凡起例,断代为史。更因它“是非不缪于圣人”,遂成为后代史学“不祧之宗”。《汉书》的成书,晚于《史记》,但古字古训,典章制度反多于《史记》,深旨奥义,很难贯通。因此,历代学者对它做了很多疏通文字,考证故实,校勘版本,补正阙失等方面的工作,为我们留下了一笔丰富的文化遗产。一、东汉魏晋南北朝注音释义时期《汉书》行世后,即被认为是一部较为难读的书。《后汉书·班昭传》云:“时《汉书》始出,多未能通者,同郡马融伏于阁下,从昭受读。”又,《三国志·孙登传》载:“权欲  相似文献   

20.
汉《易》与《汉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怀祺 《齐鲁学刊》2001,(3):113-119
班固的《汉书》没有割断历史联系,他把西汉历史和古史联系起来,表明“汉绍尧运”,历史过程是天意决定的。汉《易》与今文经学是班固架构历史的理论依据。班氏论学术渊源流变体现出易学的通变思想。易学对班固写史产生多重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