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论技术的社会形成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作为与技术决定论不同的一种新视角 ,技术的社会形成论认为技术不是按其内在逻辑发展的 ,它是社会的产物 ,由创造和使用它的条件所规定。本文肯定技术与社会的相互作用 ,并从技术本质 ,技术特征和功能、技术价值以及技术发展诸方面考察了技术的社会形成机制 ,论证了社会需求、社会选择、社会评价、社会调控等对技术形成和发展的影响。认为摆脱就技术抓技术的习惯性思维 ,改善技术发展的社会条件 ,重视制度创新 ,建立良好的社会环境 ,对推动当前中国的技术创新与社会发展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论技术社会选择的复杂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技术的社会形成”(SST)理论是对技术的一种新型研究 ,从社会形成的角度可探讨技术发展过程的社会选择的复杂性及其复杂性的成因  相似文献   

3.
马克斯.韦伯提出并比较深入地研究了很多具体的社会技术,如法律技术、管理技术等社会技术哲学的重要理论问题,揭示了社会技术的理论渊源和社会技术的主要功能,并在认识论和价值论层面对社会科学与社会技术、社会生活秩序与社会技术、自然技术与社会技术等问题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为我们深入研究社会技术哲学提供了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4.
作为社会进步与变革的强大杠杆,科学与技术在现代社会中尤其引人注目.科学与技术在现代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并与现代社会生活须臾不可离.究其原因,是由于它们的产生与发展都是由社会需求所引起的.  相似文献   

5.
随着全球环境危机的日益加深,技术生态化实践取得了长足进展,但对环境的改善却收效甚微,其症结在于生态技术社会认同的严重缺失.经济投入的个体化与生态价值受益的大众化之间的矛盾导致了生态技术社会选择的困境,这也是环境公共性困境在技术选择层面的具体表现.在深入挖掘生态技术选择困境的结构性根源的基础上,博弈视角为生态技术选择问题提供了一个独特的切入方式,这一视角使得在一个接近现实的冲突环境中分析技术选择问题成为可能.在博弈视角的引导下,通过市场制度、政府制度、公共制度等一系列的制度安排,人们从经济、政治或其他方面进行综合的利益考量,辅之以伦理原则作为指导个体行为基础的那部分力量,应能成为克服生态技术社会选择困境的现实之道.  相似文献   

6.
社会现代化问题是现阶段广为关注的热点之一,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已从各个方面展开并取得了有益的进展。而当我们从社会哲学的层次上对这一问题进行审视,并试图对已有的成果进行整合和概括时,社会哲学的一个正在生长中的新范畴为我们提供了必不可少的逻辑手段,这便是关于技术社会形态的范畴。一、所谓经济社会形态与技术社会形态社会哲学中的社会形态范畴,就其本身的最一般涵义而言,应是表示社会的一定发展阶段或类型,亦即处于一定发展阶段或一定类型的社会。科学地区分和把握社会形态,对于研究和揭示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无疑具有十分…  相似文献   

7.
贝尔的后工业社会理论解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蔡翥 《学术论坛》2001,1(5):135-137
贝尔的后工业社会理论是以同马克思讨论社会发展问题为起点构建的,他运用知识中轴原理的范式,建立后工业社会的知识-技术决定论,试图总结与预测科学技术革命条件下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社会后果.对贝尔的后工业社会理论进行解析,将有助于我们了解、把握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动态,并对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选择和未来计划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社会技术概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社会技术”是存在的 ,它是社会科学在实践应用中的一个中间环节 ,是由一定社会的政府创造、发明 (制定 )的 ,由全体社会成员或一定社会阶层接受、使用的 ,是调整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 ,解决社会矛盾进而实现保障和改造社会目的的实践性知识体系。“社会技术”可分为多种类型 ;它与社会科学、社会意识形态、“自然技术”等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它具有保障、改造、导向、组织等功能。研究社会技术对于深入理解企业技术创新、实施德法兼治的治国方略、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以及深化技术哲学研究等 ,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社会现代化问题是现阶段广为关注的热点之一,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已从各个方面展开并取得了有益的进展。而当我们从社会哲学的层次上对这一问题进行审视,并试图对已有的成果进行整合和概括时,社会哲学本身的一个正在生长中的新的范畴为我们提供了必不可少的逻辑手段,这便是关于技术社会形态的范畴。一、所谓经济社会形态与技术社会形态社会哲学中的社会形态范畴,就其本身的最一般涵义而言,应是表示社会的一定发展阶段或类型,亦即处于一定发展阶段或一定类型的社会。按照传统的观点,对于社会形态应从建立在一定的生产力根据之上的经济基…  相似文献   

10.
中国社会发展与社会价值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四个方面探讨了中国社会发展与社会价值选择的关系。文章认为,社会价值选择的理论前提和方法论原则,是必须确立正确的杜会价值观念,必须遵循社会价值生成的一般规律;客观社会历史条件制约主体社会价值选择,中国自身特殊的社会历史条件,决定了中国人民特殊的社会价值选择;社会价值在社会历史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中国人民所作出的正确合理的社会价值选择,大大促进了现代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未来中国社会发展的社会价值的选择,首先应当是对现实中国社会的社会价值观念的一种历史继承,同时,又必须依据中国社会和世界历史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和新的情况,建构适应未来中国社会发展需要的新的社会价值体系。  相似文献   

11.
李宏伟 《江淮论坛》2007,1(1):59-64
技术决定论与社会建构论各有其理论意义,但也都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技术与社会之间不是简单的谁决定谁的关系,而是矛盾冲突与互动共进的关系。技术的伦理评价与现实发展之间必须保持必要的张力:一方面要对技术发展可能带来的社会副作用、伦理冲突保持必要的警醒,另一方面要为有争议的新技术发展保留适度空间。  相似文献   

12.
当代社会变迁之技术逻辑--卡斯特尔网络社会理论述评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谢俊贵 《学术界》2002,5(4):191-203
信息技术尤其是网络技术的发展使人类社会发生了剧烈的变化 ,它正在塑造一种与过去的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不同的人类社会文明。当代世界著名社会学家卡斯特尔自 1 980年代以来 ,以其机敏和睿智 ,发现了信息技术尤其是网络技术所带来的社会结构的变迁与当代社会系统之重塑 ,建立了功夫独到的网络社会理论。本文介绍了卡斯特尔网络社会理论的形成过程、主要观点和社会影响 ,并对卡斯特尔的网络社会理论进行了一定的评述  相似文献   

13.
《东岳论丛》2017,(6):70-75
绿色技术社会融合的本质是绿色技术系统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要素之间的相互渗透和适应,其目的是实现绿色技术系统与社会系统在实践中的最优整合。由于各种原因,绿色技术在社会融合中面临着一系列困境,这些困境主要来自于绿色技术的指导思想与绿色技术现实实践,绿色技术融合方式多样化与绿色技术融合原则唯一性以及绿色技术顶层设计与绿色技术底层参与之间的矛盾。而对这些困境的解决首先需要界定和把握绿色技术社会实践的"度",从多元角度对社会的多重要素做具体分析,以便更好地引导绿色技术的社会融合。  相似文献   

14.
经济、技术、社会协调发展是与现实联系非常密切的理论问题.从三者关系看,经济是基础,技术是关键,社会发展是目的.一切社会的发展,总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只有生产力发展,经济发达起来了,才能为技术发展、社会发展提供坚强的物质基础.先进的科学技术,对经济发展有重大的影响,大量的历史事实证明,一项关键性科技  相似文献   

15.
高速更新迭代的新媒体技术给社会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新机遇,也在不断改变社会治理的条件与环境。新媒体技术的应用日益广泛,深刻影响着我国社会的各个方面,形塑了当代中国发展的新形态,也使当代社会治理获得了坚实的技术支撑。本文对新媒体技术、社会治理、现代化等相关概念进行梳理,分析了新媒体技术对推动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几点引擎作用,提出更高效发挥新媒体技术引擎作用的若干思考,以期为新媒体时代下的社会治理建言献策。  相似文献   

16.
新型举国体制的机制模式目前仍然在探索中,如何让全体社会成员都能参与到科技创新中是新型举国体制的重要目标之一。对比传统的举国体制与国家科技创新体系可以发现,新型举国体制需要走出封闭的知识生产模式,在技术应用的整体性、知识生产的流动性与社会技术环境建构的参与性上进行探索。而新型举国体制的技术实验—扩散模式,在发展技术社会实验模式的基础上,在新型举国体制内部划分了生产、扩散、应用三个阶段,通过生产者、互动者、参与者三个主体的设置来克服参与困境。技术实验—扩散模式在技术体制、应用方式与资源配置上对技术社会实验进行了发展,是一种融合智能社会实验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17.
公民社会发展与我国城市社区治理模式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民社会与社区治理密切相关,公民社会是社区治理的基础和前提,二者之间存在双向互动的密切关系,公民社会发展呈现历时性和空间性特征,公民社会发展的历时性和空间性对社区治理模式选择有着重大的影响。本文在阐述公民社会发展和社区治理理论的基础上,分析了公民社会发展的历时性和空间性对城市社区治理模式选择的影响,并结合当前中国公民社会发展现状分析了当前中国城市社区治理选择政府主导型模式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8.
社会建构主义从社会建构性的角度思考人的问题 ,把人的问题区分为个体系统与社会系统 ,凸现了建构者与建构物之间的辩证法。社会建构主义对建构马克思哲学本体论具有重大启示 :技术以及生产范畴并不具有终极意义 ,因而不可能是社会本体 ,技术或生产的社会本体是人及其社会建构 ,追求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现实的人”才是技术和生产活动的社会本体。马克思哲学的本体不是社会存在 (因为社会存在是人的社会建构 ) ,而是追求全面发展和彻底解放的“现实的人”,马克思哲学的本体论在本质上是以人为本体的人—社会的互动模式 ,它兼容社会存在—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为了追求全面发展和彻底解放 ,人不断地建构、超越并重建社会存在—社会意识  相似文献   

19.
卫才胜 《河南社会科学》2012,20(3):78-81,107
技术社会建构论是技术哲学的前沿思想,温纳在肯定其价值的同时,对其进行了尖锐的批判。温纳的批判引起了学者们对技术社会建构论中相关问题的论争。通过批判和论争,将加深人们对技术社会建构论的认识,推动技术社会建构论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法治社会与人情社会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陈刚 《社会科学》2002,(11):53-57
人情传统与法制精神并存是当代中国社会一大特点。本文从人情世故、熟人社会、关系社会、面子社会、人治传统与伦理社会等多重角度 ,分析了人情社会的特征 ,揭示人情与法制的冲突已成为现代化进一步深入的障碍 ,进而提出告别人情传统、走向法制社会 ,并提出可供选择的思路与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