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戴激波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0(4):6-12
珠三角的现代化建设属后发国家的区域现代化建设 ,其参考系的建构应该抓住三个方面 :第一 ,在理论层面 ,从已有的现代化理论中提取合理内核 ,准确地把握现代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经济、政治、社会体制和运行方式等方面不断更新的连续过程 ;第二 ,在经验层面 ,要汲取世界各国现代化进程中值得借鉴的经验教训 ;第三 ,在实践操作层面 ,要立足于自身的特性 ,从自身所处的各种环境出发选择适合的现代化路径。 相似文献
2.
论后发现代化国家的理性决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李春成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2):40-45
后发现代化国家的国际环境及其特殊的心境,决定了其面临的发展困境和可能的心理误区。当然,它们也有不可忽视的“后发优势”。如果后发国家想避免发展误区,想充分发挥其政治、经济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早日克服困境、摆脱落后,那么,就不能没有理性的、科学的战略决策。(绝大多数后发现代化国家不具备“自发”模式良好运行的前提条件;)国情决定了它们必须采用理性的“促发”战略。一般地说,理性决策既不等于激进主义,也不等于渐进主义,而是包含二者。但与后发国家国情相适应的理性决策不是赶超战略,而是比较优势战略;相对而言,前者更近于激进决策,后者则是积极的渐进决策模式。 相似文献
3.
黄晶 《云南财贸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3(2)
后发国家不仅在技术上,而且在市场经济制度上往往落后于发达国家,在选择发展路径的时候,到底是制度先行,还是技术先行,或者是两者协调发展?持后发优势理论的学者们主张后发国家应该充分利用后发国家的技术落差,优先发展技术;持后发劣势理论的学者们主张后发国家应该积极模仿发达国家的制度,以免为后发国家发展埋下隐患.以制度和技术均处于落后状况的后发国家为逻辑分析起点,分别测度后发国家优先发展制度、优先发展技术和制度的偏离成本,并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4.
谷晓芸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2(6):43-46
发展中国家是世界现代化进程中的后来者,它们可称为后发展国家。后发展有优势也有劣势,“后发展效应”的存在,决定了后发展国家再不可能重复发达国家曾有过的现代化发展经历,战后一些工业化最成功的国家和地区的发展模式也很难为其他国家所仿效。后发展国家应根据本国的国情和发展的时空环境,创造性地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5.
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处于现代化的“进行时”。因后发国家的特殊国情和所处的国际环境,先发国家现代化通常采用的“社会中心主义”和“国家中心主义”两种主导范式在后发国家现代化过程中往往表现不佳,而“政党中心主义”的范式却在后发国家现代化过程中凸显优势。后发国家政党作为引领和推动现代化进程的重要力量,在实践中探索出“政党引领、两翼起飞、系统稳定”的现代化模式,并取得突出成绩。在该模式运行过程中,政党引领贯穿始终,并结合所在国的具体情况,在政治建设、经济发展、风险防范化解等不同方面开展了各具特色的现代化实践,在不同维度探索出多种类型。通过对比发现,后发现代化国家的主导政党必须重视自身建设、构建现代政权组织形式、坚持独立自主的经济战略和有效防范化解风险,从而有力助推国家现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6.
郭丽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6(5):31-34
中国的区域经济差距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制约因素,解决区域经济差距过大问题成为党和政府关注的头等大事,也是理论界广泛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由于地理环境、人文历史、经济发展等因素的作用,中国区域经济呈现明显的二元结构特征,我们可以用"先发区域"与"后发区域"区分两类不同的区域.从经济发展态势看,后发区域与先发区域相比有较大差距,但正因其落后性而拥有某些特殊益处.后发区域通过引进资本和技术、学习先发区域和国外的先进制度、不断调整自身经济结构等获得后发利益,充分利用后发优势. 相似文献
7.
中国典型的后发现代化的发展特性在给大众传播带来发展优势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先天的缺陷,后发现代化对传播环境的综合影响体现在大众传播的多个层面:在国际传播中现代化进程的“异步”性形成传播的不平衡;在国内传播中区域现代化发展的差异直接导致了媒体发展的不平衡并成为总体发展的瓶颈;大众传播在对外来文化的传播上以及传统文化的传承中易出现“全面西化”和“全盘否定”的极端。因此,现阶段,大众传播如何在异步中寻求平衡,在差异中整合媒体效益,在经济现代化的同时实现人的现代化的本质目的,成为后发现代化背景下传播困境研究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8.
9.
卜广庆 《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6):27-31
资本的扩张性、市场的开放性、科技的迅猛发展和国际合作的增强,决定了全球化不可逆转的客观趋势。融入、学习、自主发展是后发国家应对全球化进程的三部曲:融入全球化进程是后发国家应对全球化挑战的不二选择;后发国家融入全球化的要义在于学习与借鉴发达国家的成败得失;后发国家参与全球化进程的价值本位在于谋求自主发展。 相似文献
10.
我国信息化的后发劣势和现实选择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张勇 《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7(4):481-484
信息化是我国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但是我国信息化面临信息技术、数字鸿沟和人力资本短缺三大因素构成的障碍,又不能不使我国处于信息化的后发劣势。因此我国信息化必须选择跨越式的发展路径。为实现信息化的跨越式发展,我国应该加大信息技术研发力度,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普及,促进我国人力资源向人力资本的转化。 相似文献
11.
后发型国家的现代化发展与中国的战略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燕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5(2):58-62
文章分析了发展中国家现代化进程中的状况,阐述了后发现代化国家经济发展的劣势与发展失误,在分析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特征与基本状态基础上,提出中国的发展战略选择应着力于国民整体素质的教育培养与制度创新,以取得现代化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政党、国家和社会是政治发展的基本逻辑变量,三者之间关系的良性变迁和动态平衡是政治发展的实质和内在要求。"强国家-强社会"模式是国家-社会关系中的最佳状态,能够充分发挥社会各种力量参与到国家治理过程中。中国治理的基本主题是现有国家治理体系如何应对社会快速变迁产生的大量社会问题,这决定了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治理理念转变和治理主体多元化。因此,"强国家-强社会"模式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内在耦合性决定了后者的构建要以前者为目标导向。为此,根据中国政治发展的历史逻辑和现实选择,在推进国家治理的现代化进程中,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根本、政府转型是关键、社会组织培育是基础,将各种社会力量参与到国家治理中,以形成一个高效、有活力的网络化治理结构。 相似文献
13.
本文根据我国农村发展的具体实际和发达国家的历史经验,提出将区域现代化作为我国农村现代化的下一个奋斗目标的战略构想.区域现代化是一种以城乡协调发展为宗旨的、高级的、综合式的农村现代化,它是走向农村现代化进程中合逻辑的下一发展目标,作者希望有关领导部门对此有清醒认识,及早作出政策性反应.本文还对区域现代化的中心任务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14.
范明哲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3(2):58-61
本文分析了后发性区域创新系统演化的特点并揭示了影响演化的因素。在此基础上 ,讨论了调控后发性区域创性系统演化的主体及其政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15.
16.
自新航路开辟以来,现代化就是分析世界历史演进的理论范式,也是关涉后发地区命运的主旨行动。中、西、马依据条件和立场的差异,提出不同的建构方案。马克思恩格斯根据唯物史观的社会发展规律,逐渐洞察到后发地区发展运动的特殊性,为后发国家的现代转向提供了方法借鉴。当代西方主流现代化理论在“西方中心论”的思维惯性中,模糊了“第一”与“唯一”,“独特”与“普世”的本质差异,不可避免地造成理论整体的失范。相较于拉丁美洲和东亚地区“中心—边缘”依附发展的莫衷一是,置身于民族复兴和人民解放情境的中国道路,以最持久、最深刻、最广泛的历史变革,正在成为人类探索契合国情、符合社情、顺应世情的理想典范。 相似文献
17.
廖建辉 《沈阳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8(2):117-126
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低,技术较为落后,后发国家的技术进步主要依赖于技术引进、吸收和创新,其明显具有外生性,也符合比较优势。实践中,后发国家的技术进步途径很多,主要包括直接技术引进、加入全球价值链、FDI等。由于技术引进成本低、居民储蓄倾向高、扭曲后的要素价格低等原因,后发国家能够在较短时期内迅速扩大中间品种类并提高其质量,由此带来快速的技术进步。从后发国家的典型代表中国来看,改革开放以来,其出口结构、专利数量、制造业劳动生产率等指标均明显得到优化,后发技术进步优势非常显著。 相似文献
18.
以政治权威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是中国的国家治理主线,其以中国共产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为主要表现形式,是政治权威与国家治理有机结合的时代产物,是实现善治的根本保障。以政治权威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以马克思主义的国家治理观、权威观与民主观为理论指导,具有深刻的理论逻辑;以继承发展中国传统价值理念、审视西方国家治理得失与总结新中国成立后各治理阶段经验为历史借鉴,具有深厚的历史逻辑;以证成“政党中心主义”模式与化解“治理失灵”风险为现实之需,具有强烈的现实逻辑。展望未来,在以政治权威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进程中,应在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下塑造新型民主观,推进法治化建设与构建协同共治格局,最终达成善治的目标。 相似文献
19.
《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1):8-14
从概念内涵、历史生成和发展走向来看,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与国家治理现代化既有区别又有联系,这些区别和联系是它们在各自轨道上既运行不悖又相互依托、相互作用的基础。国家治理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和应有之义,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发展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制度保障和能力保障,二者相互作用,共同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中,中国共产党要准确把握社会主义现代化和国家治理现代化之间的互动关系,构建体制机制促进二者良性互动,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向前发展,进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20.
祁光禄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2)
文化选择与现代化,既是古老的命题,又是新鲜的话题。古老,是因为历史上每一个时代的社会运动与变革都关涉到文化大潮的涨落,文化是社会的影子;新鲜,是因为当代中国的改革政策不断深入人心,实行的全方位开放,必将带来文化领域的彻底变化,文化已不是简单地适应改革开放的需要的问题,而应是如何主动地脱胎换骨,从表现的具体多样的形式到丰富复杂的内容两方面以崭新的姿态出现在当今如火如茶的社会生活中,强有力地支撑起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大厦来。故探讨文化选择与四个现代化建设的诸问题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从价值论的角度言,文化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