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 毫秒
1.
道德的基本特性是主观性。这可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方面道德与自我意识分不开,另一方面,道德与主体的实践经验及情感意志分不开。而道德理想主义是道德的越位,也是道德的"不在场"。道德理想主义的实践之所以都遭失败,就在于它把道德理想与政治实践直接挂钩,通过道德理想的意识形态化(或宗教化)从而既从形式上背离了道德,也最终在内容上发生了道德的异化。当然,道德理想主义由于它怀着对道德或道德理想的始终关注,因而也有它强盛不衰的魅力。  相似文献   

2.
深入阐述了有关道德的3个基本概念,即道德自信、道德信仰与道德变迁;认为应在准确把握道德变迁的基础上,坚持正确的道德信仰与道德自信;道德信仰的重心应是道德价值、道德精神与道德规律等;道德自信应是一种具有包容开放、与时俱进、自我批判等精神品质的道德自信。认为应正确处理三者的关系,以适应现实社会道德发展与道德建设的需要,有力地推进社会主义道德建设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3.
道德自由包括意志自由、道德权利与道德境界三个基本层面,三者相互联系,共同构成道德自由范畴的丰富内涵。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由于个体在道德表达上的不确定性,导致了道德自由的风险。道德自由风险的规避取决于道德自由主体的道德责任和道德理性两个重要方面。道德责任是道德自由的重要属性,而道德责任的有效性最终要由人们的道德理性来保证。  相似文献   

4.
论新时期的公仆道德和百姓道德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仆道德和百姓道德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内容的两个不同层次。公仆道德是社会道德体系中的主导道德,它直接影响着民德民风,也是关系我国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成败的关键。人民群众的道德建设是我国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实现以德治国的基础。百姓道德不但包括社会公德,也包括个人私德。在推进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过程中,应当区分公仆道德和百姓道德两个层次,从实际出发,区别对待。  相似文献   

5.
本文阐述了社会道德与信仰的不可分离性——社会道德是一种信仰化存在。同时分析了,从宏观历史的角度看,社会道德整体上又是不断变化的。并认为,社会道德的信仰性与变迁性对现实社会中的道德主体的精神世界产生了两种矛盾对立的要求。在此基础上,探索了我们化解道德信仰与道德变迁对道德主体的矛盾要求,从而既坚守道德信仰又恰当地推动社会道德变迁的几种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6.
论道德传统     
高扬传统道德而贬抑道德传统认知误区的消除亟待道德传统研究的推进。道德传统亦称伦理道德文化传统,它是以道德生态为存在境遇,由道德价值、道德规范、道德理念等构成的具有历史特殊性、多元综合性、开放变迁性、生态合理性的变体链。以理性存在者所处当下为界点,分别前溯后展,可把流变中的同一个道德传统分成两段,即"被建构的道德传统"和"建构的道德传统"。"被建构的道德传统"具有既定、先在性,是活着的历史的产物;而"建构的道德传统"是"被建构的道德传统"的自然延续,具有开放性;二者经由道德承续实现彼此沟通。  相似文献   

7.
道德激励是道德调控、道德建设的内在机制,是道德教育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完善道德激励机制对当前我国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文章从分析道德激励内涵入手,对传统道德激励与现代道德激励进行比较,并提出当前我国实现道德激励现代转化的路径:吸取道德教育传统资源,构建德行有用、德福一致的道德生态环境;实现道德激励主体的多元化;创新道德激励的方式方法,实现道德激励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8.
是否存在道德的客观性是自古以来争论不休且至今未决的难题。该难题围绕道德的一般性和特殊性、绝对性和相对性、客观性和主观性的讨论展开,并形成了道德相对主义与道德客观主义两派,前者肯定道德的特殊性、相对性和主观性而否定道德的一般性、绝对性和客观性,后者却认为道德是二者的统一。目前学术界普遍存在道德相对主义倾向。但研究表明,道德相对主义是片面的,而道德客观主义正确反映了道德本体。  相似文献   

9.
道德共识是指不同主体在道德的认知上所达成的一致性认识和理解。道德共识作为人类道德生活的重要内容,其形成和变化反映着人类道德生活的变迁和进步。道德共识对人类道德生活产生重要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道德共识的价值之中。道德共识的价值表现在历史价值、现实价值和理论价值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0.
道德是历史的和具体的,在人类社会的不同历史时期以及社会生活的不同领域,道德具有不同的内容,对人的行为所作出的道德判断也会不同。但是,如果说以往历史条件下的道德基础都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的话,那么,在全球化和后工业化的历史条件下,一个全面开放的社会必然要求有一个确定性的道德基础,而人的道德存在就是这样的基础。人的道德知觉、道德判断力和道德行为选择的能力等,都来源于人的道德存在,而不是通过教育的途径获得的。关于道德的实现,一方面取决于人的道德存在的形成,另一方面需要得到道德制度的支持。  相似文献   

11.
中国共产党的执政伦理既具有一般性,又具有特殊性。中国共产党执政伦理的一般性是由国家权力的一般属性所决定的,体现在执政伦理的基本问题、功能、领域、特性等四个方面。中国共产党执政伦理的特殊性是由中国社会所处的历史方位、取得国家权力的方式、国家权力的阶级基础、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使命等特殊性所决定的,体现在执政价值合理性和执政工具合理性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12.
过去的伦理学主要是义务伦理学,而社会伦理学可以看做是权利伦理学.在权利伦理这里强调权利优先于义务,道德权利是道德义务的前提.对于权利与正义何者优先的问题,应当具体考察,从社会伦理角度看权利优先于正义,而从普世伦理角度分析,普遍的正义优先于权利,这也是普世伦理理论建构的价值要求.  相似文献   

13.
由于人们忽视了康德的道德决疑问题,使得他的伦理学以艰深晦涩著称.实际上,康德是讥讽和幽默的大师,他的伦理学是通过对道德现象中决疑的回答来建构的.他的决疑是讥讽的艺术,分为基本决疑和次级决疑.基本决疑--正题:必须遵守义务而不必顾及幸福;反题:冷酷地从事善行是否值得?--贯穿其整个伦理学.康德通过四个次级决疑对正题作出了回答,贞定了义务为道德最高原则;对反题的回答使他认识到幸福和仁爱的价值,缓和了义务和仁爱的对立,完成其晚年伦理学的转变.  相似文献   

14.
青少年网络伦理失范已成为社会的一大公害,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大桎梏,因此加强网络伦理的理论建设,改变青少年网络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把诚信教育与增强法制观念有机结合起来,构建科学的网络教育阵地已成为当务之急。通过分析网络伦理失范的成因,以期为青少年科学合理地利用网络提供一个决策平台。  相似文献   

15.
政治道德是执政理念的价值基础,对“为谁执政、靠谁执政和如何执政”这三大执政理念提供道德支持。随着现代民主政治的发展,执政权力来源于并服务于公民的观念日益深入人心;公共权力只有充分履行社会管理职能,并选择科学的、民主的、法治的执政方式,才能获得权力运作的合理性基础。因此,在政党政治中,执政党只有以执政为民的政治道德统摄执政理念才能得到广泛的社会认同。  相似文献   

16.
"孝治"伦理是中国传统政治伦理的重要特征,它是"家天下"社会政治背景下社会治理的价值追求与模式。在文化国情下,"孝治"伦理对于当代公共治理仍具有重要的资源性价值。然而,在当代社会背景下,"孝治天下"的思想有其自身难以克服的弊端,必然要面临自我扬弃与革故鼎新的使命。实现"孝治"伦理的转型,祛除"家天下"的私德性,赋予其公共伦理的价值指向,是"孝治"伦理成为当代公共治理中的"德治"形式的重要前提。  相似文献   

17.
针对中国政府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执政理念,阐述了现阶段中国政府在政治、经济、人格及环境等方面的执政伦理思想和实践,得到了现阶段中国政府以人为本的执政伦理观在社会主义改革的关键时期对处理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一系列问题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休谟的伦理学认为,人的品格对于行为以及支配行为的原则具有优先权:有德性的品格指导和迫使人们审慎地实践。在传统的功利主义的伦理学或康德的伦理学中,品格从属于实践的审慎:德性仅在激发有德性的行为时才被需要。而有德性的品格在亚里士多德那里是用"自爱"这个术语来理解的。一个有德性的人的自爱使他能够适当地估计实际的情况并且展示在这种情况下所需要的德性。尽管如此,休谟的伦理学与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仍存在着重大的一致性,因此休谟的伦理学也是一种德性伦理学。  相似文献   

19.
科技的价值属性与道德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技与道德两者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和融通性.科技有其道德意蕴和价值意义,对建构文明、合理的道德规范体系有巨大的促进作用.我们必须更加全面、深入地认识科技与道德的辩证关系.大力宏扬科学精神,促进道德建设,使科学精神与道德理想更加完善地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20.
本文主要从以个体小农经济为特征的自然经济、以宗法等级制度为特征的组织结构、以封建官僚政治为特征的君主专制制度、以道德伦理为核心的儒家思想等角度 ,对中国古代德治存在的基础进行了分析和评价。指出 :特殊的背景赋予中性概念的德治以特殊的性质。在自然经济、宗法社会、封建君主专制、儒家伦理文化土壤中成长的古代德治不可避免地发生异化 ,最终落入君主一人专制的巢臼 ;当代德治与古代德治有着根本的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