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中国文学中的“湘西形象”是一个独特的文化与文学现象,表现出多重美学样态。其中民俗传奇的“湘西形象”中却呈现出一种二元对立态势,深刻的体现出“自我”与“他者”之间的审美歧途。沈从文对湘西乡土的诗意呈现、对湘西子民生存形态的展示实现了对湘西最为成功的“自我塑形”。其作品中浪漫与诗意的民俗湘西形象背后蕴藏着深邃的价值核心,即对于人性的洞察与展现。而当代网络文学中的“湘西形象”书写则表现出一种“他者”视角下,对湘西民间秘闻、诡魅习俗的猎奇演绎与神秘文化趣味,其众多文本刻意塑造出“鬼魅幻象”式的湘西形象,这无疑是对“湘西形象”的一种单向度的书写与审美。  相似文献   

2.
沈从文以其描绘的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大地和谐的湘西乡村世界,以其塑造的具有自然人性、健康体魄与丰富心灵世界的湘西农民形象,书写了一首传唱不衰的“乡土抒情诗”。沈从文以乡下人和现代文明的双重视野进行审视,进一步展现了神性大地之美的毁灭和地之子生命的蒙昧。正是在强烈的毁灭性悲剧感中,沈从文的“乡土抒情诗”显现了源生于中国大地的、被工业文明遮蔽的具有神性的“大地之美”:和谐的乡村世界与善良的地之子。从这个意义上说,沈从文的“乡土抒情诗”体现一种深刻的、自觉的生态意识,复魅了大地的神性之美,建构了一种中国维度的生态思想的新文学。  相似文献   

3.
对于湘西形象塑造,从来都是通过影像化的。影像化湘西塑造了人们脑中的湘西,经历了“印象湘西”“影像湘西”和“影响湘西”。而影像化湘西的文化逻辑是附魅,返魅与仿魅的三部曲。在传播学中解读的影像化湘西存在着危险的陷阱:商业和政治的封建化,这危害着湘西的文艺创新。  相似文献   

4.
试论创新文化及其主导范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创新文化源自熊彼特创新理论。在我国 ,创新文化作为一个科学概念 ,是 20世纪 90年代末伴随着国家创新体系建设而提出的。创新文化是与创新实践相关的 ,以追求变革、崇尚创新为基本理念和价值取向的多种文化形态的总和 ,包括创新性的观念文化、制度文化和环境文化三个层面。在创新文化发展过程中 ,形成了三种主导性文化范式 :“新价值主义”范式、“创新型国家主导”范式和“产消合一革命”范式。“新价值主义”范式以创新主体为观测点 ,其动力源自观念革命 ;“创新型国家主导”范式以作为创新主导的“国家”为观察点 ,其动力源自国家的创新追求 ;而“产消合一革命”范式则以生产者与消费者关系为观察点 ,其动力源自生产关系与消费方式的变革。  相似文献   

5.
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李泽厚提出中国近现代史是“救亡与启蒙的双重变奏”以后,中国史学界对近代以来“造反有理”的革命史观进行反思,以新启蒙话语接续“开民智”;随着90年代初“反激进论”成为压倒性优势,现代化的路向由“破旧立新”转向“传统的创造性转化”;此后反思“现代性”以思考全球化背景下中国“自性”的维度,视角再度转向晚近“传统”,以扬弃革命史观中的合理因素与糟粕。经过否定之否定的发展过程,中国现代思想史解释模式由革命史叙事到现代化叙事,进而转向现代性叙事,革命史观的消解与现代性史观的形成直接推动了中国思想文化界议题和热点的转移。  相似文献   

6.
沈从文为世人第一次完整生动地塑造了一个神奇、浪漫、多情的湘西世界,从而也为中国的新文学开辟了一个新声部。湘西的文化特征和沈从文的文化秉赋是一种杂糅了当地的多种文化因素而又以楚巫文化为主的文化。沈从文的作品之所以至今仍“缺乏应有的理解”并且“始终与并世同行成就少共同处”,就因为他以现代的美学观念对家乡的独特的人生形式和生命形态作出了苦苦的追寻与思索。  相似文献   

7.
湘西地区民族关系发展的历史,是一种逐渐走向和谐的历史。尽管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因其主客观条件的差异而呈现出不同的历史形态,但其总体上依然充分显现出一种“走向和谐”的大趋势。因此,“走向和谐”可以视为湘西地区民族关系发展史上的突出特征。  相似文献   

8.
纠结于女性经验、乡土意识与国族想象之间,萧红小说的性别叙事前后有别。其早期小说通过书写卑贱而祛除卑贱,从而汇流于左翼革命大叙事;而后期小说则摆脱启蒙现代性话语的束缚,最终认同于一个卑贱的乡土中国镜像——呼兰河。否认/承认卑贱、追求/抵抗现代性的矛盾辩证,贯穿于萧红创作始终,并映照出其作为一个左翼中国娜拉的宿命:"她们"在服膺于社会革命、妇女解放、民族国家等现代神话同时,也难以祛除对于庶民草根、女体肉身、乡土中国等卑贱物事的移情与认同。  相似文献   

9.
近现代东方社会普遍进入现代化历程,这个进程与反帝反殖反封建斗争交汇一起,20世纪中后期又面临“全球一体化”的冲击,“乡土”成为东方作家在民族(国家)现代化进程中选取的一个最根本、最本土、最自我的文化、文学甚至政治立场,他们以“离乡”和“批判乡村”拉开乡土文学的序幕,接着以“乡村批判”和“归乡”为乡土文学的自觉时期,后经“乡土”与“祖国”的同一以及“仰视乡土”的“新乡土文学”的创造,最后进入文学、文化、人类灵魂的乡土“寻根”之旅,“乡土”被赋予了文化批判与现代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0.
“边城”写作不仅描绘出被现代都市生活放逐的湘西一隅,更为出色的是,它在现代性挑战面前鸣奏出沈从文这位现代中国作家内心倔强而复杂的音律。与中国社会开始迅速向现代化转型的背景相关,20世纪20年代末至40年代的“边城”写作生动形象地说明,在逐渐被现代生活遗弃的乡土边地究竟还有着怎样的事情使人怦然心动,怎样的人性之光仍然让现代人神往。作为文学艺术与社会发展不平衡性的一个表征,“边城”写作使我们在其中体会丰富多样的人性同时,也不能不反思现代社会一体化构想的缺欠,以及在现实理性所解释的范围之外,文学艺术还有一个多么广阔的关于人性尚有待发掘和添补的表现空间。  相似文献   

11.
土地与农民有着密切的依存关系,农民对土地更寄寓着复杂而深切的思想感情。对此,不同时期的新文学作家进行了风格各异的书写。这些书写中折射着时代政治和文化的巨大嬗变,反映出作家们复杂的思想文化立场,更体现出农民与土地之间始终不能割舍的密切关联。  相似文献   

12.
海外华文文学作家白先勇和严歌苓,是北美新老移民两代作家的代表人物,他们以历史叙事的方式来展现各自不同的故土记忆,并呈现出两种不同的形态:建构历史的使命感与解构历史的现实感、演绎历史的轨迹与边缘立场的书写。从作家的身份出发,探索两种不同的历史观和历史叙述方式形成的不同创作风格以及由此呈现的族性书写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13.
自“美国印第安文艺复兴”以来,一批具有民族自豪感的作家与诗人把写作当作政治解放的武器,在其诗歌创作中强调对同化的抵制,表达出认同祖先文化传统的愿望。作为当代印第安英语诗歌的代表人物,乔伊·哈娇(JoyHarjo)、西蒙·欧提斯(Simon Ortiz)以及琳达·荷根(Linda Hogan)将诗歌创造建立在印第安口述文化传统之上,强调土地是印第安的记忆和文化之根,并透过灵性传统彰显异于主流文学的叙述模式、神话体系和信仰体系。   相似文献   

14.
新生代作家崛起于20世纪90年代的社会转型时期,叙事法则的个人化是其共同的追求。在这个写作风格驳杂的群体中,山东新生代与外省新生代有着较为明显的差异,主要表现为:(1)写作立场的不同观照。外省新生代小说美学立场多姿多彩;而山东新生代在写作立场上则有着相近的取向,他们视文学为精神寄托,对文学怀有不可随意把玩与亵渎的神圣理念。(2)言说主题的不同取向。外省新生代热衷于表现城市生活,城市生活在他们笔下暴露出了某种内在的空虚和困顿;山东新生代则主要关注乡村生活,表现普通人物,其地域情愫较为浓重。(3)文本风格的叙述差别。山东新生代文本风格没有叛逆性和躁动感,其显著特征是内敛,对生活的敲打、对人性的开掘、对时代的反思是在克制着的文字与情感下展开的。  相似文献   

15.
应用文主体性写作指的是写作者具有明确的主体意识,具有独立意志和自由内驱力,能积极主动地进行应用文相关文种的写作,以适应自身生存和主动发展的需要,并反过来提高自己的主体人格这样一种新的应用文写作叙事主张。而入世,则是应用文实现主体性写作的现实策略,从写作者内心世界出发的应用文主体性写作,可以较好地纠偏应用文写作中的学与用相悖。  相似文献   

16.
从个体生命活动角度探讨写作问题,在中国写作学研究中尚属薄弱环节。论文以司马迁为案例,揭示了生命写作的内涵、特点和价值。文章认为,大凡远离功利而将个体生命投入写作活动者,即生命写作。还认为,遭遇痛苦,能使生命活动激发一种非凡意义并使精神境界得到提升;勇于探索,能使写作成为鞭挞罪恶并维护人类尊严的有效工具;持之以恒,则能使写作成为个体生存活动的一种提纯形式并获得意料不到的成就。研究生命写作,有助于鼓励精神生产者为社会提供优质作品,也有助于克服当前写作无病呻吟的弊病。  相似文献   

17.
也谈宝贝作家与身体写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身体写作”是“宝贝作家”卫慧、棉棉创作的主要特点 ,宝贝作家所谓的“身体写作”是指用自己的身体、自己的生命去经历生活 ,体验生活 ,然后把这种最本质最真实的经历和体验用文学的手段表现出来  相似文献   

18.
中国语境中的英语写作教学实效性问题已经引起了广泛关注。从对英语写作动态结构考察中,不难看出写作是一个认知过程,是写作者认知自己的思想、发展思想、把思想组织成文章的复杂过程。而要实现写作目标,最终取决于写作者的智力、认知、心理、情感等内部因素。了解语言学能和认知策略才能从真正意义上理解语言是在运用中学习才知不足,在运用中进步才会对缩小思想与表达的距离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9.
难以抹去的青春写作——以春树的小说创作为例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对以春树为代表的"80后"青春女性写作,人们有很多认识误区。究其实而言,她们的写作还是一种当代中国女性写作传统影响下的正在成长中的青春书写:既有性别意识的凸显,又有性别姿态的显然夸大和扭曲,既渴求树立其年龄阶段的话语表达方式,又显然缺乏更高的审美价值追求。与女性写作传统比,其承接中既有时代和年龄的变化,也有书写意识和美学追求尚不协调的矛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