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在对良心概念的探求中,黑格尔把良心看作是精神自我运动的结果,是自我意识发展到"道德的自我"阶段的普遍物,它是以义务实现为内容,又是使行动获得持续性和现实性的机制。黑格尔的良心观对现实道德实践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良心是人的一种意识活动,而且是包含善恶成分的道德意识活动,但道德意识并非就是良心,良心只是指向自我行为的道德意识,因而它始终是一种反省的意识。良心与爱好之间存在着一种辩证关系。良心限制了人们的爱好,爱好也妨碍了良心的形成;但是,良心同样可以以义务感的形成来强化人们的爱好,爱好也同样可以促进良心即义务感的形成。良心体现了人们对自身行为的约束,它对人的行为具有最终支配权和至上权,可以通过教育而提高,同时它还具有差异性。  相似文献   

3.
道德意义上的良心是一种道德心理现象,是指主体对自身道德责任和道德义务的一种自觉意识和情感体验,以及以此为基础而形成的对于道德自我、道德活动进行评价与调控的心理机制.要对良心范畴有正确理解,就需要对良心的成分、性质等等有正确的认识.西方对"良心"含义的丰富和发展对当代伦理思想的形成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深远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爱因斯坦自由的人类良心发源于对道德宗教的信仰,在对宇宙宗教上帝的信仰中达到人类良心的高度,在对个人自由的追求中达到良心自由的境界。而目前,学术界对爱因斯坦良心概念的研究基本上处于空白状态,亟待挖掘。爱因斯坦自由的人类良心具有促进人类社会和谐发展、合乎逻辑地导向社会主义、促进国家法律改革和完善、实现社会道德与个人道德有机统一等积极意义。爱因斯坦自由的人类良心也存在着在残暴专制的国家权力面前不堪一击、离开优裕的物质生活条件滋养难以形成和存在,以及具有任性或随意性因素等局限性。   相似文献   

5.
为了将个体从封闭的自我中解放出来,哈贝马斯对个体的生成进行了全面的反思.他认为,古典自由主义的个体自我本身就是一个抽象的主观构造,它无法在现实社会中找到有效的结构载体.哈贝马斯坚持自己的主张,认为个体也就是现实中的个体具有历史和传统的规定性,他与别的个体同属于一个共同体,而且个体只有在这一共同体中相互交往实践,才能获得自身的确定性.因此,在现实中,个体自身不具有自明性和完满性,只有在既定的共同体中与他者共存,才能实现自我的确定性.  相似文献   

6.
按照唯物史观,作为社会观念形态的人道主义,乃是市场经济所要求的价值观体系。这是笔者在一系列文章表述的看法。有些研究“人学”者,说我的这种人道主义研究法中“没有主体”。为回答此诸难,剖析作为社会观念形态的人道主义如何表现于主体之人,特写成此文,回答“唯主体方法”。人道主义良心(简称“良心”),是自由平等规范被“内化”为人们深层心理结构中的自我道德审判机制的结果;它经常地表现为人们在履行对社会和他人的义务时,对所应担负的道德责任的自我走向和评价能力。也可以说,它是人们对自己应当自由平等地对待他人并对…  相似文献   

7.
在雅斯贝斯的生存哲学中,自由不是人的一种经验属性,而是生存个体本身的可能性.自由实现于生存个体在当下的决断行为中,并在其中创造出自我的确定性.但生存的自由不是自足的,它必须汲取超越和权威的资源,以其普遍性的整合力量来制约选择的任意性.在这一过程中,自我的确定性能够熔铸各种外在的必然性,使得自身的存在与其生活经验相统一,从而获得坚实的自由和本真的生存.  相似文献   

8.
道德通向宗教的逻辑过程分别体现于康德与黑格尔的哲学体系中:康德式是道德"导致"宗教,实践理性的最高客体至善之实现需要以灵魂不朽与上帝存在为公设;黑格尔式是道德"走向"宗教,在精神的辩证运动中,道德环节良心之内在缺陷的克服不可避免地需要走向宗教,从自身确定性的精神走向精神的自我意识。他们都以理性哲学的方式重新阐释了传统的信仰。据此提出"道德之后"这一普遍性的问题,并反观中国道德哲学体系,儒道两家都对这一问题做出了相应的回应:天人合一与回归"道"的原初世界。  相似文献   

9.
康德的自由思想源于卢梭 ,却又不同于卢梭。康德认为卢梭在内在自由领域内放弃了自由的自主性质 ,将自由归结为自然 ,视情感性的良心为自由的原则。康德将自由视为理性为自身设定的理想 ,自由的原则乃是理性所颁布的先天道德律。从二人自由观的差异可见 ,康德在批判卢梭自由观的基础上 ,不仅挽救了自由的自主性质 ,而且还从多个方面阐发了自由的这一根本性质 ,从而完成了对卢梭自由观的批判。  相似文献   

10.
西方伦理学大师黑格尔不仅将伦理道德定性为精神,而且对伦理和道德进行了区分。黑格尔认为道德是个体性、主观性的;伦理是社会性、客观性的。在《精神现象学》中黑格尔指出伦理是真实的精神;道德是对其自身具有确定性的精神。黑格尔对伦理与道德加以区分不仅有助于澄清伦理学研究中的思维混乱,还对当前道德教育给予了诸多启示。  相似文献   

11.
评价论视阈中的良心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良心是康德哲学体系中的一个核心概念,在康德哲学中理应占有重要位置:其一,良心是“自己对自己作出裁决的判断力”;其二,良心以善良意志为根据;其三,良心通过义务意识而对道德法则产生敬重感情。黑格尔从良心“是在自身中反思着的普遍性”;良心是主体“内部绝对的自我确信”;良心是“唯一对我有约束力的东西”等三个方面论述良心。人作为社会性的动物,良心就是社会规范作用于人而形成的一种心理机制。个体良心是社会基本规范的内化,也就是社会基本价值观念的内化。因此,良心是以个体形态存在着的社会基本规范或社会基本价值观念,也是社会“良心”的个体化形态。作为良心形态的社会规范不是具体规范而是基本规范,体 现着社会理性,表现为精神上的信仰。孟子提出良心的四个层次,即“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是非之心”。而 “是非之心”则包含承认事实之心和追求公正之心两个层次。良心以情感的方式发生作用。良心的不安就是良心的不安宁,良心以安宁为愉悦,以不安宁为痛苦;良心在个体自我评价活动中常常以不安或谴责的形式发生作用,从而使个体沉浸在某种痛苦的情感之中。发生在个体自身内的良心不安或谴责在实质上体现着社会主体对个体所作所为的不安或谴责。个体用良心作为标准所进行的评价活动是双重的,既是个体的自我评价活动,又是社会对个体的评价活动,是以个体的自我评价活动为独特形式的社会对个体的评价活动。社会对个体的评价活动转化为个体自我评价活动,个体以独特的自我评价活动形式来体现社会对个体的评价活动,这就是良心不安或谴责的评价论机制。忏悔是自我评价活动的一种特殊形式,良心不安或谴责往往通过忏悔体现出来。历史上的许多名人都具有很深刻的忏悔意识。  相似文献   

12.
辩证法有其自身的确定性,丧失了确定性的诡辩论和怀疑论只是对辩证法的主观性应用。辩证法的确定性根源于客观的“事情本身”,辩证法是关于“事情本身”的逻辑,这一逻辑要求把握“事情本身”的主观性不打扰“事情本身”的进程,从而保证了辩证法的确定性。黑格尔面向的“事情本身”是绝对精神,其辩证法描述的是绝对精神“实体即主体”的实现过程,而马克思面向的“事情本身”是人,其辩证法描述的是“人的现实生活”,均具有确定性。  相似文献   

13.
道德自我是个体对自身道德品质的认识或意识。情绪因素和认知因素都对个体的道德自我具有重要影响。情绪体验影响了道德自我的形成、觉知、组织和发展  相似文献   

14.
欧洲中世纪宗教神学的一个重要问题是"上帝存在的证明"。然而康德批判哲学表明,上帝存在不可能获得思辨理性的证明;而任何存在皆不能获得思辨理性的证明,如自我存在是自我对自我精神存在的信念。基于此种信念,中国古典哲学在"人法地-天-道"即"天人合一"意义上认为宇宙与自我具同一性,故自我精神存在本身就是对天道(上帝)存在的证明。精神是看不见的,看得见的是精神者的表现——自由运动。中国哲人在天地中洞察到自由的存在进而"看到"天心的律动——这便是对超循环运动中蕴含心灵的发现:"复,其见天地之心乎!"。"复"即超循环运动,超循环运动的超越性即宇宙心灵所在。而自然科学在企图确定性描述系统运动之不能中使我们领悟到结构复杂性的本质乃是超循环运动的超越性所在,即宇宙的精神性所在。  相似文献   

15.
文本解读是一种理解、发现和创造 ,读者在解读文本的过程中 ,发现了作者和自我 ,从而构建起生命生存自由秩序 ,完成精神的更高提升。制约读者解读的因素十分复杂 ,但正确的解读可以通过语言的体验、审美的共鸣和理性的批评来完成。读者的解读必然会对作者的写作产生种种影响。  相似文献   

16.
"重建经济学的伦理层面"的阿马蒂亚.森被称做"经济学的良心"。他认为,自由是发展的首要目的,自由也是促进发展的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森的这种"以自由看待发展"的思想,对我国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7.
道德素质指人的道德观念素质和道德能力素质。它不是自发形成的,而是在长期发展中人的自主、自觉、自由的价值构建。在现实生活中体现于人们自身行为规范的自律,具有主体性、崇善性与自律性的特点。作为一种主体的精神自律,道德素质的核心价值取向是崇善尚义。这就有必要对行为规范进行道德调控。“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指明了个人道德素质完善的基本内容和要求,是引领个人道德素质提升的指针。  相似文献   

18.
良心作为道德发展的心理现象,一直被看作个体社会化的重要目标,其与幼儿重要的社会认知能力——心理理论关系密切。本研究选取56名幼儿作为被试,采用情景实验法和问卷法分别测量幼儿良心下道德推断(道德认知)、体验内疚(道德情感)及道德自我(道德行为)三个同维度的核心能力及其心理理论,探究3-5岁幼儿心理理论与其良心三维度发展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幼儿心理理论与良心三维度存在显著的性别与年龄差异,4-5岁幼儿的心理理论、道德推断与道德自我能力显著高于3-4岁幼儿,女生除以上能力外,其体验内疚能力也显著高于男生;幼儿心理理论与良心三维度发展呈显著正相关。较高心理理论的幼儿对无意违规者的意图和行为推断更加宽容,对有意违规者行为推断更加消极。另外,幼儿心理理论还显著正向预测了体验内疚能力与道德自我。建议教育者加强对幼儿违规敏感性的培养,采用说理方式引导幼儿内化规则,形成正确的道德自我概念。  相似文献   

19.
在诗人进行艺术创作时,内心世界与外界环境的吞吐过程中,自我情感将诗人推到宇宙的维度上.诗人依靠自我精神的高度自由,往观四荒,上下求索,将自己推到了宇宙的维度上,面对着时间和空间,表现出的精神自由和自怜美与自悲美,展现出了时空意识的特有美学价值.《离骚》作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先锋之作,作品中蕴含的时空意识对先秦到汉代乃至魏晋文人的创作都产生了重大影响,对我们更进一步探究浪漫主义文学的特质有着深刻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G·A·柯亨作为"社会主义的良心",其政治哲学研究主要是围绕着为社会主义的价值辩护而展开的。为了应对自由主义的自我所有原则给社会主义理想带来的挑战,柯亨重点区分了自我所有权和自主权,并在此基础上指出从自我所有权出发,只能实现形式的自由,而从自主权出发,才能实现真正的自由,基于个人在自主选择中实现的平等则是对这种自由的保障。柯亨的政治哲学试图建构一种社会主义的平等正义以取代自由主义正义,但由于其寄希望于个人道德的完善,所以终究还是一种理论的"乌托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