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在20世纪30年代文坛上,施蛰存基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进行小说创作,表现双重人格或多重人格,将人物的心理过程展现得细腻曲折而富有层次,对人的无意识领域的把握和分析堪称独步,是中国现代心理分析小说的开创者。 相似文献
2.
单昕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4(5):97-99
施蛰存作为海派小说家的代表,以"心理分析小说"闻名。他的小说不着痕迹地融汇了中西文学传统,并因此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独特地位。本文试从精神内涵、叙事策略及形成原因等几方面对其小说中的现代性因素做一次粗疏的分析。 相似文献
3.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
在20世纪30年代中西文化碰撞的大潮中,施蛰存是最先接触到西方现代心理学理论的先觉者之一,他有意识地将弗洛伊德的性心理学运用于自己的小说创作中,展开了小说中千变万化而又扑朔迷离的性心理视域,呈现出此前华语小说未见的风情,他的心理分析小说对20世纪的中国文坛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商景云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2)
施蛰存写心理分析小说,并不想以现代主义来对抗或取代现实主义.他没有盲目地照搬西方现代主义那一套,而是把意识流、潜意识流、象征主义等非现实主义的因素与现实主义的手法,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以相互交融的复合形态,渗透到作品的艺术结构之中.施蛰存写小说,取法中外,融合古今,富有一种可贵的开放意识.他敢于标新立异,别开蹊径,是我国较早的将弗洛伊德学说引进文学作品,作了大胆的尝试.他的心理分析小说,是现代主义与现实主义融合、渗透的典型,是中国小说艺术的出路. 相似文献
5.
6.
余志平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4)
本文从“作家心态学”角度 ,透过施蛰存现实题材小说创作历程 ,窥探其创作心态的变化 ,认为施蛰存现实题材小说创作心态表现为乡村与都市、传统与现代两种对立的价值取向由不断冲突到最终趋于统一融合的心理过程 相似文献
7.
黄忠来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6(6):56-60
施蛰存的小说创作,以反抗传统文化始,以回归传统文化终.他冲破了传统文化的束缚,成为引进西方现代主义理论进行创作的作家,为中国现代小说创作作出了贡献.然而,他的反叛是一种并不彻底的反叛,他的回归也是一种被迫的回归.施蛰存的小说创作从反叛到回归的路,是20世纪30年代现代主义小说实验的一个寓言. 相似文献
8.
翁菊芳 《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9(2):60-62
依据弗氏的本能理论剖析施蛰存荒诞小说的泄义现象,可以获得一种新的审美认识,即施蛰存相信或希望经验与感知之外另有一个世界存在,他的写作由心灵主宰而不为外部世界左右,这一点为文学提供了无尽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9.
施蛰存小说人物形象的“解典型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邦卫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2)
30年代的创新高手施蛰存的心理分析小说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开拓了一种有意味的形式:解典型化。施氏小说话语体系的解典型化冲动主要源于移心化、非个性化、心理分析化和意识流化。结合施氏的作品分析,根据解典型化的不同态势,可以把其心理分析小说人物形象的解典型概括为泛典型和寓言型典型两种审美类型。泛典型是指被播散了的典型,寓言型典型是指被寓言化或寓意化了的典型,即使用抽象符码型人物 相似文献
10.
徐敏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38(3):121-125
施蛰存小说在借鉴西方现代主义经验的同时也呈现出浓郁的传统文化特质,思乡与怀旧是他在现代都市文化中驻足传统的思想方式,诗化与写意是他继承传统的表达方式。无论是表现都市分裂的人格,还是回望乡镇忧伤的往昔,或者审视历史人物的苦闷,施蛰存的小说创作都体现出鲜明的传统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11.
郁达夫和施蛰存的小说有同有异,很有可比性。其异同主要表现在:都属于心理分析小说,但其严格程度、感情烈度不同;都有对性心理的描写,但郁氏写的是性苦闷,施氏写的是性压抑;小说中都洋溢着一种诗情画意,但郁氏小说多描绘自然美景,施氏小说多渲染古典之美。两人小说风格的相同性主要是因为传统文化修养的共同性、现实人生的孤独和压迫感以及外来影响的共同性,不同性主要是生活经历、文学主张和性格不同造成的。比较两人小说风格的异同能让人们更好地把握两人小说的艺术特质,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窥探作家创作的一般规律。 相似文献
12.
施蛰存是中国三十年代现代派文学的代表作家 ,他创作了一批“独辟径蹊”的现代主义的小说 ,但这些现代派小说同时呈现出非现代主义特质。这一方面源于他内在自身思想性格的两重性 ,一方面由于受到当时特定的历史背景和社会政治环境的影响和制约 相似文献
13.
翁菊芳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9(2):68-71,80
以《魔道》为例,着重考察施蛰存荒诞小说在意象视野观照下的丰富内涵,指出施蛰存小说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以心理分析见长,因此,以"意象"这样一个与文学和心理学有着双向关联的角度为切人点,不失为理解施蛰存荒诞小说的有效方法,并由此获得对施蛰存个体精神世界的深刻理解。 相似文献
14.
翁菊芳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5):78-81
将意象引入小说叙事,通过营造丰富多姿的意象世界来表现其创作意图,是施蛰存在小说技巧上的一道独特的风景。本文以《魔道》为例,着重考察施蛰存荒诞小说在意象视野观照下的丰富内涵,从而获得对施蛰存个体精神世界的深刻理解。 相似文献
15.
追寻美的幻影——施蛰存作品女性形象的原型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荣格的原型批评理论对施蛰存小说创作进行了整体观照和微观探求,重新解读了其作品中的女性形象描写的原型意蕴,并从作家的身世、性格及所受到的文化教育中解释了文化传承对于作家创作的深层影响. 相似文献
16.
施蛰存在建国初期翻译的东欧诸国小说,以行云流水的清新文字,情节生动而温情涌动的故事内容将读者带进艺术世界,这些译作除了渗透出原作者的风格与风采之外,也有着浓郁的施蛰存小说创作的特色——善于以简练笔触勾勒自然风景,以精微眼光打量人物心灵. 相似文献
17.
认识施蛰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迎平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23(1):17-24
施蛰存不但是 2 0世纪 3 0年代现代派小说的领军人物 ,而且在外国文学的译介和研究、中国古典文学研究、碑版整理方面都卓有建树 ;他长期编纂《现代》等文艺刊物 ,对祖国文化的继承和创造 ,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8.
翁菊芳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2(2):38-41
本文针对施蛰存的历史小说呈现出浓厚的讽刺色彩问题,探析施氏对历史内容及对象的独特的选取、观照角度,来阐释其不同于同时代的其他历史小说的独异性。 相似文献
19.
唐祥勇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2(3):14-17
在20世纪30年代文名正盛时,施蛰存停止小说创作,其因有三:一是他的文学观念与抗战后的文学要求不相适应,二是他在新的环境里无法找到一种有效的方式表达他的生存感觉,三是职业的改变。 相似文献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