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公权与私权的冲突导致了诸多不和谐的社会现象,要正确的疏导和解决这些矛盾,必须协调好公权与私权的关系,发挥公权与私权的良性互动作用,有效的制约公权以打造法治政府,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实现公权与私权和谐是促进民主法治、实现公平正义,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2.
公权与私权的平衡与和谐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我国受到传统观念和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公权与私权处于不平衡状态,阻碍了社会的进步与和谐发展.只有正确疏导和解决公权与私权之间的矛盾与冲突,有效的制约公权以打造法治政府,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充分发挥公权与私权的良性互动作用,才能有力的促进民主法治和公平正义,从而实现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  相似文献   

3.
经济法的法权利范畴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发达的商品社会,公权与私权之间不可逾越的分界线已被打破。既需要私权、排斥公权,又依赖公权、抑制私权的两难权利现象完成了商品社会权利理念一次质的飞跃。而经济权力的勃兴与社会自治权力的形成则为经济法提供了全新的权利概念与权利品源,也使经济法的法权利内涵更加得以充实与发展  相似文献   

4.
新公权主义是一种在满足合理的社会功利需求的同时,满足正当的个人功利需求的权力功利理论。其核心内容是维护合理的公共利益和正当的个人利益,出发点和归宿是寻求公权与私权的和谐与平衡,基本前提是合理保护私权和私利,关键是科学制约公权;坚持新公权主义必须坚持集体主义基本原则;实践新公权主义要以谋求公共利益最大化为出发点,以维护社会公正为理想目标,以约束公权、理性施政为关键,以保护合理的公共利益和正当的个人利益为价值取向,以预防和惩治权力滥用和权力腐败为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5.
公权在本质上属于私权的另一种表达。当代法律结构中公法与私法的交汇与融合,以及公权介入私权领域对私权顺利行使所具有的促进作用等,成为私法中公权规范引入的基本依据和制度基础。在现行民法典中公权规范主要体现在宪法目标条款的引入,国家及专门机关对平等民事主体民事权益的保护和合法限制等方面。由于民法典自身私法属性的制约以及公权介入的目的在于增进私权的实现,民法典中公权的介入存在必要的限度。从更为积极的角度理顺民法典中私权与公权的内在关系,消除两者的内在冲突和矛盾,需要在民法典与其他法律规范互动的层面上实现公权与私权的有效衔接。  相似文献   

6.
劳动权的位阶与权利(力)冲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劳动权作为公民的基本人权(生存权)和宪法性权利,是一项在权利体系中具有上位效力层次的重要权利,当它与其他权利(力)发生冲突时,应受到法律的优先保障.对于劳动权与公权、私权、其他社会权之间的位阶关系及权利(力)冲突,应本着基本人权(生存权)优位保障、社会公共利益最大化、利益衡量、社会正义等原则予以协调和化解.特别是在劳动权与经营权的冲突解决中,我们应遵循生存权优于经营权的法理.  相似文献   

7.
和谐社会已经成为我国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建设和谐社会必须从制度着手,其制度根基在于宪政民主制度.宪政限制公共权力,保障公民权利,强调法治秩序,实现公权与民权的平衡,民主与法治、自由的均衡,社会各阶层利益的协调,多数人的自由权利与少数人的自由权利的协调发展,从而使社会的政治制度安排达到一种均衡的状态,为和谐社会的建构提供政治制度的保障.只有政治上的制度安排达到一种和谐和均衡,才有可能从根本上推动社会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8.
当今社会,行政应急权作为行政主体应对突发事件而适用的一项重要权力,能有效促使社会公共秩序由危机状态向常规状态转变。然而,行政应急权作为危机状态下公共权力的一种暂时性扩张,必然会造成个人权利的相对克减,引发公权与私权的冲突,这是行政应急权的适用困境。在现存法律规范下,合理适用行政应急权不仅要以法律规则的明确规定为依据,还应在权力运行的全过程贯彻法律原则的基本精神,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寻求公权与私权的平衡,使行政应急权在法治的道路上运行。  相似文献   

9.
论经济法的宪法基础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市场关系与国家关系的结合产生了市场规制关系,经济法作为国家关系与市场关系结合的法律形式,其对市场规制关系的调整导致了国家经济权力与社会性经济私权的融合增长。社会责任原则是经济法的宪法基础,国家经济权力作为新的公权、社会性经济私权作为新的私权,都是宪法社会责任原则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10.
寻租理论是一种利用租金投入对资源配置进行再分配的经济分析模型,运用这一分析模型可以对法律资源中的私权与公权之间的合理配置进行有效的经济解释.私权与公权的均衡状态需要两者不断地利用现存的非均衡的制度状况进行寻租活动以求获得利益,使资源配置向有利自身的方向倾斜,最终结果是权利资源和权力资源在相互转化中得到重新配置.在我国,由于法律制度资源配置不合理,公权强势于私权,从而导致大量的制度性租金产生.因此,只有确立私权利的优先位置,才能使过剩的公共权利资源向私权利转化.  相似文献   

11.
权力是由特定主体在法律认可的职责范围内拥有的对社会或他人实现管理需要的强制力量和支配力量,是一方凭借其控制和支配的,而为另一方所必需的某些社会资源,以实现单方面确认和改变人际关系、财产关系与其它支配关系的能力.刑事诉讼中的权力因素与权利因素交错主要表现为侦查权、公诉权、审判权、监督权等以及当事人的诉讼权利与实体权利.这些权力因素和权利亦具有一般意义上的权力或权利的属性和特点,只有通过构造一种所谓"双向一体多层次"的权力监督体系和建立权利对权力的限制关系,并将其纳入到一种程序化的建构之中,才能彰显其特有的功能与价值,以实现对当事人权利的保障和对权力的制约.  相似文献   

12.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和城市建设规模的逐步扩大,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现象大量出现。在房屋征收过程中,由于公权力的不规范行使而导致了一些对公民私权利的侵犯现象。本文以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为视角,从根源上分析了公权与私权的关系及两者产生冲突的原因,以寻求解决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过程中公权与私权两者冲突问题的对策,使城市建设能够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3.
权利与权力的博弈是宪政制度产生的动力,当公共空间从个人的集合中产生出来,个人权利和公共权力之间的矛盾与冲突就从未停止过。然而这两者并非永远处于对立的两极,将和谐的理念引入法律的建构,可以通过法律既保障个人权利的实现又畅通公共权力的实施,从而真正实现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14.
行政权(公权)与公民权(私权)的冲突构成当今中国利益冲突与博弈的主题,行政纠纷日趋复杂化和多样化。建设法治国家、构建和谐社会,应树立辩证的行政纠纷观,重构和健全现有的行政纠纷解决机制,以完善行政救济机制为重点,实现公权与私权之间的辩证和谐。  相似文献   

15.
由于多种矿产资源是战略性物资,许多国家都在其宪法、民法或矿产资源法中规定矿产资源归国家所有。在矿产资源国家所有权的公权或私权属性上,学者们持不同态度。然而,传统公权私权的截然划分已经不能解决包括矿产资源在内的公共物品问题,矿产资源国家所有权兼具公权和私权属性,公权在和私权衔接的同时也在限制着私权的滥用。矿产资源所有权的实现仰仗市场手段下的开发利用,国家所有权人收获税费或权利金,采矿权人取得权利孳息——矿产品,然后换取对价。  相似文献   

16.
权利救济关系着公民权利的有效保障,这是任何社会走向和谐的重要条件;权利救济关系着国家权力滥用的有效防范,这是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权利救济关系着公民与国家之间冲突的和平解决,这是社会和谐的重要标尺。  相似文献   

17.
罗马法学家是世界上第一个世俗职业法学家集团,他们长期根据罗马社会实际需要进行法学研究,使罗马法成为古代世界最发达最完善的法律体系.罗马法学家关于公法私法划分主张,是对人类法制文明一个创造性贡献,体现了罗马法学家长期专注研究法律的智慧成果,促进了罗马私法体系走向繁荣发达,奠定了大陆法系关于法律属性分类的基础.罗马法学家公私法划分的理论对我国明确划分公权与私权边界、依法约束限制公权、尊重和保障私权、提倡权利本位观念等方面可提供诸多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8.
本文针对视频图像信息系统的地方行政立法个案,探讨公共安全领域立法的一般性规律,指出在宪政秩序内,一项公共权力及其能力的衍生与扩张应注意平衡公权与私权的宪法关系;确立实体法律授权——基本权利制约——权力制衡机制——程序控制装置——责任追究与权利救济渠道的宪政控权逻辑链条来确立相关公共权力立法的基本内容。  相似文献   

19.
权利文化是构建高校制度体系和实现权利保障的理论形态,权利时代背景下重视和保障权利问题已成为新时代社会发展的重要主题。在高教管理体制变革新形势下,高教管理领域法权冲突体现为一种特定的法律现象和权利义务均衡关系,学生主体权利保障已成为法权关系矫治的主要问题,在以权利为本位基础上,最终解决主体权利多元化冲突的实质主要体现为三方面维度:一是以权利文化构建权利实现的法治基础与制度体系;二是以法定权利强化公权规范体系建设与法权保护;三是以法权逻辑创设学生私权维护与救济体系。  相似文献   

20.
国家地权是是主权国家对其国土资源依其国家意志所统一享有和行使的设定权、规划权、管制权、征收权和最终处分权等公权和权力。国家地权一直行使"授田"与调整、限制的基本功能。国家地权不是所有权意义的私权,而是终极所有制意义上的国家职权,体现了一种公民权利与国家权力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