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探讨了“PK”的溯源,分析PK盛行的原因,重点讨论了PK的翻译方法及其语用意义。最后,针对“PK”的流行,说明我们对网络语言所应持有的态度。 相似文献
2.
杨绍林 《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1)
文章认为,由于《普通话水平测试大纲》与《现代汉语词典》以及不同版本的《现代汉语词典》之间,在轻声读法规定上的分歧,给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造成了一定的困难。针对分歧现象,文章提出了解决分歧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探讨了“PK”的溯源,分析PK盛行的原因,重点讨论了PK的翻译方法及其语用意义。最后,针对“PK”的流行,说明我们对网络语言所应持有的态度。 相似文献
4.
林继红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14(5):100-105
中国特色词语内涵丰富,翻译时极大地考验着译者的语境认知能力。语用学主要研究语境中的意义,而语境是翻译中理解和表达的基础,因而语用与翻译的联姻可以使翻译研究获得启示与解释力。从这个意义上说,Verschueren的语用顺应论为其翻译活动提供了一个极其有益的视角。 相似文献
5.
汤丹 《昭乌达蒙族师专学报》2008,(8)
跨语言、跨文化的语用现象涉及两种语言和两种文化对交际的影响。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一起用某种语言进行交际,总回避不了语用差异,而这种差异往往是他们的文化差异造成的。这种差异会对交际造成影响,出现信息误导、信息错误或信息障碍,这就是所谓语用失误。 相似文献
6.
胡华 《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5):62-65
所谓"半"类词语是指包括"半"在内的以"半"为语素或句法成分的一类词语。东北方言的"半"类词语既与普通话的同类词语相通,又有非常明显的地域特征。以语义为中心,从语音、语义、结构、功能等角度,可以较清晰地看到东北方言"半"类词语的系统面貌。 相似文献
7.
8.
应雨田 《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1)
异体词语规范是现代汉语词汇规范的一个重要方面。对异体词语规范的研究已延续了三十余年,特别是近十年来,讨论已相当深入,尽管还有不少意见分歧,但对一些主要问题的认识已日趋统一。本文拟对三十年来的讨论作一梳理,就异体词语的界定标准、分类及整理的方法、原则、步骤、措施等热点问题进行评述,以期统一认识,尽快转入具体的整理工作。 相似文献
9.
赵棉缺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0(4):113-115
河南方言对不同种类的家畜和家禽使用不同的阉割词语,这些阉割词语,归纳起来大致有两类:一类是阉割动词,一类是包含有阉割动词的合成词。这些阉割类词语具有两个明显的特征:第一,大多阉割词语属于会意兼形声字,即两个构字部件中,一个部件表意,一个部件既表音又表意;第二,一个阉割词语创造出来后,就会隐喻引申到其他动物上,形成阉割词语在使用上相通的局面。 相似文献
10.
刘凤玲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1):35-39
语言文字作为信息载体,在社会交际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要使言语交际顺利进行,在语用中,就要遵守一定的语用原则.而语言文字规范,则是社会语用应遵守的最基本原则.本文论述了规范的含义和功用,语言文字规范的具体内涵等问题. 相似文献
11.
汤志祥 《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5):24-29
香港与澳门两地的华语有着高度的共通性,它们的共同的词语被称之为“港澳词语”,其构成主要包括:港澳共同区域词语、港澳共同外语借词和港澳共同粤语词语。但是香港与澳门之间却有着各自完全不同的历史背景与文化源流,这就使得港澳之间存在着词语差异,这种差异可分为“香港分区特有词语”与“澳门分区特有词语”,其类别包括:两区不同的外语借词、两区不同的粤语词语。“港澳词语”是全球华语的重要组成部分,大陆普通话曾经吸取了不少“港台词语”,其中大部分是“港澳词语”。 相似文献
12.
论模糊词语的语用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邢苏月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3(4):102-105
在语言交际中 ,人们运用了大量的模糊词语。模糊词语种类繁多 ,却各有特色。带有强烈的模糊特征 ,却能准确地表达和交流思想 ;能使语言表达更生动 ,更形象 ,更含蓄 ,更委婉 ;增强语言表达的灵活性。 相似文献
13.
李春霞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5(5):65-66
语言世界与物理世界并非一一对应,所以"绿"类词语也并不只是单纯地表示颜色,由于文化世界和心理世界的介入,"绿"类词语内部结构和外部含义都得到了大大的拓展。 相似文献
14.
侯友兰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0,(2)
汉字记录汉语是一个字挨着一个字线性排列的 ,词与词之间不实行分词连写 ,因此有些组合难以分清词语的界限 ,甚至会出现错误组配的现象。词语的交集现象就是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字连续出现 ,其中的一个或几个字既可以与它前面的字组配成词 ,也可以与它后面的字组配成词。这种现象在语言表达方面可以收到简洁的效果。但是也极易造成断词失误 ,影响表达效果或造成理解上的障碍。本文分析描写这种词语交集现象 ,并提出词语交集的规范问题 ,以有利于提高言语交际的表达效果。 相似文献
15.
胡华 《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5)
所谓"白"类词语是指包括"白"在内的以"白"为语素或句法成分的一类词语。东北方言的"白"类词语既与普通话的同类词语相通,又有非常明显的地域特征。以语义为中心,从语音、语义、结构、功能等角度,可以较清晰地看到东北方言"白"类词语的系统面貌。 相似文献
16.
汉语对其他语言词语的吸收及其规范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世举 《湛江师范学院学报》1998,(2)
只要有语言接触,语言或方言间的词语渗透就不可避免。在汉语发展史上,具有震荡性的渗透就有多次,例如汉代西域诸语言的涌入,汉魏以降梵语的冲击,晚近印欧语言的东渐等。而改革开放以来的新时期,外语与汉语、汉语普通话与方言的词语渗透更是纷至沓来,势不可挡。综观之,渗透的方式花样纷呈,但过滥的吸收则令人担忧。面对现实,重要的是要积极引导,使之逐步规范化。 相似文献
17.
胡华 《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3(1):64-70
所谓"不"类词语,是指包括"不"在内的以"不"为语素或句法成分的一类词语。东北方言的"不"类词语既与普通话以及北京话的同类词语相通,又有非常明显的地域特征。以语义为中心,从形式、释义以及语义引申的本体与层次等角度,可以较清晰地看到东北方言"不"类词语的系统面貌。 相似文献
18.
罗昕如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2(6):762-766
湘方言“打”类词语数量众多,有的不见或少见于其他方言区,独具特色。在特定的搭配中,“打”产生了一些不同于普通话的意义。“打”类词语正在发生变化,一部分旧词语已经消失,有些词语意义发生了变化,有些词语形式发生了变化。湘语“打”类词语的演变规律体现了汉语词汇发展演变的某些规律。 相似文献
19.
钱芳 《重庆文理学院学报》2012,31(2):112-116
“港味普通话”是普通话在香港流行过程中自然形成的一种语言变体,它源于港人在说普通话时对粤普两语中同形异义词的借用和对外来词的借用。与香港本土文化及港人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词汇进入普通话使用已成为发展趋势,大量的港式粤语词汇,经由“港味普通话”被内地的人们在普通话中广泛使用,并进入《现代汉语词典》。 相似文献
20.
凌德祥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109-115
文章通过考察"作"与"做"的古今演变,针对"作(zuò)"与"做"的混用现象,从"作(zuò)"的虚化、词素化以及语法化趋势入手,由语音形式、词类、语法结构、四字格词化成语和语义特征以及扩展转换形式等方面,对"作"与"做"的语用规律、辞典及语用实际规范进行了深入的对比研究。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