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人的一切对象化活动的目的,归根到底都是为人创造或获得价值对象,即把“自在的存在”变成“为我的存在”。从一般意义上看,“为我的存在”是指人们根据活动对象的客观属性(物种尺度)和人的需要(价值尺度)去现实地塑造外界客体和主体自身,从而不断创造出有利于自身生存和发展的环境世界。然而,在创造“为我的存在”的历史过程中,人类似乎不可避免地陷入了一种怪圈,即同时生产出“反我的存在”。这种现象,就是千百年来人们创价活动中与正面效应并存的负面效应。探讨和把握此类问题,极有现实意义。一、创价结果与创价效应一切社会…  相似文献   

2.
人类社会发展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人的价值取向内在于社会发展规律之中,社会规律就是人类追求和实现价值的规律。研究价值与社会历史规律的关系,对于我们走历史必由之路,具有重要意义。 一、人类价值:社会规律的实在内容 马克思指出:“‘历史’并不是把人当做达到自己目的的工具来利用的某种特殊人格。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人的活动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人的需要是各种各样的,从而创造出了满足这些需要的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事物。这些现象、事物之间不是  相似文献   

3.
事实认识是对客观世界内部联系的认识,即人们基于对客观必然性的认识,以事实为根据,从客观事物或现象的内在联系出发,对客观事物或现象进行的判断和推理。价值认识是对客观世界与人的相互关系的认识,即人们基于对自我的认识,以人的尊严、人的价值为标准,从人的地位和作用出发,对客观事物或现象进行的判断和推理。事实认识和价值认识是一对既相区别又相联系的认识论范筹。事实认识和价值认识的出发点不同;事实认识具有客观性,而价值认识则具有主观性;事实认识具有不变性,而价值认识则具有历史性;事实认识具有单一性,而价值认识则具有多样性。事实认识是价值认识的起点和基础,价值认识是事实认识的深化和发展;事实认识和价值认识相互渗透,相互转化;事实认识和价值认识相互斗争,共同发展。我们要正确处理好事实认识和价值认识的辩证关系。  相似文献   

4.
女性主体意识及其发展中的矛盾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一、女性主体意识的涵义人的主体意识是人的高级意识,当人们自觉地意识到“我是主体”时,她实际上已经明确地意识到了自己实践和认识的客体的存在和自己对客体的主导作用。只有能够自觉地意识到这一点,同时意识到自己是自己命运的主人,有独立自主的人格,意识到自己的主体身份和主体价值,才是具有了主体意识的自觉主体。有些人虽然在事实上从事着改造和认识世界的活动,但是如果她不能自觉意识到自己对客观世界的驾驭支配地位,那么,她的实践活动仍具有很大的盲目性、自发性。这些人还不能说具备了主体意识。  相似文献   

5.
试论社会科学与社会预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 社会预测是社会科学认识过程的最终完成阶段 社会科学研究作为人类对社会现象的一种认识活动,其功能表现为对社会现象的描述、解释、预测三种不同的形态。其中,描述的功能在于力求通过客观而准确地记录、搜集和整理特定社会现象及其过程的信息,为人们认识社会现象提供符合实际的可靠的感性经验资料,告诉人们特定的认识对象“是什么样”;解释的功能是通过将描述的感性经验资料上升到理性认识,对社会现象的形成、发展及其过程进行因果性  相似文献   

6.
论价值范畴     
<正> “价值”不仅是社会学、伦理学广泛使用的概念,而且也是重要的哲学概念。人们的实践和认识活动都是有意识的,追求某种价值成果的活动。实践和认识课题的提出,活动过程的调节以及对活动成果的评价都直接同人们的价值观念相联系。要深入探讨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规律,就不能撇开价值问题。本文仅就主体和客体的价值关系以及价值现象的本质问题,谈谈个人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7.
“第三者”这一社会现象早已不是什么热点了,关于“第三者”自发组织起来形成一个群体的报道还并不多见,它的成因有若较复杂的社会背景和文化背景。从本文展示的各类“第三者”不同的心态中,读者或许可以感受到他们内心深处的矛盾和无奈。本期还刊载了几篇有关“第三者”的文章,我们决不是鼓励、提倡有更多的“第三者”,而是期望广大读者从不同的角度更客观、更全面地认识它,从而正确地对待它。  相似文献   

8.
“三个有利于”的社会价值评判标准告诉我们,判断任何一种言行是否有价值,最根本的是要看其实践结果是否有利于社会进步,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然而,任何人的认识和实践水平都要受到种种因素的制约,而且主观与客观因素往往是互相作用的,现象与本质又常常难以分清。所以,在实际工作中,运用“三个有利于”的社会价值评判标准,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好以下几种关系。 1.价值认识的主观性与客观性的关系 任何一项实践活动有无社会价值或社会价值大小,依赖于作为认识和实践主体的人的主观判断或认识水平和方法。从这种意义上说,人类活动的价值总是首先潜在于主观认识之中的。因此,在对社会价值评判标准的把握上就有一个主观性问题。但是,这些带有主观性特征的因素,最终必须在与他人的客观关系中才能获得认同。社会价值评判标准又是客观的,普遍的。科学的社会价值评判既不排斥主观性,也不排斥客观性,而是把主观  相似文献   

9.
近几年来,“认识的主体性”成为哲学研究的时髦课题,而“认识的受动性”则遭到冷落,似乎一提它就有旧唯物主义之嫌.然而,认识的受动性终究是客观存在的,它一方面表现为认识的内容受其所反映的客观对象的制约,另一方面表现为认识过程及结果受其所处的社会环境的影响.对于认识受动性的前一方面以往研究得比较多,后一方面的探讨则相对薄弱,很有深入分析和全面理解之必要.本文主旨在于探究社会环境对认识的影响. (一)社会环境的层次性分析:居于不同层次环境的认识主体对客体的认识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10.
价值取向指人们在进行价值选择时表现出的意向。正因为人们在社会生活和生产、工作实践中千百次地进行着价值选择和价值判断 ,既向社会显示掌握了和奉行着一定的价值标准 ,具备某种价值理想 ,同时也表达了对自己身份具有的社会价值意义以及社会对自身存在和发展隐含的个体价值意义的双重认识及体验 ,因此 ,价值取向总是在人的日常思想、行为选择中平白直露地显现出来 ,并由此成为价值观研究的入口。在社会转型期 ,谁都不否认不同人际群体价值取向与以往相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而执政党成员因其特殊的社会地位以及支柱性作用 ,其价值取向的现…  相似文献   

11.
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自己的主观世界也得到改造;人们在理论求索的过程中,自己的人格也不断得到完善。我们认为,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活动中,主观世界改造的进步、理论求索的成就与人格完善的程度,是同一过程的不同侧面。本文拟就理论求索与人格完善的双重影响作一分析,以就教于理论界同仁。 一,在真理的求索中总是蕴含着对善与美的渴望。 人类的认识活动总是内含着对理想的追求,这是由人类实践活动的特点所决定的。马克思对此曾进行过分析。他说:“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即已经观念地存在着,他不仅使自然物发生形式变化,同时他还在自然物中实现自己的目的,这个目的是他所知道的,是作为规律决定他的活动的方式和方法  相似文献   

12.
制度公正的抑恶扬善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一出生就不可避免地受到制度的制约、塑造和影响,制度对于人具有十分重要的塑造和教育功能。制度和制度环境不仅决定社会道德秩序的遵守,同时还决定人们道德人格的养成和道德践行的价值取向。对人的善恶行为而言,制度主要是针对人的恶行的,制度决定人的善恶取向。制度公正是在一定的意识形态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规范体系,是一定的价值观念、伦理精神的实体化、具体化。制度公正具有“底线”特征,是维持社会正常秩序的基本要求,它的基本功能就是抑恶扬善。  相似文献   

13.
小说中的环境与人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环境的内涵在通常的情况下,我们都认为环境是客观的,它包括两大方面: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自然环境是指人们生活、劳动、学习、工作、生儿育女的地方,包括土地、房舍、园林、山川、江河、大海、旷野、天空、气候等等,即那个大的自然背景。社会环境是指人际关系所形成的现实社会的基本态势。人是有智慧、懂文化、爱劳动、会创造的群体动物。单个的人不可能脱离群体而孤立地生活一辈子。人与人之间组成各种关系网络,以群体的力量适应大  相似文献   

14.
信息网络的发展给我们社会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变革,深刻地影响着社会的各个方面 。信息网络在带给我们方便、快捷的同时,也带来诸多消极的问题。在总结信息网络的发 展所带来的影响的同时,从人们在信息网络环境中对法律价值的判断和选择与现实生活中的 不同,探求信息网络的发展所引起的公民法律意识的变化与发展。  相似文献   

15.
精神的价值总是通过人的实践来实现的。铁人精神的价值是帮助人成长的价值,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更需要铁人精神帮助我们在“精神上”成长。铁人精神是我们“精神旅途中的灯火”。市场经济是我们这个民族必须要走的路,这条路由于不熟悉,由于要摸索,所以我们更需要铁人精神的“灯火”。一、壮美人格的引导价值铁人精神是蕴涵着壮美人格的精神,它引导我们走向崇高。人格是人的社会特质,是指单个人的精神道德境界的品位。壮美人格  相似文献   

16.
文化环境的作用及机理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以环境哲学的特有视角,从对人的作用和对社会的作用两方面分析文化环境的作用及机理。文化环境在塑造不同层次人格的过程中有特殊的作用;是规定和影响人的素质的重要方面;是一个人的社会角色与历史轨迹得以确定的某种客观力量的体现。文化环境对社会的稳定有着特有的作用;能影响人们对社会变革方向与变革道路的选择;对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有多方面的作用。加强对文化环境的研究,营造一个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环境,是环境哲学的任务。  相似文献   

17.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主体同客体作为范畴是成对出现的,作为“存在”是相互建构的。人类社会实践历史地规定着它们用来标志认识过程相互影响和制约的两个对立面。所谓认识主体,就是一定实践和认识发展的历史阶段上,具有认识能力并进行着实践活动的社会的人。要唯物辩证地理解主体,应当从四个方面具体界说。第一,从客观方面(即本体论)说,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本身是客观性的物质实体。第二,从主观方面说,人又不是一般的存在物,人的活动是有意识有目的的。人能够能动地加工感性材料,进行理论概括,形成主观观念,并通过实践,物化这些观念,达到能动改造世界的目的。第三,从实践方面说,人只有参与了感性的物质活动——实践,才能认识客观对象。离开实践,充其量只不过具有认识能力,而还不是一个现实的认识主体。第四,从社会历史性方面说,人的认识能力、手段、方法以及认识所能达到的结果,是受社会历史条件制约的。所以作为认识主体的人,都是一定历史阶段上个体性与社会性相统一的人。实践不仅界说了主体范畴的本质,而且,对客体的界说,也必须通过实践才能得到科  相似文献   

18.
被马克思称作“一种社会的动物”的人,其活动一开始就与社会紧密相连,其一切行为影响到群体、社会。群体、社会的一些活动又影响到每一个人。人类社会依赖社会生产而存在。在进行社会生产中,离不开组织管理。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告诉我们:管理是社会生产所引起的,随着社会生产水平的提高,管理水平也不断相应的有所发展。作为用以协调社会矛盾、稳定社会存在的管理学科,包括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科学实验一些方面。人们对它的理解也有所不同:狭义地  相似文献   

19.
<正> 人的主动行为是指人自觉地作用于客观世界的活动,过去将驱使这种活动的能力定义为主观能动性。这个定义出自“由因而果”的思维方式。如果我们“由果而因”地反向思维,经过归纳和分析,就会感到驱使主动行为的能动性,不仅来源于人的头脑中已形成的认识和思想,还来源于直接的社会作用和诱导。这种由社会作用和诱导使人发生主动行为的能动性  相似文献   

20.
众所周知,影响人一生成长的关键因素有三个:遗传、环境和教育。遗传因素通过遗传基因决定着人的生理特点,制约着人的自然性;环境和教育则决定了人的社会性,不同的环境和教育将会造就出具有不同人格的人。 高等院校是培养人的场所,它的“产品”应该是与现代化建设相适应的“德、智、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