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孙浩 《社会工作》2008,(19):27-27
香港慈善团体“无国界社工”服务总监曹秋雯近期和十余名同伴一同踏上了前往成都的航班,这已是她半个多月来第二次赶赴四川地震灾区援助受灾同胞的心理重建。 谈到灾区的“心灵援建”工作,曹秋雯在出发前接受专访时反复强调,对灾区同胞走出心灵困境最为关键的灾后第一个月时间正在分分秒秒流失,“不能等待,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2.
《社会工作》2009,(13):57-57
最近,一百多名曾前往四川地震灾区参与“心灵援建”的香港志愿者齐聚香港城市大学,回顾灾区心灵支援服务的经验。承诺以“川流不息”的大爱投入长期支持计划。  相似文献   

3.
黄小娟 《社会工作》2009,(19):30-32
2008年9月开始,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与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结合成合作伙伴,联合开展“抗震希望学校社工志愿服务项目”,向5·12汶川特大地震灾区派遣专业社工,进驻灾区抗震希望学校,为学生、老师和家长灾后心理和生活适应提供专业帮助和指引;同时将社工服务辐射学校周边社区,为灾区的社区重建提供专业帮助。  相似文献   

4.
秦安兰 《社会工作》2011,(22):67-70
地震给儿童带来诸多心理创伤。社会工作关注灾区儿童的生理、心理和社会功能的恢复,在灾后儿童的心理重建中发挥重要作用。基于社会生态系统理论、危机干预的心理社会转变模式理论,运用个案工作和小组工作方法,秉承"助人自助"的理念,社会工作能帮助地震灾区儿童挖掘自身潜力,提高耐挫力,治疗和恢复儿童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5.
秦安兰 《社会工作》2011,(11):67-70
地震给儿童带来诸多心理创伤。社会工作关注灾区儿童的生理、心理和社会功能的恢复,在灾后儿童的心理重建中发挥重要作用。基于社会生态系统理论、危机干预的心理社会转变模式理论,运用个案工作和小组工作方法,秉承"助人自助"的理念,社会工作能帮助地震灾区儿童挖掘自身潜力,提高耐挫力,治疗和恢复儿童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6.
“5·12汶川大地震”震惊了中国和世界,震撼了每一个华夏儿女的心。灾难的发生是不幸的,在我们深深为逝者哀悼的同时,也必须考虑该为生者做些什么,以让他们的心灵得到抚慰,充满希望的生活下去。  相似文献   

7.
为支持四川灾区开展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工作,由上海市民政局牵头、上海市社会工作者协会组织上海的社会工作者成立“上海社工灾后重建服务团”,纳入上海市政府抗震救灾指挥部派出的专业团队管理范畴,自6月25日开始进驻对口支援灾区—都江堰市的活动板房安置点,配合当地政府和群众,以“社区重建”为理念,  相似文献   

8.
刘斌志 《社会工作》2011,(19):11-12
汶川地震对当地社区及居民的影响及创伤毋容赘言,从家园损毁到文化冲击,从身体伤残到心理创伤,从成年人到儿童青少年,都遭受了一次生死的洗礼。特别是对于那些在地震中伤残、有亲人遇难、目睹遇难者遗体、以及受到过度惊吓的儿童青少年而言,创伤后急性应激障碍可能会演变成为长期持续存在的精神障碍。为此,汶川地震发生后第一时间,  相似文献   

9.
金婉仙 《社会工作》2009,(13):47-48
社工所在街镇的服务对象(社区服刑人员)年龄段为30岁至40岁之间,案由大多为职务侵占类、经济类犯罪,面临的问题也较相近。如在日常生活中,他们一般自认为判了刑就是有案底,总觉得低人一等,或多或少存在着自卑、焦虑、抑郁等一般心理问题;而从生命周期理论来分析,他们此年龄段承担着要完成生命任务的压力,在工作、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困惑比普通人更大。因此,他们不仅需要来自家庭、朋友的支持,而且需要来自社会支持系统的支持。这对改善他们的心理状态,重新树立信心会有很大的帮助。  相似文献   

10.
为支持四川灾区开展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工作,由上海市民政局牵头、上海市社会工作者协会组织上海的社会工作者成立上海社工灾后重建服务团,纳入上海市政府抗震救灾指挥部派出的专业团队管理范畴,自6月25日开始进驻对口支援灾  相似文献   

11.
王薇  李雪峰 《社会工作》2011,(11):21-23
我国是一个地震灾害发生频繁的国家,“5·12”汶川地震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汶川地震灾区的重建与恢复是一项长期、艰巨的工程,尤其是灾后社会秩序的重构与人心灵创伤的平复。  相似文献   

12.
于慧 《社会工作》2010,(5):46-48
5·12汶川特大地震已经过去近两年.但灾区的发展情况仍一直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笔者有幸参加了中山大学“博雅教育”——汶川震后社区重建计划的科研考察与服务活动。被分派到北川陈家坝服务队工作。在这里总是有很多情愫和思考萦绕脑中。其中笔者直接访谈调研的两个地震伤残年轻人的案例,带来的触动最多。  相似文献   

13.
蒋艳 《社会工作》2009,(1):23-24
汶川地震的灾后重建工作正有条不紊地进行。来自全国各地的社工们的身影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社工们发挥着整合灾区环境资源、评估灾民需求、挖掘灾民潜能等专业功能,激发了灾区同胞重建美好家园的信心。  相似文献   

14.
《东西南北》2009,(7):10-13
365天意味着什么?对于一个周岁的婴儿,那是他全部的生命;对于我们,那是无数个方案和企划;而对于灾区,365天无法令崭新的家园拔地而起;对于灾区的母亲,365天甚至不够他们重新拥有自己的孩子;对于那些在地震中致残的学生,过去的365天以及未来无数个365天,他们都将终生与残疾的身体相伴。灾区的365天应该就是这样灰暗吧?但在深入探访后,我们看到的却是乐观和勇敢的灾民,以及他们在这365个日子里写下的一段段奇迹。  相似文献   

15.
房光宇 《社会工作》2011,(11):19-21
距2008年5·12大地震已经有三年多时间,地震发生之后社会各界都给予灾区很大的关注,各类社会服务组织也奔赴四川等地开展服务工作。随着灾区建设稳步推进,一些社会组织也因种种原因逐步从灾区撤离。但部分服务机构仍坚守在灾区前线,与灾区人民一道,共同克服灾后重建过程中的困难。  相似文献   

16.
2008年是清明节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的第一年。受清明正日上坟这一传统祭扫观念的影响,清明时节上海的各个殡葬服务场所迎来了史无前例的祭扫高峰。  相似文献   

17.
刘云 《社会福利》2008,(7):52-53
公元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省汶川县发生了8.0级大地震。这场造成数万人遇难,万余人失踪的浩劫,给灾区造成了巨大的生命和财产损失,也给当地人民造成了深重的心灵创伤。  相似文献   

18.
灾害对人类的影响巨大,在灾难来临之际会造成人类个体或者家庭成员的生命受到威胁、财产遭受损失、组织破碎、社区关系解体、生态环境被破坏、心理创伤等等,灾害救助也为社会工作提供了契机。笔者在四川灾区汶川县城和映秀镇参与广州模式社会工作服务,深受启发。  相似文献   

19.
我们一起哭,一起笑,一起憧憬未来。 “妈妈之家”一直纠结在绝望与希望之间。4月23日,在这个地震灾区惟一由志愿者组建、专门为再孕妈妈作心理疏导的地方,两个女人一分钟前还抱头痛哭,转眼又相互安慰。  相似文献   

20.
高建秀 《社会工作》2008,(21):26-26
5·12地震后,大部分遇难家属在身体和心理上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创伤,有的甚至可能患上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简称PTSD),需要特别的照顾和治疗。如果得不到适当的处理和治疗,有可能造成心理疾病,为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