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归因理论是关于人们如何解释自己或他人的行为以及这种解释如何影响人们的情绪、动机和行为的心理学理论。立足于在心理学的层面上,从归因偏差这一独特的视角来重新解读和审视管理决策。在管理决策中,若能对所发生的事情、出现的结果作出理性、客观的归因判断,则会提高决策的客观性和可靠性。  相似文献   

2.
心理学认为,积极的归因与正向的情感体验、较高的期望、行为的加强相联系,相反消极的归因让人们情绪低落、期望值降低和行为减弱。由于归因积极或消极倾向的不同,可导致积极或消极的不同行为结果。积极的归因具有引起正向的情绪、增强人们的自我效能感和行为的功效。它包括真归因法、误归因法两种训练的模式;强化矫正法、替代强化法两种积极归因训练的方式。  相似文献   

3.
积极的归因模式和归因训练方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理学认为,积极的归因与正向的情感体验、较高的期望、行为的加强相联系,相反消极的归因让人们情绪低落、期望值降低和行为减弱。由于归因积极或消极倾向的不同,可导致积极或消极的不同行为结果。积极的归因具有引起正向的情绪、增强人们的自我效能感和行为的功效。它包括真归因法、误归因法两种训练的模式;强化矫正法、替代强化法两种积极归因训练的方式。  相似文献   

4.
归因理论是解释他人或自己行为结果的社会心理学概念,是目前心理学的研究热点之一。本文对归因理论进行了简要的论述,并针对当前大学生缺乏英语学习动机的现状,对维纳的归因理论在激发大学生英语学习动机、树立英语学习信心、提高外语教学质量方面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5.
归因是人们对自己或他人的行为过程所进行的因果解释和推论。学习归因是影响学生的成就动机和其后行为的重要因素 ,进入 90年代以来 ,学习归因成了我国教育心理研究的热点课题。本文对师专大学生考试成败的归因进行了调查 ,并对比维纳理论及他人的研究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6.
社会心理学的归因理论是关于人们如何解释自己或他人行为以及这种解释如何影响他们的情绪、动机和行为的理论。归因理论作为社会心理学中一个重要的理论,在各个领域中都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同样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践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恰当的运用归因理论有助于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实现,可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性,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归因理论是关于人们如何解释自己或他人的行为,以及这种解释如何影响他们的情绪、动机和行为的心理学理论。实践表明,归因理论适应中国高等职业院校的英语教学。师生合理运用归因理论,可以确保教学顺利有序地进行,使学生对英语学习充满兴趣和激情,克服语言自卑感和习得无助感,激发并维持学习动机。高等职业院校的英语教学要以教师为引导,以学生为主体,因此教师要全面、客观地了解学生,努力做到正确进行成败归因,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要帮助他们客观地自我归因,使他们建立并维持对英语的学习动机,使学生的英语学习变"被动式"为"主动式"。  相似文献   

8.
行为解释中的传统归因理论是从主体视角对人们的行为解释进行分类,认为人们作为行动者和观察者会对相同的行为作出不同的归因,也就是存在着相应的行动者――观察者不对称性;而新提出的民俗概念理论则从行为视角对人们的行为解释进行分类,人们根据他们是否将一个行为知觉为有目的的或无目的的,而使用性质上不同的解释模型,并提出了三种相应的不对称性.对归因理论和它的不对称性的了解及对相应的心理过程的探讨,对我们的日常生活、心理治疗及教育心理实践都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试论归因理论在学生学风教育引导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维纳的归因理论把人们的成败归因于四个因素 :努力、能力、难度、机遇 ,分析了成败归因对学生的心理和后继行为的影响。正确地认识归因理论并将其应用到学生的学风教育引导之中 ,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 ,引导学生良好的学习行为 ,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  相似文献   

10.
作为社会心理学术语,归因是指人们对自己或他人行为或状态所做出解释,即探究导致这些行为发生或状态存在的原因。本文将归因理论引入外语教学,通过对学生自我归因分析,提出了一些培养学生正确归因的措施,引导学生对成败正确归因,以便激发学生积极的情感因素,包括增强学习动机,促进自我概念形成,降低焦虑和增强自信心等,从而促进外语教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国际组织和成员国的法律责任归属问题一直以来都是国际法争论的话题。政府间国际组织作为一类国际法主体,应独立承担法律责任。但在实践中,成员国在执行国际组织决议的过程中往往滥用国际组织法律人格,其行为不仅是国际组织法律人格的体现,还代表了自己的意志,造成法律责任归属不明。以此种争议情形为研究对象,结合1999年的使用武力合法性案,2007年欧洲人权法院的拜拉米案和萨拉马提(Behrami/Saramati)案、阿尔吉达(Al-Jedda)案以及2014年海牙法院关于斯雷布雷尼察(Srebrenica)诉荷兰案的相关判决,借鉴国外学者近几年的相关研究,认为应当坚持国际组织和成员国法律责任的多重归属。围绕责任多重归属原则的确立过程,通过对2011年《国际组织责任条款草案》相关条文的分析,明确了行为归属与责任归属的关系:只有确定行为归属之后,才能确定责任归属;为了最终确定责任的多重归属,提出以有效控制为标准认定行为归属,并明确这种有效控制是对具体行为的事实控制。  相似文献   

12.
归因后个体产生的变化主要通过情感反应和行为预期来实现。通过实验对比的方法,运用SPSS分析来讨论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积极归因,就会对提高英语听力课堂教学效果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3.
采用自编的成败归因量表对重庆市不同职业阶层的民众进行抽样调查并对调查所取得的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重庆民众成败归因的因素既有现实因素也有宿命因素,在成败归因上看重"能力"和"努力"等现实因素,但"缘分"等宿命因素也是其归因的重要内容;成败归因在大多数因素上存在职业差异和事件差异,但基本上不存在性别差异;成功归因与失败归因之间存在较高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4.
组成人性的任何要素都具有个体性、群体性及类性。个体之间的关系、群体之间的关系及类之间的关系实质上分别就是个体人性之间、群体人性之间及类人性与其他物类性之间的关系。个体性、群体性及类性三者之间不仅存在相辅相成的关系,而且存在互相平衡与互相制约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在刑事医疗诉讼中, 鉴定机构和法院的关系应当是刑法上“归因”与“归责”的关系。归因是因果关系的判断, 是事实判断;归责是刑事责任的判断, 是价值判断。中国刑法中所使用的“归责”不同于大陆法系三阶层犯罪论体系中使用的“归责”, 区分归因与归责对于准确界定鉴定机构和法院之间的功能与角色以及医疗诉讼的处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为探讨当今初一学生考试焦虑状况和学业成就归因的关系,采用《中学生考试焦虑影响因素问卷》和《多维度—多归因因果量表》的学业分量表对娄底市第三中学110名初一学生进行调查研究。研究发现:在学业成就内外归因的倾向上,初一学生更倾向于内部归因;在学业成就归因与考试焦虑的关系上,初一学生中失败归因倾向与考试焦虑状况有显著相关;倾向于把失败的行为归因于自己的能力的初一学生,其考试焦虑程度越高。  相似文献   

17.
运用在东北某监狱的实地调查资料,对犯罪人的犯罪自我归因进行的研究表明:犯罪人的自我归因可分为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两种,作出外部归因的多于内部归因。在作出外部归因时,犯罪人强调的是受害人的人格特征以及社会环境;作出内部归因时,犯罪人主要是将犯罪原因归结为自身的人格特征。犯罪人在对自己的犯罪原因进行归因时,是倾向于作出内部归因还是外部归因,与他们是否关心村委会工作、与邻居的交往、与受害者的关系、受教育程度和法律意识相关。对犯罪人的自我归因进行研究,对于提高改造犯罪人的效果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情绪归因是对情绪的认知归因,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最初是从儿童道德认知领域开始的,其后又产生了错误情绪归因研究、一般情绪归因研究等研究方向。但是,就一般情绪归因研究而盲,还存在一些困难,大学生情绪归因研究在此领域内的研究对象的拓展、测量工具的构建等方面取得了新进展。  相似文献   

19.
研究分析归因理论为排球教师提供有效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教学工作方法,探讨在排球技术教学中,学生的归因特点,指出教师在排球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在技术学习过程中进行积极的归因,从而提高排球技术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