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马克思对商品交换中的形态变化过程,即W(商品)—G(货币)—W(商品),特别是对G—W—G的论证中,突出分析了其中的W—G即商品到货币的变化之困难性,称之为“惊险的跳跃”。那么,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是否也存在这个“惊险跃跳”?企业如何应付这一“跳跃”的严峻考验?当前企业“转轨”这是个关系到适应外部环境和企业行为机制的重要问题,颇有探讨意义。  相似文献   

2.
在《货币转化为资本》这一篇中,人们的讨论几乎都集中在什么是资本总公式的矛盾上,而我觉得还有些问题不能忽视。譬如,资本总公式的矛盾对谁来说才是存在的?洪水期前的、历史上古老的资本是不是真正的资本?这两个问题就值得研究。一、资本总公式的矛盾是谁的头脑中的矛盾? 资本总公式G—W—G′表明的结局是:投放少量的货币(G)会取回多量的货币(G′)。马克思说:这个结果“是和前面阐明的所有关于商品、价值、货币和流通本身的性质的规律相矛盾的”。(《资本论》第1卷,第177页)特别是等价交换的前提下怎么会多出货币呢?马克思提出这个矛盾来分析,是因为马克思的思想体系中本来存在着这个矛盾,还是为了分析的需要而假设的?  相似文献   

3.
三十年来,我国经济学界关于商品经济理论问题的讨论,由于政治形势的影响,几起几落,屡经曲折,给研究工作带来了重重阻力。粉碎“四人帮”以后,在批判和肃清“四人帮”流毒的基础上,这个问题的讨论又重新展开,取得了很大成果。今天,回顾三十年来社会主义商品理论发展的曲折历程,特别是其中的一些激烈争论问题,对于我们重新认识商品理论,使它更好地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服务,极有必要。一、关于社会主义商品的范围这个问题的讨论,是斯大林的《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一书出版以后引起的。当时有三种基本观点:(1)在社会主义社会里,只有全民所有制与集体所有制之间,或者不同的集体所有制经济单位之间的交换,才是商品交换。(2)除此之外,劳动者个人以自己的货币收入向国营商业部门购买消费品,也属于商品交换。(3)国营企业之间的生产资料的交换,也必须列入商品交换之中。除了这三种基本观  相似文献   

4.
人生不确定     
1年前,甲劝乙,让乙到甲那里去做副手,收入颇丰。乙自然想去,并努力闹退休。不到1年,乙终于退休,去找甲。没想到甲已先他一步,因病退休了。乙折腾半天,一切打算全都泡汤。乙心里苦得很,想甲怎么这样! 甲也不想这样,可命运就这么着了! 某超市有三个地方可选。最后看中了场地A,  相似文献   

5.
市场是伴随着社会分工与商品交换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它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是商品经济所固有的一个范畴。市场通常泛指商品流通领域,其含义归纳为以下三种:(1)市场是指商品买卖的场所。这个含义强调的是交易活动的地点;(2)市场是指某类商品的购买者,也就是顾客、买主。这个含义强调的是,有购买能力的需求。这是商业  相似文献   

6.
城镇住房制度改革是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目标是:按照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要求,实现住宅商品化。从改革公房低租金制度着手,将目前的实物分配逐步改变为货币分配,由住户通过商品交换,取得住宅的所有权(购买)或使用权(租用),使住宅这个大商品进入消费品市场,实现住宅资金投入产出的良性循环,从而走出一条既有  相似文献   

7.
<正>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二卷第一篇中指出:货币资本的循环公式G—W〈A Pm…P…W’—G’,是从货币资本出发,最后又回到货币资本。在这个循环中,预付货币资本G是起点,增殖了的货币资本G’是终点,生产过程表现为价值增殖的手段。因此,货币资本的循环公式G…G’,是产业资本循环的最典型、最一般的表现形式,它赤裸裸地揭示出产业资本的目的和动机是价值增殖,即赚钱。在社会主义制度下,货币资金也有它的循环运动。那么,社会主义的货币资金循环的公式和货币资本循环的公式有没有区别?区别在哪里?对于这个问题理论界正在讨论,这里,我谈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8.
岳阳方言的介词与普通话介词存在一些差异。这里着重介绍岳阳话中表示对象的“尽”,表示方式、方法、依据的“驾”和表示时间、处所、方向或对象的“得”。1.尽1.1尽作介词的分布情况1.1.1主观上任凭、听任、让的意思,非被动意义.1.1.1.1尽 P(P指“尽”的对象宾语,一般是代词,也可以是名词。)(1)甲:崽跌得(拟声词)哩哭,你敷他一下喃。乙:尽他,过一下得他就不哭哒个。(2)甲:你台忙,我帮你把屋里收拾一下。乙:尽它尽它,你莫动手。(3)他不听话你就尽他,看他要禾哩.(4)事情横之台个样子哒,尽它去.这类句子中,“…  相似文献   

9.
所谓流通,正如马克思指出的,“是交换的一定要素或者也是从总体上看的交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102页)又说:“流通是以全面的交换行为和这种行为的经常更新为前提的。”(同上书,第101页)这就是说,流通既是商品和货币不断转化所形成的一种交换序列,又是一切商品交换行为的总和。  相似文献   

10.
“社会主义的劳动力也是商品”,这是近几年来较为流行的一个时髦论点。笔者认为,这一论点是背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在实践中是非常有害的。 社会主义劳动者是生产的主人不是雇佣劳动者 “劳动力商品”是马克思首先提出并作了科学说明的一个重要经济范畴。我们知道,商品经济虽然是资本主义经济产生的历史起点,作为商品价值独立存在形式的货币还是资本运动的最初表现形式,但是,货币并不是资本,货币转化为资本是劳动力成为商品之后的事。当一个劳动者用自己生产的商品或用这些商品换到的货币,去交换别人生产的商品时,他是用自己劳动创造的价值交换别人劳动创造的同样价值。货币在这里只是作为一般等价物,起流通手段或支付手段的作用,不会发生价值增殖。只有当货币的所有者在市场上购买到劳动力商品,并在生产过程中使用它,即让其劳动,一方面生产山新的商品;另一方面创造出比自身价值更多的价值时,货币才转化为资本。所以,马克思说:“有了商品流通和货币流通,决不是就具备了资本存在的历史条件。只有当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所有者在市场上找到出卖自己劳动力的自由工人的时候,资本才产生”(《资本沦》第1卷,第193页)。可见,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根本条件。  相似文献   

11.
当家理财,如果学会打折,“算计到家”,即使收入平平,日子也会过得稳稳当当。 学会打折,首先应该跨过一道心理门槛。不要认为购买打折的商品“掉价”。本来是同一厂家生产的同一品牌的衬衫,甲商场明码标价120元,而乙商场标出的打折价80元,你如果要挣“面子”的话,多给的40元只能是白搭。 商品为何打折 有的是换季打折,有的是清仓大甩卖,有的是节日特惠,有的是新开张营业,图个吉利,多以打折面世;有  相似文献   

12.
<正> 在商品经济下,商品是用来出售的劳动产品,因而商品必须完成从商品体到货币体的跳跃。这是商品的惊险跳跃。如果跳跃不成功,商品就失去商品性,商品生产者就会破产。社会主义商品也是为社会生产的,因而它也要完成惊险的跳跃。为了使社会主义商品完成这个惊险的跳跃,实现为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服务,就要十分重视商品的社会使用价值。商品的使用价值与产品的使用价值是不同的。产品的使用价值是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效用,它可以是只对生产者自己有用的东西。商品的使用价值是社会使用价值,它要成为不是对生产者自己而是对别人有用的东西。马克思说:“要生产商品,他不仅要生产使用价值,而且要为别人生产使用价值,即生产社会的使用价值。”(《资本论》第1卷第54页)  相似文献   

13.
一、货币流通量正常标志问题衡量货币流通量是否正常的标志是什么?金融理论界一些同志一直把货币流通速度作为货币流通量是否正常的标志。有代表性的意见是:流通中的货币量与农副产品收购量的比例为1∶4;与商品库存量的比例为1∶5;与社会商品价格总额的比例为1∶8;流通中的货币量大于这个比例为“过多”。有的同志还引据历史资料,说凡是流通中的货币量过多、物价动荡的年份,都反映为这个比例偏大,作为实证。据此推理,流通中的货币量“过多”了怎么办?一个办法是增加商品价格总额去与“过多”的货币量平衡;另一个办法是在商品价  相似文献   

14.
一、问题的由来我在《中国社会科学》1982年第2期《论货币形式发展的新阶段》(以下简称《新阶段》)一文中提到:黄金“已不再是或基本上不再是货币商品了”。谭寿清同志不同意这个观点。他在《中国社会科学》1983年第5期上发表的《黄金并没有退出货币的历史舞台》(以下简称《谭文》)一文中提出了以下几点理由: (一)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现在都保有大量的黄金储备。…全世界二十个工业国家,一九七四年底共拥有黄金储备8.7365亿盎斯,…一九八二年四月底拥有黄金储备实际为8.7316亿盎斯,基本上未见减少。……各国政府为什么这样偏爱黄金?因为“黄  相似文献   

15.
在世界上还存在阶级和阶级斗争的历史条件下,武器的生产不会停止。而任何商品的再生产,都需要有资金和实物,即G—W作为前提条件。那么,武器再生产所需要的G—W是从哪里来的?其量的极限是什么?本文试作一初探。为了便于分析问题,我们假设:(1)生产武器的固定资产一次性转移到新产品中去,每  相似文献   

16.
《资本论》第一卷第三章《货币或商品流通》,通过对商品流通过程的分析,全面研究货币的职能。可是,马克思对各节的安排,采取了如下的方式:1.价值尺度2.流通手段(a)商品的形态变化(b)货币的流通(c)铸币。价值符号3.货币(a)货币贮藏(b)支付手段(c)世界货币对于这样的结构安排,许多人不理解;有些学习了一般政治经济学通俗著作,或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人,甚至感到奇怪。有关研究《资本论》的著作,都对这个问题作出了自己的解释和说明。对于这些解释和说明,我觉得有一定的道理,但是,总的说来没有使问题得到清楚的解决。  相似文献   

17.
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是要逐步减少行政手段,主要运用经济手段来控制和调节经济生活的运行,即由对经济生活的直接控制转向以间接控制为主。在间接的宏观控制手段中,货币金融将起重要的作用。这样,就有必要从理论上弄清货币与经济生活的内在联系。在货币与经济运行的关系上,过去,对马克思货币理论的研究,存在两个问题:1.把马克思从不同层次对货币的研究机械地割裂开来,认为马克思的货币理论仅仅局限于货币的本质、起源和职能,忽视了马克思关于货币以信用为中介对商品经济运行的刺激或破坏作用的理论;2.把马克思为了抽象分析而假定的金属货币运动等同于现实货币运动,没有从马克思对信用制度下货币运动的分析中去认识银行控制货币运动的可能性和必要性。其实,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分两个层次研究了货币问题。首先,他撇开信用制度,在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阐明了货币的起源、本质和职能,从而科学地说明了货币运动和商品运动的内在联系。然后,马克思以信用为  相似文献   

18.
市场价值理论,是马克思商品价值理论的重要内容。探讨这个问题,对于我们发展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但我国学术界过去研究甚少,本文提出一些浅见,以与同志们切磋。一、市场价值范畴的涵义市场价值是马克思所创立的一个具有特定涵义的经济范畴。最先使用这个范畴的文献是他的第一份《资本论》手稿,即《政治经济学批判(1857—1858年草稿)的第二章《货币  相似文献   

19.
按马克思的观点,社会主义劳动力不是商品。这个观点是基于以下设想为前提的:(1)社会主义制度是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基础上建立起来的;(2)生产资料由社会共同占有,全社会实行单一的公有制;(3)个人劳动直接构成社会的总劳动,不存在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4)个人消费品分配实行“劳动券”制度。虽然马克思的设想原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二卷第一篇中,阐述了资本循环的理论。今天学习它,对于我们认识和掌握社会主义企业资金循环的规律,提高资金的使用效果,搞好经济调整,加速四化建设,有着重大意义。 一、资本循环是流通过程和生产过程的统一 我们知道,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资本家为要达到这一目的,必须使他的资本不断的循环。马克思讲,资本循环是通过三个阶段进行的:第一阶段是购买阶段,即资本家垫支货币在市场上购买劳动力和生产资料。通过这个过程,货币资本变成了生产资本。第二阶段是生产阶段,即资本家将买来的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结合起来进行生产,结果生产出一种新的商品。这种新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