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战略思想,并且做出“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的重要论述,把“三个为什么”拓展为“四个为什么”。“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证明了中国共产党“能”。我们党通过自我革命取得引领社会革命伟大成就,巩固了党的领导核心地位。“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好”。科学社会主义经过由外到内的落地生根和由内到外的开花结果,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境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仅推动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且为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和人类文明发展提供了重要参鉴。“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证明了马克思主义“行”。马克思主义具有科学性、人民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的品质和功能。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的“用武之人”,中国社会革命是马克思主义的“用武之地”。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社会革命创造了历史伟绩。  相似文献   

2.
目的论     
一、恩格斯的论述和有关争论传统社会主义经济的计划管理体制,通过“指令性计划”和“统购派购”的形式,给社会主义生产涂上了一层“国家色彩”或“革命色彩”,即“为革命种田”、“为革命做工”、“为国家多作贡献”等等。为此,宣传媒介一直向人民群众灌输“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老黄牛”精神。大力提倡“甘当共产主义的铺路石”和“永不生锈的螺丝钉”,“每个人都应当做党的‘驯服工具’”。这样,“国家”与“革命”就变成了社会主义生产服务的对象,而人民群众则成为进行社会主义生产的“老黄牛”、“铺路石”和“螺丝钉”了。这与生产资料公有制的本质是相矛盾的:生产资料公有制决定人民群众是生产资料的共同主人,而生产资料的共同主人不可能把自己当作“会说话的生产资料”来看待。  相似文献   

3.
刘志华 《兰州学刊》2008,(10):166-168
民族形式在“十七年文学批评”中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其“意味”可以从当时占主流的有着文学“性质”的两种题材(即农村题材小说和革命历史题材小说)和替代传统的社会主义现实叉的“两结合”(革命的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创作手法中见出,它是新民主主义文艺“社会主义化”的过程,也是苏联文艺“中国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4.
共产党人的自我革命论,起源于马克思、恩格斯的共产党人自我批判思想。两人在《共产党宣言》中界定了以唯物史观武装自身的“共产党人”,初步揭示社会革命与自我革命的内在关系。面对1848—1852年欧洲革命的实践困局,马克思、恩格斯同步推进法兰西阶级斗争史研究与伦敦时期政治经济学研究,进一步确证了掌握革命主动、推进自我革命的必要性。他们由此提出,该语境中的共产党人自我革命,就是指从“主张变革的党”成长为“真正革命的党”,从主张“空论的社会主义”转变为践行“革命的社会主义”,以不断的自我批判、自主行动引领社会革命的进程。马克思、恩格斯所阐述的尚处于萌芽阶段的共产党人自我革命论,在中国共产党人领导的社会革命中获得充分且深刻的继承发展。  相似文献   

5.
“左”的根源面面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作者从一些社会主义国家的革命和建设的历史出发,指出“左”的危害丝毫不比右的轻,甚至更加严重,而且由“左”转向右,给革命和建设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左”的根源来自于政治、经济、思想、认识、阶级、社会历史等等方面,只有清除根深蒂固的“左”,才能更好地搞好社会主义国家的革命和建设。  相似文献   

6.
<正> 怎样正确理解马克思的不断革命论,无论在理论上或实践上都是十分重要的。《文史哲》1981年第1期发表了徐经泽同志的《也谈“社会主义就是宣布不断革命”》,对这个问题开展讨论,我们认为这是完全必要的。本文准备就徐经泽同志提出的观点进行商榷。“这种社会主义”究竟是指什么? 马克思说:“这种社会主义就是宣布不断革命”。这个著名论断中的“这种社会主义”是指什么?徐文认为,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著作中,“在通常情况下”,社会主义一词有两种不同的涵义,“一种是指学说体系或思想意见,另一种是指社会制度或社会形态”。在这里,“这种社会主义”是指学说体系,因而就是指“科学社会  相似文献   

7.
<正> 我国理论界,对马克思在《一八四八至一八五○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中说的“这种社会主义就是宣布不断革命”一语,有着两种不同的见解:第一种见解是多年来流行的观点,认为这句话中的“社会主义”就是今天所说的社会主义社会,并且根据这句话论定马克思把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看作是不断革命的过程。第二种见解认为,这句话中的“社会主义”不能理解为今天所说的社会主义社会,马克思这句话说的是“把民主革命进行到底,并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从而论定马克思没有把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看作不断革命的过程。《人民日报》1980年6月19日第五版上发表的辛仲勤、薛汉伟二同志《怎样理解“社会主义就是宣布不断革命”》一文(以下简称  相似文献   

8.
冷素辉同志的《试析“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论”》(载《社会科学》1984年第9期,以下简称“冷文”),比较系统地剖析了“继续革命论”的错误实质及其危害性,读后颇受教益。但是“冷文”认为“继续革命论”是康生、陈伯达之流“制造和宣扬”的“反革命理论”,则是不正确的。因为: 一、“继续革命论”是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  相似文献   

9.
<正> “共产主义的幽灵,在欧洲徘徊”了半个多世纪之后,终于在二十世纪初通过俄国十月革命的伟大胜利,来到了亚洲。中国最早的共产主义知识分子、马克思主义者李大钊热烈欢呼这一“社会主义的胜利”,认为“俄罗斯式的革命”开创了“二十世纪式的革命”的新纪元。“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中国应“翘首以迎”社会主义的曙光。他以极大的热情积极传播社会主义思想,给沉睡中的我国人民,敲响了“晨钟”,指明了社会主义的前进方向。  相似文献   

10.
宏观而言 ,社会主义实践分为两个最基本的时期 ,即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研究社会主义革命时期信念建设的历史经验 ,无疑对于我们今天克服社会主义信念“淡化”现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社会主义革命信念”是指 :无产阶级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 ,经过无数次残酷斗争的检验 ,坚信通过暴力革命的手段才能推翻资本主义的统治、建立起社会主义美好制度的观念。这里的革命 ,不是广泛意义上的革命 ,而是特指“以阶级斗争为特征的暴力的革命”。暴力革命 ,作为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统治的根本手段 ,是由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地位的根本…  相似文献   

11.
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历史的大趋势。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又是一个充满着复杂、艰巨、曲折斗争的漫长历史过程。可是在实践中,我们对这个历史过程的长期性、复杂性和曲折性往往认识不足,因而当革命形势出现高潮或是革命、建设事业取得某种成功的时候,常常被胜利冲昏头脑,急于求成,盲目冒进,犯“左”的错误;而当这种“左”的错误导致革命、建设事业发生严重挫折,或是革命形势出现低潮的时候,有些人又往往转为对社会主义产生动摇,怀疑“红旗到底打得多久”,犯右的错误。  相似文献   

12.
“红”与“绿”的交融 ,意指社会变革、社会革命同生态运动、生态革命的结合 ,在未来的社会发展中 ,实现社会的解放、人的解放与自然的解放的统一。从生态社会主义的发展路径、理论来源、理论建构三个方面阐述其“红”、“绿”交融的理论旨趣 ,可以为科学地把握生态社会主义在从“绿”到“红”理论谱系中的合理位置提供一种坐标参照。  相似文献   

13.
论“改革是第二次革命”张姬娴邓小平同志在1985年3月明确指出:“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第一次革命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把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变成了一个社会主义的新中国。而第二次革命的任务,是把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社会主义中国变成一个富...  相似文献   

14.
“心学”是共产党人党性教育的必修课,它关注的是人主观世界的精神改造问题。从“心学”角度透视自我革命与社会革命,自我革命涉及“使命型政党”的理解,社会革命涉及“使命型政党”的追求,自我革命与社会革命通过“使命型政党”的塑造过程实现有机统一。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中彰显共产党人的价值选择,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标示共产党人的价值定位,在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中展现共产党人的价值目标,共同构成了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的逻辑。“心学”为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注入强大的实践动能,要立足“公心”深化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的价值蕴涵,要立足“诚心”构筑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的实践智慧,要立足“戒心”提升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的制度效能。  相似文献   

15.
我国已经进入了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新时期。新的历史时期对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即“用革命的思想和革命的精神振奋起广大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巨大热情”,“使我们的社会主义事业永葆革命的青春和活力。”思想政治工作所承担的这一新的历史任务,使这项工作的科学性和艺术性的研究显得更为重要和迫切。认真探讨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的特点,并在此基础上积极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才能迅速提高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的战斗力、说服力和吸引力,充分发挥它“精神产业”的巨大效能。  相似文献   

16.
俞祖华 《天津社会科学》2023,(2):156-165+176
五四运动与中共创立时期,是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发展的转折年代。觉醒年代的先驱者尤其是早期马克思主义者、早期中国共产党人对内部旧式革命与外部新式革命的思考,促成了中共创立前后革命话语的转换:从“中产阶级主其事”的“中等社会革命”“法国式革命”到以民众为主力的“国民革命”“俄罗斯式革命”;从反对清王朝的政治革命到“反对孔教”的思想革命、再从“反对孔教”的思想革命发展到反帝反军阀的政治革命的两次转向;从民主主义革命话语到“即行社会主义”话语,进而认识到现阶段“仅能行向国民革命”即民主主义革命。革命话语传播则从启蒙者的“革命”精英话语转向“到民间去”的大众传播。  相似文献   

17.
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理论包括“新民主主义革命论”和“新民主主义社会论”两个密切不可分的组成部分。“新民主主义革命论”回答了俄国十月革命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东方国家应该怎样进行革命、如何进行革命的一系列问题,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领导权的思想,解决了武装夺取政权的具体形式和策略问题。但从基本内容来说,它并没有超越马恩列斯所阐述过的理论范围。“新民主主义社会论”则是过去马克思主义著作中从来没有涉及的问题,它提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之后,可以通过“新民主主义社会”这样一个相对独立的社会形态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找到了实现革命转变的具体途径,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形态理论的重大创新。“新民主主义社会论”在革命根据地和解放区有过初步的试验,新中国成立后在全国范围内有过成功的实践。 然而,从1953年开始,毛泽东改变了他原来正确的思想,转而批判“确立新民主主义社会秩序”,匆忙实行了“三大改造”,抛弃了“新民主主义社会论”,犯了空想社会主义的错误;接着又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以及“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使中国社会主义社会发生了严重的扭曲。究其原因,主要是对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缺乏正确的认识,误读了列宁的过渡时期理论,其理论支柱是“生产关系决定论”、“上层建筑决定论”和所谓的“不断革命论”。 “新民主主义社会论”奇特的历史命运给我们的现实启示:一是必须弄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关系,充分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质上是新民主主义的回归和超越;二是要重新认识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与建设社会主义的关系,建立改革开放的话语权;三是要借鉴新民主主义社会建设经验,加强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四是要进一步解放思想,重新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18.
所谓“主义”,这里说的是马克思主义,它像一面旗子,引导队伍进行革命和建设。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就是当代中国的“主义”。所谓“问题”,这里说的是革命和建设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当代中国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是摆脱贫穷落后状态,把中国发展起来。因此,所谓“主义”与“问题”的有机统一,乃是指我们以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发挥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增强社会主义的凝聚力,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坚持“主义”与“问题”的有机统一,是中国共产党人进行革…  相似文献   

19.
来稿摘编     
社会主义革命的时代新内容陈家庄善文认为,过去.无论是理论上还是实践中,人们对社会正义革命的理解.仅限于无产阶级在共产党领导下、推翻资产阶级统治,用无产阶级专政代替资产阶级专政,用社会主义战胜资本主义的革命。这种理解和认识.随着时人的发展,越来越显现出它的片面性。我国社会主义的实践证明.社会王还改革也是一场序大的革命.而且是社会主义和平发展时期革命的主要内容和最基木的特征。当代中国改革的总设计师邓小平一再强调:“改革也是一场新的革命”、“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将改革与革命统一起来,既坚持了改革…  相似文献   

20.
中国的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是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引下取得胜利的。在中国共产党成立六十周年的日子里,我们重温毛泽东同志关于从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有关论述,对于批驳那种认为中国生产力水平低,中国在民主革命后要经过一个资本主义阶段才能进入社会主义的论调错误,是有益处的。中国是个经济落后的大国,能否以及怎样走上社会主义道路,过去在我们党内曾有过争论和斗争。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右倾机会主义者,否认中国革命的社会主义前途,他认为中国工人阶级“幼稚”,农民“散漫”、“保守”,资产阶级力量“比农民集中,比工人雄厚”,因此,“此种民主革命的成功诚然是资产阶级的胜利。”(见陈独秀:《中国国民革命与社会各阶级》、《资产阶级的革命与革命的资产阶级》)而我们党内犯“左”倾路线错误的同志则相反,他们混淆民主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的界限,认为革命在一省数省首先胜利就是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