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评熊十力的体用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熊十力是中国现代哲学史上一位有影响的哲学家,其哲学代表作《新唯识论》也是中国现代资产阶级哲学最重要的著作之一。研究熊十力哲学是把握现代哲学的全貌、探求中国资产阶级哲学的发展规律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熊十力由佛向儒,对儒佛两家都颇有研究,其新唯识论又直接脱胎于佛家的法相唯识之学,思想玄虚,语言晦涩,这给研究带来了一定困难。限于篇幅,本文仅从熊十力如何说明体用关系的角度,对其有关思想作一概略的评述。  相似文献   

2.
任俊华 《船山学刊》2000,(4):94-100
熊十力创立了自己的新儒家思想体系——新易学,成为现代新儒学大师。一、“归本《大易》”的现代新儒学大师熊十力对中国传统的儒、道、释三大家思想作了深入的研究,最后“归本《大易》”,完成了他独特的哲学本体论建构。他的哲学本体论建构,学术界一般认为1932年其《新唯识论》文言文本(原名《境论》)正式出版就已宣告完成,这是不妥的。他自己在1952年删定的《新唯识论》(壬辰删定本)的《删定记》中就明确指出:“《新论》文言本,犹融《易》以入佛。至语体本,则宗主在《易》。”即使1944年出版《新唯识论》语体文本,其哲学本体论建…  相似文献   

3.
熊十力先生原名升恒,字子真,湖北省黄冈人。抗日战争时期,他建立了“新唯识论”唯心主义哲学思想体系,成为中国现代哲学史上颇有影响的哲学家。“体用不二”论是“新唯识论”哲学思想体系的核心。正如他自己所述,“本书根本问题,不外体用。”(《新唯识论》,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241页。下引该书只注页码)他所说的体,是指宇宙本体;所说的用,是指本体的功用或表现。“体用不二”论的基本观点是:本心是宇宙的本体;宇宙万物归根到底都是本心的功用或表现。他是怎样论证“体用不二”的呢?我认为,大体经过扫相、显体、释用三个步骤。这种看法不一定妥当,愿意提出来,就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4.
熊十力先生作为现代新儒家的形上学奠基人,愈益受到学界普遍关注;但是他所创立的“新唯识论”与(周易》哲学的关系,还没有得到应有的深入研讨。然而熊氏自己认定:“余平生之学,频涉诸宗,卒归本(大易)。七十年来所悟、所见、所信、所守在兹。”《壬辰删定本赘语》)“‘新论’谈本体,以体用不二为宗极,毕竟归本《大易》。”《壬辰本规定记》)足见把握其与《易周)的关系,乃是理解“新唯识论”的一大关键。熊氏哲学,我以为可以概括为三个“不二”:天人不二,体用不二,性修不二。天人不二讲人和自然界的同一关系,体用不二讲本…  相似文献   

5.
熊十力是中国现代具有代表性的原创性哲学家,以<新唯识论>体系奠定了他在现代新儒学思潮中的核心地位."新唯识论"思想是熊十力先生数十的结晶,其改造佛学、自创体系是有一个过程的.其在本体论方面,接受了唯识宗的"万法唯识"思想,认为"识"或"本心"乃宇宙之本体、万化之根源.同时,在对唯识宗的阿赖耶识和种子说的层层破斥基础上,熊十力建立了自己"体用不二"的本体论,并由此出发建构了独具创意的"翕辟成变"的宇宙论和"性量分殊"的认识论.三者合乎逻辑地构成了熊十力"新唯识论"哲学思想体系的理论框架,同时也奠定了熊十力"新儒家"的学者地位.  相似文献   

6.
熊十力融通中、印与西方之学,创立了独具一格的“新唯识论”的思想体系,是中国现代著名的新儒家学者.他曾入于佛,后又归于儒,佛儒融会,中西贯通,其哲学思想集中地体现在《新唯识论》、《体用论》等著作中,而“物用不二”、“翕辟成变”则是他哲学思想体系中最重要的部分.在考察他的一生的学术成就时,人们应当反思的是:要如何正确地评价作为学术思想的唯心主义,如何正确对待持有唯心主义哲学思想的哲学家?什么时候我们才能做到把学术思想与政治态度不要混为一谈?  相似文献   

7.
唯识证道论将虚妄的"阿赖耶识"和真实的"如来藏"完全割离开来,而王船山颠覆了传统的妄真对立论,开创了染净同体论,重建了体用论和发生论,提出"阿赖耶识"即"如来藏"的思想,实现了唯识证道论的开新.  相似文献   

8.
张一兵教授新著《回到列宁》分析了"伯尔尼笔记"里列宁思想模式从"他性镜像"向"自主性思想构境"转换的逻辑进程,其中经历两次重大"思想逻辑异轨",最终获得"客观的、现实的实践辩证法"崭新理论视界。作者还分析确认了"伯尔尼笔记"初始理论视界,将非同质性文本解读方法微观化到单一文本,进而拟现出一个动态的思想逻辑轨迹,并以实践辩证法重新标定列宁哲学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位置。虽然在文献考证性、个别解读以及哲学范畴与现实革命行动联系的中介环节仍然存在有待商榷和补充之处,然而这种以"思想构境论"研究方法为基础的原创性解读探索,已经为"伯尔尼笔记"研究开辟出崭新的思索辩论空间。  相似文献   

9.
章太炎在清末列强袭来的新形势下以重建中国的主体性为己任,力图以新哲学的创立为民族主义构建基本的主观条件。章太炎早期创立了传统哲学与现代科学相融合的"蛊"论,试图融通科学与佛教以批判迷信;入狱期间,深刻地研习了佛教唯识论,外在的政治形势和内在的思想认识促成了其佛教哲学观念的转变;主笔《民报》后,章太炎完成了《建立宗教论》,系统化地将唯识论发展为克服主客二分的佛教哲学。  相似文献   

10.
熊十力先生(1885—1968)晚年曾以如下一些命题总结自己的哲学:“本体现象不二,道噐不二,天人不二,心物不二,理欲不二,动静不二,知行不二,德慧知识不二,成己成物不二。”(《原儒·绪言》)他以“不二”的框架,把体用、道噐、天人、心物等成对范畴维系起来、联结起来。所谓“不二”,既不是完全地等同,又不是彼此隔绝,既不一又不异,而是一种内在的统一。熊先生的代表作《新唯识论》主要是讲的体用关系。他认为佛教唯识学和西方近代哲学的本体论  相似文献   

11.
薰习说是唯识学的重要思想内容,《摄大乘论》与《成唯识论》共同构建了唯识学严密而系统的薰习学说。另外,《大乘起信论》的薰习说也独具其特点,并且与《摄大乘论》及《成唯识论》的薰习说有明显的对立,文章将介绍《摄大乘论》《成唯识论》与《大乘起信论》的冲突之处以及鲜罗高僧元晓是如何调解双方的理论冲突的。  相似文献   

12.
陈明 《天府新论》2013,(5):27-34
大陆新儒学发展的特征之一,就是从宗教的角度描述其历史文化功能,探索其现实意义定位。这自然要对相关的神学问题做出理论阐述。本文即依托《易传》、《中庸》和《大学》三部经典对这一问题进行探索。作者认为,宋以来的"四书系统"是以人格养成为动机目标建立的道德哲学,在思想格局和文本诠释上都存在许多问题,并尝试提出了一个以天为中心的宗教的神学系统:《易传》言天道,《中庸》论性命,《大学》说践履。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现代哲学史上,熊十力是一位不容忽视的人物。他的哲学代表作《新唯识论》曾经引起不少学者的注意,产生过一定的影响。但是,解放三十余年来,我们对熊十力的研究一直是一个薄弱环节。本文拟对熊十力“新唯识论”的主要哲学论点,作一粗略评述,以引起讨论。  相似文献   

14.
熊十力哲学是通过对大乘佛学的独特诠释建立起来的.这种诠释的根本特点,就是以体用解释性相.对于大乘佛学来说,性相问题是最根本的理论问题.无论是大乘的空宗还是有宗,都是从存在论的"真"、"妄"分别的立场来说明法性、法相及其相互关系的.但华夏文化传统是以体用-元为其基本思想构架,故中国佛教的主要流派往往也把这作为诠解印度大乘佛学的出发点.这种诠解必然包含了一种思想语境的转移.故空有二宗的理论在传入中国后,都被融入如来藏思想的系统之中了.熊十力哲学对佛教唯识学的阐发,也是以体用一元为出发点的.熊氏的体用论是一种生存论的体用哲学,它主要来自于<易传>,实际上是以易解佛,同时也是以佛解易.这种解释实质上是把问题从存在论转移到生存论领域.  相似文献   

15.
林锋 《东岳论丛》2011,32(4):54-60
在以往苏联与我国学界的主流观点中,《论犹太人问题》与《<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被定性为马克思早期的"不成熟著作"。长期以来,由于上述"不成熟论"的影响,这两部著作及其人类解放理论的哲学价值被严重低估,其深刻内涵远未得到充分发掘和透彻研究。事实上,《问题》、《导言》不仅不是马克思早期的"不成熟著作",而且是他一生中关于人类解放问题的基本著作、主要著作之一。它们是马克思本人探索人类解放问题的思想历程中的第一座里程碑,代表了他早期人类解放研究的最高成就,具有重大哲学价值和强烈的启发意义。本文依据马克思这两部著作的文本,对其人类解放理论的基本思想做了重新开掘和阐释,并对前苏联和我国学界中长期以来流行的所谓"《问题》、《导言》不成熟论"进行了质疑和驳斥。  相似文献   

16.
张一兵教授与王金福教授围绕"思想构境论"展开的争论从微观方面看是围绕文本解释的方法进行的哲学争论,而从宏观上看",思想构境论"折射出马克思主义研究中的后马克思主义精神症候。分析思想构境论的后马克思主义哲学渊源,可以看出思想构境论中混合着存在论的、拉康主义的和马克思主义的等复杂的哲学成分。从本质上看,它放弃了文本解释中主观—客观辩证法的客观维度,而抽象地发展了在文本解读辩证关系中的主体的维度,是一种形而上学的抽象方法。但是,思想构境论也是重申历史唯物主义的"唯物主义"维度的理论契机,学界亟待破除对于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成果的过度依赖,要积极地从历史唯物主义的"唯物主义"维度来把握如何发展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17.
新时期以来,“中国当代戏剧史”成为文学研究中的一门新的学科,先后出版了《新中国话剧文学概观》(张炯主编)、《中国当代戏剧文学史》(高文升主编)、《中国当代戏剧文学研究》(高文升著)等专著。这些专著,为中国当代戏剧史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最近出版的《中国当代话剧论稿)}(倪宗武著,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以下简称《论稿》),是这一研究的又一新成果。《论稿》分上、下两编。上编重点探讨当代话剧发展的轨迹及特定阶段、特定题材的话剧创作;下编侧重研究建国以来重要作家作品及有争议的戏剧现象。它…  相似文献   

18.
《淮南子》道论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淮南子》道论新探丁原明《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是西汉前期淮南王刘安招集宾客集体撰写的一部著作,汉志把它列入杂家,但从该书以"道"结论一切,并对先秦诸子百家思想兼容并蓄来看,其与司马谈所论黄老之学的思想特点(参见《论六家要旨》,《史记·太史公...  相似文献   

19.
欧阳竟无的佛学思想以"体用简别"思想为核心,有体用对立、即用显体、即体摄用、即体求体等多种形态,都与唯识学的"体用不二"思想不相符合。从思想渊源上进行考察,可知"体用简别"思想与朱熹"理气论"的"理气二分"思想,在逻辑上、思维上、思想上具有同质性,甚至可以说前者是后者的佛学化。对"体用简别"思想的极端表现"无余涅槃唯一宗趣"思想进行考察,可知欧阳竟无的生平经历激发了他解决生死大事的强烈愿望;而一方面批判宋明理学对于佛教的误会,一方面基于其思想的理学本位而要为自己的佛学研究做出合理性、合法性之辩护,甚至要用"无余涅槃"作为沟通儒佛的根本和关键,则是更为深刻的原因。佛教理论发展过程中的"佛教化"与"中国化",同样是体用不二的关系,这反证了欧阳竟无的"体用简别"思想是非佛教的。  相似文献   

20.
赵楠楠 《理论界》2009,(4):131-133
《佛性论》作为专门论述佛性思想的论集,糅合了如来藏思想和瑜伽唯实学思想,在论证“一切众生皆有佛性”这一主张的过程中展现了“破立双融”、“兼容圆润”的哲学思辨方式和动态的、中道的观照佛性说的理论特点。其〈显体分〉是《佛性论》正面肯定理论的重点部分,因此,文本以《佛性论》中〈显体分〉为中心对其佛性说加以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