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每个民族的童年时代,都以文化历史积淀的途径,形成自己不同于其他民族的个性。这种不同的个性特征,或者以内化的形式沉淀于集体无意识之中,构成自己的文化心理结构:或者以物化的形态对象化于客观外界,形成本民族初期的文化体系。这就是说,在各个民族的个性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历史地沉淀于集体无意识阈限之下的文化因素及其物化于外界的文化体系,始终是该民族个性的核心。所以马克思在谈到人类童年时代的发展状况时,正是在这种意义上深刻地指出:“有粗野的儿童,有早熟的儿童,古代民族中有许多是属于这一类的.希腊人是正常的儿童.”①我们从这种观点出发,把古代希腊民族看作是“正常的儿童”,那末,我们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华民族的童年时代,应该是马克思所说的“属于这一类的”“早熟的儿童”。中华民族童年时代这种早熟的天性,与自己的社会文化相联系,早在以华夏集团为其主干的民族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原型批评三个重要概念“原型”、“神话”、“集体无意识”之间的逻辑关系进行了梳理 ,认为“集体无意识”是原型批评的核心概念 ,并提出在批评实践中应引入弗洛姆的“社会无意识”这个概念 ,才能避免原型批评中的形式主义、原始主义与极端心理主义倾向 ,才能从历史与现实的结合上把原型批评的阐释空间扩展到历史与社会文化心理的层次。在这个基础上 ,文本提出并论证了“集体无意识”与“社会无意识”具有丰富的性别心理内涵等待着原型批评去发现和阐释 ,然而这样的研究成果却并不多见 ,其原因在于原型批评理论中存在着性别盲点  相似文献   

3.
贾未舟 《兰州学刊》2008,(9):153-157
文化误读产生于文化集体无意识偏见或有意识比附归化,有着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龙在中国文化里的文化表征被西方翻译成“Dragon”,是无意识偏见的结果。“God”汉译为“上帝”或“天主”,是有意识“归化”的结果。误译加深了中西文化隔膜,这也是基督教在中国四进四出始终未能扎根的重要原因。这种文化误读对中国西方观以及西方中国观的嬗变有重大影响。涉及核心概念时,最好直译或音译。  相似文献   

4.
“晦涩”、“费解”成了现代汉诗一大通性,其表现形态是极端超逻辑、反理性、暴力化、反古典,因而其解读难度大大提高。形成原因主要是:文化断裂、内部割裂,价值碎裂。可以通过格式塔意象再造来进行解读,方法有:感性型、智性型、象喻型、事象型、语感型、纯粹经验型、言语无意识型格式塔再造,进而提升诗歌解读群体的素质。  相似文献   

5.
死亡象出生一样,都是人所无法规避的自然规律。中国是一个对死亡的禁忌特别多的国家,比如,把婚丧合称为“红白喜事”,皇帝死了叫“崩”,普通百姓死了也不能说“死”,而曰“老”。凡此种种都说明中国传统文化对死亡的高度禁忌,并已形成了我们民族的集体无意识。  相似文献   

6.
中国传统社会中的政治人格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的政治社会环境与传统的政治文化造就了中国人传统的政治人格。传统的政治人格由意识和无意识两个层面构成 ,其中意识层面包括政治情感和政治理性两方面的内容 ,而在无意识层面 ,则将辨别分析“父王”、“官僚”、“子民”三种政治原型  相似文献   

7.
在全球化语境下,民族国家不得不关注文化领域的非常规性、非制度性因素对民族共同体建构和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的影响。文化符号能创造出一种以共同性为基础的公共文化空间,使不同族群既能按照自身心理上的接受程度进行自由对话,又能在尊重差异性的基础上强化共同性来实现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分析文化符号的特性和中华文化符号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过程的作用,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符号路径,能在新时代民族工作实践中防止出现强化差异的分离主义倾向和避免成为分离主义“无意识的共谋”,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成为全体国民的“无意识共识”。  相似文献   

8.
官场小说中的权力在其属性上来讲应当是一种对象化的欲望、一种消费性的意识形态,从其话语的形成上看则是经济时代市民文化需求主导作家在“适应性反应”中的实用主义参与,从性别生态上则体现出男权本位文化的无意识心理。  相似文献   

9.
近几十年的儒家文化复兴,有民族国家国际关系中的文化政治因素。对文化政治中的“他者”的“拒斥”或“消解”,构成了当前儒家文化复兴的不同路径。在文化政治背景下,各民族国家之间更应当谨持有限理性对文化无意识进行反思。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对崔护《题都城南庄》“人面桃花”意象背后之文化积淀的三个解读层面的追问,上溯《诗经》源头,下至《桃花扇》一剧,对中国古典文学中咏桃名篇进行以荣格集体无意识学说之阿妮玛原型为新的文化视角的解读,从而发现阿妮玛在其统一分裂中所形成的两大模式:回家与艳遇,揭示出阿妮玛正是占有并利用了个人来使作品魅力无穷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