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就科学事实而言,日、月分别为独立之天体,但在上古先民看来,日、月实乃同一天体在不同时段之变体。因而在上古太阳循环神话中,日、月同体且终始相巡,从而构成一个完整的循环系统。西晋左思《吴都赋》所载精卫与文鰩之神话即上古太阳循环神话之反映。另外,从得声之字多与日循环神话有关,鰩、鹞、榣、瑶、飖一组字亦是日循环神话在文字上的体现。 相似文献
2.
张炳蔚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31(1):143-147
在李白的诗歌作品中,太阳意象的出现超过了180次。这些意象涉及的内容十分丰富,有逍遥仙游,有以日像君,有依依惜别,还有对明亮光辉事物强烈憧憬和追求。太阳意象与李白的生命精神息息相关,他用自己的生命写就了一位封建士人的逐日神话。他的“宇宙境界”使他对政治理想的现实追求升华为对人生理想的终极追求。 相似文献
3.
高福进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3,(5)
太阳崇拜及太阳神话在古代各民族几乎都曾出现过。宗教学家麦克斯·缪勒认为一切神话皆源于太阳;而著名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在其《原始文化》中也认为,凡是阳光照耀到的地方,都会有太阳神话的存在。太阳是天国中最著名的代表,在宗教信仰里有着特殊的地位。在世界各民族文明社会的历史上,中国和埃及历史上太阳崇拜及其信仰有着突出的地位;古代希腊、罗马和北欧神话中的日神都占有一席之地;在美洲,印加 相似文献
4.
康琼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5(6):109-113
中国神话包括汉民族与少数民族的文本神话与口头神话,呈现出从古朴稚拙到发达成熟多种样态兼具的特点。但繁杂多样的中国神话在对人与自然的关系的认同上却有着惊人的相似,可以说,它们是借助于一些具体的形象、直观的符号与材料,来表达对人与自然秩序的阐释,这便是神话生态伦理意象。重述中国神话生态伦理意象必须对文字文本传承的物质媒介予以重视,对民间口口相传的故事、歌曲、祭词等语言媒介高度关注,并推崇雕塑、绘画、建筑等实物材料和图像材料的作用,从而避免现代思想与范畴介入所带来的矫揉造作和扭曲变形。 相似文献
5.
宋红梅 《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9(6):18-21
在中国古典诗歌作品中,太阳意象不仅出现的次数多,而且涉及的内容也十分丰富.它的起源可追溯到原始的太阳崇拜,后来逐渐衍生出皇权、家庭温暖、时间短促、离情别恨等多种含义.太阳意象的形成、演变深深寄寓着我们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意志,成为古代文人喜用善用的文学意象之一. 相似文献
6.
陈绪石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36(1):84-88
在中国古诗词中,优美的月亮意象众多,而为数相对较少的太阳意象则多被弱化,其缘由在于多数中国人阴柔的个性、中国静态型的文化、中国社会结构 2 000年的超稳定。从“五四”始,阳刚的太阳意象取代月亮意象。在中西文化碰撞中,西方文化取得优势,许多中国人被迫由静转向动,以西学向静的文化传统发起猛攻,郭沫若等人的太阳诗歌就是在这个背景下对时代精神的把握。解放后,太阳意象泛滥一时,但因缺乏科学与民主的精神,这些诗作属于一种太阳崇拜。直至改革开放后,太阳意象才恢复了应有的内在意蕴。 相似文献
7.
刘双 《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0(3):53-55
古希腊神话是世界神话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前对于古希腊神话的学习和探讨更多侧重于她的文学价值。在女性主义运动蓬勃发展的今天,本论文从一个新的视角诠释了古希腊神话。在古希腊神话中,可以找到现代社会两性形象以及斗争的最古老源泉,这对我们认识今天的社会性别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梁德林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3)
太阳意象能使古代诗歌的景物描写更艳丽夺目、生意盎然,还反映了古人的时间意识和生命意识;古代有以日喻君的传统,与日有关的意象如“日下”、“日边”、“日驭”等也多与皇帝有关;古代诗人偏爱描写夕阳,或以之创造美好迷人的环境气氛,传达恬淡安闲心境,唤起思乡怀亲及渲染依依惜别之情,或以之表现失落、消沉、伤感等情绪。 相似文献
9.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2)
<正> 文明时代的降临,意味着神话时代的终结。以文字的创立和使用为标志,人类揭开了自己的文明史。对自然的征服能力的提高,消蚀着对自然力的崇拜;社会分工——主要是农业、手工业、商业之间以及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之间的分工的进一步发展,奴隶与奴隶主两大对抗阶级的出现,瓦解着氏族的内在结构,消蚀着对祖先的崇拜;而人类自我意识的觉醒,尤其是哲学理性思潮的兴起,则从根基上冲击着泛灵论、泛生论观念,否定着神力的权威与对神力的信仰和崇拜。神话在日用领域的作用范围日见缩小,笼 相似文献
10.
张劲松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3)
瑶族是古老而又智慧的民族,长鼓舞是瑶族的传统艺术。长鼓原本是祭祀祖先盘王,用以“还愿”的祭器。历来学者们对长鼓舞颇有研究,然而对长鼓却未深入探及,但是这其中所涉及的问题,却对认识民族历史文化有重要价值。经过长时间的调查研究,笔者认为长鼓的起源与太阳树崇拜有关,其根据陈述如下。 相似文献
11.
王立群 《广西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8(1):66-70
中日神话关于天地形成、万物创生以及神的死亡的意象,既有各自独特的特点,也有一定的相似之处。通过对这些生命意象的分析可以看到,日本神话在形成过程中,在某些方面确曾受到过中国神话的影响。而一些并不存在事实上的影响的相似之处,则显示了人类在相同的社会发展阶段所展现出的心理活动与思维方式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2.
古代朝鲜神话中反复出现的卵生母题是其族源神话的一大特色。这与古代朝鲜民族的鸟崇拜和太阳崇拜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这种内在联系的揭示有助于使读者更深入地理解古代朝鲜神话和朝鲜文化。 相似文献
13.
李蒙蒙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23(5):101-106
具有浓厚的传统文化意识的现代诗人朱湘,在其新诗创作中选用了大量的民族神话意象;同时,他注重将复杂的象征内涵与强烈的启蒙精神熔铸于意象建构中,借“古事”传达其讽喻现实、呼唤英雄与追求解放的现代理念。就审美层面而言,民族神话意象以其本身的超越性、非理性和原始性特质,为朱湘诗歌增添了灵动之美、韵味之美与拙朴之美;其在彰显朱湘诗歌古典美学风格的同时,也丰富了现代新诗的意象体系与创作技法。 相似文献
14.
论意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钢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6,(5)
关于诗歌美学中的重大命题——意象,刘勰提出:“窥意象而运斤”,以完整概念使诗歌表现领域从直接抒情扩大到间接抒情,表现方法走向形象化;庞德、沃伦等提出“一种在瞬间呈现的理智与感情的复杂经验”的意象界定标准,而运用意象的手法则可以是隐喻、象征或其他。中西诗歌理论对意象的阐释不同,但又互补、相通,认真对比研究,于诗美创造颇具有意义。 相似文献
15.
《荒原》是特·斯·艾略特的一部具有历史意义的传世佳作。许多人认为《荒原》是一部博学难读的长诗,其原因之一是作者通篇用典,大量运用神话人物及复杂的意象来结构篇章。本文运用神话原型批评方法对‘荒原》中出现的神话人物和意象进行分析,揭示西方社会的文明衰落、信仰危机和道德沦丧。 相似文献
16.
陈金星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45(2):14-20
随着近东考古学的发展,希伯来神话的图像学研究不断取得进展。瑞士学者奥特玛·基尔的专著《圣经世界的象征学:古代近东图像与〈诗篇〉》运用大量古代近东文物图像解读《诗篇》中的神话意象,初步建立了希伯来神话意象的图像学研究范式。以奥特玛·基尔为中心,形成了“弗莱堡学派”。弗莱堡学派的研究经验显示,需要尊重图像的权利,注意图像阐释的可能性及其限度。 相似文献
17.
18.
LIU Dan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
射日神话是对原始先民巫术活动的反映,该巫术企望通过男女交合以影响气象,达到祈雨弭旱之目的,反映了原始先民借助想象和幻想战胜自然灾害的现实。 相似文献
19.
胡仲实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2)
伏羲和女娲兄妹结婚,再造人类,是两汉时期出现的一则神话。据《路史·后记》卷二引《风俗通义》云:“女娲、伏羲之妹,祷神祗置婚姻,合夫妇也。”然而,这并不是伏羲和女娲神话的原始面目,从有关古籍的一些零星记载的资料来看,两汉以前,它们应当是几个来源不同和性质不同的神话。 相似文献
20.
陈建宪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7)
神话生境是神话存活的必要条件与相关要素,如神话创造者、神话展演过程、神话的时空要素和传承方式等。神话的创作主体不是一般百姓,而是掌握着族群权力的精英阶层,他们以神话来控制知识的生产与传播,规范社会的行为。神话展演诸要素中最重要的是时间、空间和参与者。神话传承涉及的因素为传承人、传承媒介和传承语境。书面文本仅仅是神话的“木乃伊”,只有深入地对神话生境进行调查研究,才能真正了解神话如何在现实生活中“活着”的秘密。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