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论和谐生态伦理观的三个理论问题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和谐生态伦理观是在传统生态伦理观基础上的观念创新,是一种新的生态伦理观,主要体现在和谐生态伦理观的三个主要理论问题上。人类利益至上是和谐生态伦理观的价值基础;平衡协调发展是和谐生态伦理观的永恒主题;人与自然和谐是和谐生态伦理观的追求目标。  相似文献   

2.
现代环境伦理学应包括两大问题 ,即“人与自然之间的伦理关系”与“受人与自然关系影响的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关系”。本文据此对现代环境伦理学中主要流派的观念恰当性进行评论。首先基于对“内在价值”概念的剖析 ,比较了生态中心主义与人类中心主义 ,并指出生态中心主义的理论意义以及它在发达国家中的实践意义。接着从对“人与人关系”的处理着眼 ,比较了可持续发展伦理观与生态中心主义 ,指出生态中心主义的局限性与可持续发展伦理观的广泛可接受性 ,并且提出了一种基于可持续发展伦理观的“理性生态经济人”行为模式。本文最后讨论了中国经济制度转型期中环境伦理观的选择 ,指出其优先需要的是环境意识启蒙以及有利于提高与落实环境意识的一系列行动纲领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阐发的生态伦理观,采用了人本学主体辩证法和社会伦理价值批判的双重思维向度和理论语境。马克思这一生态伦理观的生成与其对于劳动和人的本质的界定相关。马克思生态伦理观的价值始点与他揭示人与动物和自然关系上的异同密切相关。马克思生态伦理观又与他关于共产主义探索具有内在联系,在他看来,共产主义不仅能改变原来在私有财产条件下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而且能改变人与自然的关系。由此,他还从现实物质生产(实践和工业)出发,阐释了生态伦理观的现实运作。  相似文献   

4.
生态伦理观认为自然拥有自己的权利和内在价值。人类对于其与自然关系的错误认识是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人类应该突破旧的生态观,从生态伦理观出发,形成和强化生态自觉意识。因此,从生态伦理观出发,深入理解生态自觉的时代内涵,明确生态自觉的意义,初步探讨生态自觉的途径,对于人类从价值观和实践活动方面关怀大自然,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5.
该文首先回顾了人类认识自然的历程,从时间维度拓展到地理空间维度考察人与自然的关系,指出自然观念的时间过程性和空间不平衡。文章进一步探讨了非人类中心主义的生态伦理观和人类的生态发展观及可持续发展观的价值观念,并以可可西里的藏羚羊盗猎者和保护队之间的冲突为例,阐述了两者在现实抉择中的矛盾。文章最后提出构建生态创新体系,实现理论创新体系同技术创新体系和制度创新体系的有机结合,并在后两者的领域内寻求化解理论冲突的途径。  相似文献   

6.
全球生态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严重威胁着整个人类的生态与社会的持续发展。其根本原因是,人们没有正确地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建立在以科学技术控制征服自然基础上的价值观及过度消费的生产、生活方式。因此,我们应树立自然生态规律是首要规律的价值观,不仅要坚持传统的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伦理观,而且要建立新的处理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生态环境伦理观。要把自然生态规律作为首要规律的价值观和生态环境伦理观,作为其他一切价值观和伦理观的基础和前提。  相似文献   

7.
长期以来,人们往往重视经济发展,忽视生态保护,造成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当我们在反思以往的实践时,老子生态伦理观中蕴含的丰富智慧资源对我们有重要的启示作用。老子的生态伦理观包含了生态实践观、生态平等观、生态发展观和生态生活观等重要思想。在这些思想的指导下,我们要做到尊重自然规律,顺其自然发展;树立尊重自然、人与自然平等的思想;统筹发展与生态的关系,坚持科学发展观;克制贪欲,树立健康的消费观。  相似文献   

8.
生态伦理观与可持续农业的生态道德准则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促进可持续发展需要确立生态伦理道德观.本文对自然中心论和人类中心论两类生态伦理观进行了述评,讨论了人与自然协同进化的生态伦理观及生态伦理原则,探讨了可持续农业发展应遵循的生态道德准则.  相似文献   

9.
伊斯兰教在提出调整人与真主关系的宗教伦理观和调整人际关系的社会伦理观的同时,也提出了调整人与自然关系的生态伦理观。它强调人与自然相依为命,共存共荣。这对于唤起回族、撒拉族的环保意识.自觉维护生态平衡,实现可持续发展将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主义生态伦理观集中体现在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的理念上。科学发展观所蕴含的可持续发展思想肯定了经济社会的发展是第一位的,强调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小康社会的建设必须得到良性循环和可持续的发展来支撑。这种支撑是以保护环境和不对环境进行破坏为平台的一种新型发展模式,这种新型发展模式既能协调经济、社会和环境之间的关系,进而实现可持续发展思想与生态文明建设的互动;同时又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落实到了生态建设之中,这样就形成了一种有中国特色的新的生态伦理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伦理观的一个适应性创新。  相似文献   

11.
立足于人的自然性和生态学的自然规律和立足于人的社会性和传统伦理学的社会规律两个不同视角 ,本文认为 ,生态伦理学的直接的特殊的出发点应是自然向度或客观向度上的非人类中心主义和社会向度或价值向度上的人类中心主义的辩证统一 ;而生态伦理学的间接的普遍的出发点应是社会向度或价值向度上的一种完整的彻底的人类中心主义  相似文献   

12.
环境伦理是把基本社会道德规范推广到自然界并把生态平衡作为一种重要的工具价值加以重视 。本文分析了这种伦理审视环境法的必要性,论述了环境法与伦理之间的两层关系:从价值层面上,环境法应服从伦理评价和伦理价值取向;在规范层面上,环境法与环境伦理是互补的不同规范。在此基础上论述了伦理审视的可能性。最后,文章指出了伦理审视环境法应注意两个问题:第一,用什么伦理审视的问题,即伦理模式的选择问题;第二,伦理审视环境法的范围。  相似文献   

13.
1994年分税制改革极大改变了当代中国的经济、政治乃至社会生态。超越财政而从宪政视角审视分税制,应从四个方面实现改革的宪政转型,即价值目标从财权转向人权,逻辑定位从分财转到分权,制度建设从法制转到法治,改革程序由民主替代集中。要实现分税制改革的完政转型,必须积极推进分税制财政体制入宪,确认地方税收立法权,建立完善的财政法律制度和健全的财政监督体系。  相似文献   

14.
分析了关于道德价值的五大流行定义:“需要”说、“应该”说、“情感”说、“意义”说和“关系”说等。分析发现,这些观点均具有真理性,也有进一步完善之必要;如果把道德价值界定为:“道德事实与人之间特有的社会关系,它标志着道德事实对人的本质之确证和完善”,或许会更加接近道德价值的内在特质。进而认为,道德价值是以实践-精神、功利-道义、个人-社会、自律-他律、相对-绝对相统一的方式来把握,并通过认可正确道德价值、实现道德认知与道德实践的互动转化、形成内在道德素质与外在道德习惯、坚持个体道德价值取向与社会道德价值要求相统一等途径实现。  相似文献   

15.
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始终是人类进化、社会发展的关键问题。人类理性主义导致的科技至上与自由主义导致的个人利益至上使人类在伦理上形成人类中心主义,而人类中心主义又影响着法哲学及具体法律制度构建。随着环境危机的加剧,缘起于生态科学的生态主义在人类伦理、哲学等领域迅速发展,并被人类引入到环境法。环境法中的生态主义是指为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和谐、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从宏观上指导环境立法规范人类环境行为的一种整体主义理念。其在整体主义倾向、对自然的价值定位、终极目标上与现代人类中心主义相区别。生态主义环境法要求人类的实现路径是通过完善人类自身的规则体系,调整人类自身行为,协调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生态系统的稳定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分析了传统的产业定位理论 ,指出其对伦理要素忽视的缺陷 ,进而提出了企业伦理的概念 ,阐明了企业在进行自己的产业定位时应充分考虑企业自身的经济利益和社会责任的关系 ,着眼于企业的有序、协调、健康、持续发展 ,实现社会伦理与企业性质的统一 ,即把企业伦理纳入产业定位理论之中。最后 ,给出了企业伦理建设的一些对策。  相似文献   

17.
在处理人与神、人与物质财富的关系上提出以人为本是完全正确的。但在处理人和自然的关系上必须坚持生态为本,因为自然生态是人类存在之本、发源之源。人只能是有闽限的中心、生物中心、功能意义上的领袖和中心。生态为本和人类中心是本源和派生的关系,服务和被服务的关系。自然生态要为人类服务,人类要尊重自然生态、维护生态平衡、获取有限度的服务。  相似文献   

18.
道家具有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 ,至今仍不失其现实意义和价值的莫过于物我为一体的整体观念 ,知常知和的平衡思想 ,知足知止的开发原则 ,热爱自然的伦理情趣等几个方面。弘扬道家的生态伦理 ,有助于建构当代新型的生态伦理学。  相似文献   

19.
生态法价值的理想化祛魅与利益观入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律承认对自然生态利益的保护 ,但不是以一种简单直白的方式表现 ,而要通过人的传统法律权利作为间质 ,转化为人的利益加以规定。人与自然的关系在本质上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 ,生态法的根本价值在于对人的自由与理性的弘扬  相似文献   

20.
生态伦理与可持续发展观在形成和社会功能上有密切的联系,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必须以培养当代人的生态伦理意识为前提。生态伦理教育的目标就是使受教育者树立起生态整体的理念,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