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老北京个说法,管我们这些在胡同里长大的孩子叫“胡同串子”。这大概不仅指我们的生活方式,更重要的是指胡同文化所营造的氛围对我们的影响和熏陶。我就是在这样的一条胡同里长大的孩子,它的名字叫“毡子房”。听老人们说,这里是专门为皇宫打理毡子用品的地方,诺大的宫殿没有暖  相似文献   

2.
北京的胡同     
鲁忠民 《社区》2001,(1):50-51
胡同是构成北京风情、京味文化的基础。 什么是胡同?胡同就是老北京的街巷。过去所说的胡同,一般还包括街、巷、里、道、坊、市、口、条等不同的叫法。以后现代交通工具不断出现,不少道路在胡同的基础上越修越宽,胡同开始专指小街小巷了。为啥叫胡同,众说不一。其中40年代有本书叫《北京地名志》说:“在蒙古,比村大的部落就叫胡同”。有关专家指出,胡同确是蒙古语。也就是说,胡同是从元大都时叫出来的。 北京城到底有多少条胡同?老北京人会说:“有名的胡同三千六,无名的胡同似牛毛。”北京的胡同形成于元、明、清三个朝代。据明代人记载:明朝北京有街巷胡同629条,加上郊外的总数为1170条。1944年的统计,当时北京共有胡同3200条。到了1982年,北京旧城四区的胡同有1159条。到2000年  相似文献   

3.
孟谦 《社区》2011,(22):1-1
记得曾在北京大安澜营社区采访过一位社区书记,当时谈起胡同社区的居民情况,他说一两句说不清,你跟我“串个门儿”就清楚了,他管这叫“下户”。大安澜营社区位于北京前门地区,胡同纵横。这位书记在这附近的几个社区都任过职,对这里了如指掌。那次随他人户走访,印象很深,他边走边估计谁可能在家,情况大都被他说中了。  相似文献   

4.
北京的饭店有约定俗成的规矩:叫堂的最大,比堂略小的叫庄,再次之的才叫居。清末民初“北京八大居”赫赫有名。八大居包括:前门外的福兴居、万兴居、同兴居、东兴居(此四家又称“四大兴”),大栅栏的万福居、菜市口北半截胡同的广和居、西四的同和居、西单的砂锅居。同和居始建1822年,属于山东福山帮,当时在西四南大街北口有个小院,后院还有个雕梁画栋的小楼;民国时,同和居凭着独一份儿的“三不粘”糟溜系列等名菜,生意越来越红火,逐渐位列八大居之首。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一对师徒相继进入同和居,都从无人理会的小工干起,历尽数年磨砺,吃了不少苦头,终成远近闻名的大厨。而今,师傅已逝,徒弟却还在延续这份“大厨梦”。  相似文献   

5.
总布胡同:是3条胡同的总称坐落在北京东单北大街的总布胡同,是一条有600多年历史的老胡同,明朝属明时坊。之所以叫它“总布胡同”一说是因总捕衙署(相当于现在的市公安局)曾设在这条胡同,  相似文献   

6.
冯小刚曾和末代皇帝是邻居冯小刚是个不折不扣的“京片子“,京味幽默造就了他电影上的成功。冯小刚的出生地赫赫有名,就是现在北京西城区赵登禹路上的东冠英胡同。东冠英胡同清末时叫东观音寺胡同,解放后才改用现在这个名字,那时这里住的都是满清贵族,房子都是一式的四合院。冯小刚的家位于胡同口的东边,而溥仪刑满释放后就  相似文献   

7.
怀念老街坊     
我是一个老北京人,50年代生人,生长在宣武区牛街地区一条普通的小胡同的大杂院里.在牛街居住的普通老百姓,绝大部分是回民,我也不例外,也是回民. 我们这条胡同叫吴家桥四条(当然,还有头条、二条、三条,在这里就不说了),我们这个大杂院是5号,在这个大杂院里住着七户人家.您想,本来不大的院子住着7户人家,那热闹的情景就可想而知了.  相似文献   

8.
在北京国子监街以北,有一条长632米、宽6米的胡同,明朝时称武德卫营胡同,到了大清,由于讹称,这条胡同便开始叫作五道营胡同.甭管叫武德卫营胡同,还是叫五道营胡同,一个"营"字,却足以判断这条胡同,是旧时军队驻扎的地方.从其西接安定门的地理位置看,也证明五道营胡同,是镇守护卫京城的一处兵营要地.  相似文献   

9.
大公  子言 《社区》2005,(3):44-45
与北京的其他老胡同一样,总布胡同也有一段漫长的发展历史。它早在元代便已形成,明代时属明时坊,由于设有总捕衙署,所以得名“总捕胡同”。百姓以音相传,又称“总铺胡同”。到了清代,此处属镶白旗,至乾隆年间开始称“总布胡同”。清代末年,以南小街为界将这条胡同一分为二,定名为东、西总布胡同。20世纪40年代,位于东总布胡同东段那条南北走向的城隍庙街被改名为“北总布胡同”。因此,如今所说的“总布胡同”实际上是东、西、北三条总布胡同的总称。总布胡同颇有些不同凡响。仅在上个世纪的百年间,这里就发生过许许多多故事。比如,1900年德…  相似文献   

10.
《华人时刊》2008,(5):43-43
1998年4月,病中无聊的响马写了一个程序,随便取个名字叫“西祠胡同”。当时有朋友觉得“西祠”两字不吉利,嫌“胡同”是北方的说法,和南京好像没有关系。后来上街,居然钻进了一条“西祠堂巷”,于是大笑,这名也就这么叫下来了。  相似文献   

11.
若说北京的胡同,哪条流淌的洋腔洋调最多,我的答案是位于北京古城中轴线上的钟鼓湾胡同。不是忽悠,我敢说在这里游历的人,二三十人中,准保有一个外国人,尤其是白皮肤、蓝眼珠的外国人。我问在钟鼓湾胡同已经生活了半个多世纪的一位老大爷为什么?老大爷没有回答,只是告诉我自改革开放以后,来这里参观游览的外国人一天比一天多。他们一是喜欢钟楼鼓楼这两座古建筑,二是喜欢胡同里的四合院,三便是喜欢胡同里的京味餐饮了。  相似文献   

12.
西廊下2号     
郝一星 《社区》2005,(3):56-57
在北京住了快50年了,几乎一半的岁月是在西廊下2号度过的。西廊下的岁月已随风飘逝,我却始终难以忘怀那些早已消失得无影无踪的日子。那是我青少年时代的一张光盘。少年时的许多记忆都浓缩在了那里。西廊下位于四九城内,在阜成门和西直门之间。从阜成门进来往东大约走几百米,快到白塔寺路北有条胡同,叫宫门口,顺宫门口往北不远,抵住东西一条窄路,这条路叫葡萄园,路北有几条南北向的胡同,当间的一条就是西廊下。这条胡同笔直,中间有条向东折去的胡同叫中廊下,通过去就是东廊下胡同。顺西廊下走到最北头,胡同呈U字型西折,和福绥境胡同相连,西…  相似文献   

13.
张田 《北京纪事》2014,(8):98-99
砖塔胡同,是一条东西走向的胡同,它东起西四南大街,西至太平桥大街,全长800余米,宽4米,因胡同东口南侧的万松老人塔而得名。它名气之大,并不是因为万松老人塔,而是因为它的“唯一”。胡同,源于蒙古语“gudum”,而胡同之称,始于元大都(北京)。据元人熊梦祥的《析津志》载,大都北京的城池街制:“大街二十四步阔,小街十二步阔。三百八十四火巷,二十九衖通”。通,通胡同,这也就是说当时的北京城内只有二十九条胡同,而在这二十九条胡同之中,只有一条胡同有文字记载,即砖塔胡同。罗哲文先生也曾说:“胡同一词,虽产生于大都,但其时只有二十九条胡同,而保存延续至今者仅砖塔胡同一条。可以说它是北京胡同之根。”在元人李好古的杂剧《沙门岛张生煮海》中,张生的书童问龙女的丫鬟梅香住址时,梅香说:“你去那羊市角头砖塔儿胡同总铺门前来寻我。”剧中的“羊市角头”,即羊角市,今天的西四;“砖塔儿胡同”即今天砖塔北侧的胡同。从元朝到今天,700多年的时间里,砖塔胡同不但没有因为时代的更迭而消逝,反而连名称都保存完好,这不得不说是北京胡同史上的一个奇迹。在不少留存下来的元杂剧中也常能看到“胡同”一词,如元朝的大戏曲家关汉卿的《单刀会》中“杀出一条血胡同来”,这里便用“血胡同”来形容战争的惨烈。同时期的戏曲家王实甫也在《歌舞丽春堂》中写道“更打着军兵簇拥,可兀的似锦胡同”,虽然在这些戏剧中也都出现了“胡同”一词,但它们更多作为一种修辞手法来使用,并没给后人留下什么有用的线索。不过从另一方面却证明了“胡同”这种称呼,已经成了当时大都人的一种熟悉叫法。  相似文献   

14.
肖复兴 《社区》2013,(32):61-62
我最感兴趣的,还是很多街巷的更名,因为这和北京更为相像,所改之名,都是因为原来的名字太土,不雅。比如北京把“打劫巷”改为“大吉巷”,把“狗尾巴胡同”改为“高义博胡同”,把“墙缝胡同”改为“翔凤胡同”,“烂面胡同”改为“烂漫胡同”,等等,不一而足,多是取谐音而改之,体现了汉字的丰富性。  相似文献   

15.
炬局胡同悄然隐藏在雍和富身后,距其不过数步之遥。胡同口和所有北京的胡同一样,绿树成荫,电线横飞。然而北京胡同的厉害之处,就是于症实处蕴风雷——这里曾是乾隆爷制造大炮的“炮局”,胡同因此而得名;  相似文献   

16.
陈春喜 《北京纪事》2015,(5):108-111
我是祖国的同龄人,生长在北京宣武区牛街地区一条普通小胡同的大杂院里. 说起菜市口,可以说是大大的有名,老一辈的人都知道,那儿在封建社会是处决犯人的场所,有些历史上有名的人就在那里被砍了头. 我印象中的菜市口,可以说真是一个好去处,又热闹又繁华,也给我的童年时期和青年时期留下了难忘的回忆.  相似文献   

17.
砖塔胡同是北京胡同历史记载中唯一的孤例胡同是北京的特色,也是北京文化的重要载体。在北京,胡同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元代,已经有700多年的历史。每每提起“胡同”一词的起源,必引元人李好古的《张生煮海》杂剧第一折。剧中侍女云“:你去那羊市角头砖塔胡同总铺门前来寻我。”这短短的戏文,足以证明在当年的元大都城里,就已有了砖塔胡同。根据历史文献记载,在元大都,有五十个坊,所谓“大衍之数”,而且每个坊都有名称。此外,还有“三百八十四火巷,二十九胡同”。在文献的记载中,只出现29条胡同,而且只有一条胡同有文字记载,其余的胡同则难以确…  相似文献   

18.
冯岚 《北京纪事》2011,(6):39-43
早年北京崇文门的地界,宽宽窄窄的胡同纵横交错。英子胡同是手帕胡同的一条分岔路,在这里有一家茶楼。每日下午两点开锣,一直唱到日落时分。茶楼门前的海报用正楷写着“特清五城弟子随意消遣”。  相似文献   

19.
浏阳会馆     
肖复兴 《社区》2013,(26):33-33
去那天,心里犯嘀咕,好多年没到菜市口,那里的丁字路口早拆成了大马路,它还在那里吗?谁知道,车子刚在菜市口往南一拐没多远,我一眼就看见了路西高坡一座小院靠北边的墙上有一块牌子,上面写着“浏阳会馆”几个小字,心里一阵惊喜。  相似文献   

20.
阵雨 《北京纪事》2018,(2):63-66
那天,我只身来到魏染胡同.来此的目的,并不是非要搞清胡同名字的来龙去脉,也并不是非要探究胡同的历史沿革和潜藏了多少值得回忆的故事.我是冲着一位报界先贤而来,他的名字叫邵飘萍. 邵飘萍,生于1886年10月11日,卒于1926年4月26日.原名新成,又名镜清,后改振青,浙江东阳人氏.邵飘萍天生聪慧, 14岁考中秀才,16岁入浙江高等学堂(浙江大学前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