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隐喻是人类借助具体概念理解抽象概念的一种手段和思维方式。在不少语言中,人们经常以空间概念隐喻手段阐释和表征时间概念。研究表明,莱柯夫提出的“时间的经过是运动”隐喻中,水平层面的“时间在运动”和“自我在运动”两个系统不仅存在于英语,同样也存在于汉语。在垂直层面上,汉语使用“上—下”空间隐喻模式表征时间概念的频率远高于英语。尽管如此,汉英在使用空间概念理解和阐释时间方面共性远大于差异,说明时间的空间隐喻性思维在二者中具有普遍性及跨文化相似性。它在一定程度上为萨皮尔-沃尔夫假说的强势观点,即语言决定思维提供了反面的例证。  相似文献   

2.
何亮 《北方论丛》2015,(2):63-68
空间域的三个子系统映射到时间域,汉语时空隐喻系统存在“时间是空间存在”“时间是空间移动”“时间是位移事件”等三个概念隐喻。这三个概念隐喻都蕴含于“时间是空间”这一最上层的隐喻之中。汉语时空隐喻系统由十一种意象图式表征,其中,“路径图式”包含四种变体。汉语时空隐喻的意象图式表征系统构成相对稳定的语义框架,从而形成一个稳定但不断发展演化的表达体系。  相似文献   

3.
“上/下”与“UP/DOWN”的地位隐喻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以汉语垂直性方位词“上/下”和英语垂直性方位词“UP/DOWN”作地位隐喻对比研究,解读汉英在社会等级这个概念域内,从空间关系的选择和表达形式到反映的认知模式上的相似性。  相似文献   

4.
垂直方位词"上/下""UP/DOWN"隐喻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文章以汉语垂直性方位词"上/下"和英语垂直性方位词"UP/DOWN"作隐喻对比研究,解读汉、英在时间、状态、数量和地位这四个概念域内,从空间关系的选择和表达形式到反映的认知模式上的相似性.  相似文献   

5.
从认知体验论角度,对比分析了动作"吞"在英汉两种语言中的隐喻投射。结果发现:英汉两种语言中均存在"吞"的隐喻投射,英语"吞"的投射范围大于汉语,但在日常使用中汉民族使用"吞"的隐喻义的频率更高,且"吞"在两种语言中多具有消极的语义特征。  相似文献   

6.
本文尝试从定语位置对空间维度词“大”进行语义分类,运用认知语言学隐喻理论分析“大”由空间始原域向数量规模、力量程度、年龄、时间和社会地位目的域的隐喻映射路径,探讨通过“量”的相似性原则“大”借用空间概念来构造其他非空间概念,揭示隐喻作为认知工具在语言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论现代领导者的能力结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试从四个层次上进行探讨,较佳的知识结构即具有时间的“T”型结构,智力和非智力结构,领导者综合能力结构和领导者的创新能力结构。四个层次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各个层次各有其地位和作用。重点论述领导者的创新能力结构  相似文献   

8.
黄华新  刘星 《浙江社会科学》2015,(4):110-114,159
混杂隐喻是备受争议的语言现象。本文基于现代汉语包含"人生"隐喻的语料,考察了混杂隐喻在现代汉语隐喻语言中存在的普遍性,并在接入语义学理论框架下,探讨喻体词汇概念所接入的认知模式在始源域层面和目标域层面的语义冲突和统一,阐释了混杂隐喻"混而不杂"的语义连贯机制,指出混杂隐喻的语义"混杂"仅表现在基本认知模式层面,次级认知模式间的统一是混杂隐喻获得语义连贯的核心机制。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隐喻认知理论为基础,以英汉语言中基本颜色词“黑”、“白”、“红”为例,比较分析了在隐喻认知视角下这些颜色词的语义异同。  相似文献   

10.
通过自然谈话分析,弄清在表达“不同意”意见时,中国人和日本人在谈话策略和谈话展开中的异同点.在分析时,采用表示语义的最小单位,即语义公式.对语义公式出现的频率进行对比,其结果是日本人倾向于使用辅助部,来缓和不同意意见的效力,谈话展开时,中国人倾向于使用“反对”先行型,日本人倾向于使用“同意”先行型.  相似文献   

11.
新词语是人们对新事物、新思想、新认知的反映.隐喻是生成新词语的最重要实现机制.“给力”的结构是由“给X”或“V力”结构类推生成,语义衍生是心理空间映射的结果,更多地反映在“力”的量化、影响、满足用法上;“给力”虽然词义不固定,但其背后的隐喻特点却是固定的:反映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摆脱传统束缚、追求个性解放、对自我权利的渴求,以及对自我愿望的满足和对他人实施影响的欲望不断提升的需求.  相似文献   

12.
在人体的各个部位中,“头”的地位是举足轻重的,英汉语言中有关“头”的隐喻表达式比比皆是,但主要有容器隐喻、空间隐喻和转喻三种。  相似文献   

13.
章婷 《齐鲁学刊》2007,(1):88-91
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一种思维现象。人类通过其他具体概念来认知时间这一抽象概念。认知过程中,汉民族通过多种意象图式对时间概念进行建构。汉语中的时间概念隐喻分为时间是空间;时间是实体;时间是金钱。形成方位隐喻、实体隐喻、结构隐喻三种隐喻方式。汉语时间概念隐喻在人类语言尤其是在日常语言中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4.
以Lakoff提出的概念隐喻理论,即结构隐喻、方向隐喻和实体隐喻为基础,研究了习语语义的特征以及习语在理解过程中的运行机制。转喻也是重要的认知方式,为习语语义认知提供了途径,转喻与隐喻存在连续体关系并相互作用。习语需要不断地创新运用。  相似文献   

15.
黎金琼 《云梦学刊》2012,33(5):141-144
ON是英语短语动词中使用频率很高的小品词之一。短语动词的语义具有不可分析性,但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分析,ON在短语动词中的基本义可以通过意象图式构建出来,其引申义可以通过隐喻推断出来。运用意象图式理论和隐喻理论是详细解读ON在短语动词中的语义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6.
隐喻作为一种修辞方法广泛应用于汉语和英语中,已与人类的语言文化息息相关,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隐喻能使语言更生动形象,有时还能起到委婉的目的。两种语言在隐喻使用中有相同之处,因此有很多对等的认知,翻译起来比较容易。但不同民族、不同语言由于社会习俗、思维模式的截然不同,导致两种语言隐喻使用中有很多的不同,给翻译带来一定的困惑。关联理论是认知应用学的理论基础,对隐喻翻译起了决定性的指导作用,给隐喻翻译这一特殊的交际活动提供理论性的方法和启示,鞭策翻译工作者用恰当的方法和策略进行翻译,以求全面、准确再现原语语义,从而促进两种语言文化的交流和传播。  相似文献   

17.
在符码性质与符码组合层面讨论柳宗元愁苦愤懑情感的意象化,解析其流寓诗文创作的隐喻思维,具有重要意义。承载柳宗元隐喻思维的意象图式可大致分为两个大类。第一类是源域与目标域只存在一组对应关系的单质意象图式,这个类别包含三种隐喻建构方式:一是基于自己的审美情趣与流寓心理,选择带有民族印记、积淀着历史文化的“表象”以构建意象图式;二是在传统隐喻结构上添加语码,赋予已有意象图式新的隐喻功能;三是进行个人化的“表象赋值”,在特定语境中自然生成单质意象图式。单质意象图式在柳宗元的流寓文学创作中使用频率较高。第二类是源域与目标域之间至少存在两组对应关系的化合意象图式,这个类别包含两种隐喻建构方式。第一种方式是采用古代典籍中的人和事作为“表象”,通过化用、截取、转喻、串连、融汇等方式,建构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子域(子集)的隐喻结构。第二种方式是利用“表象”的复杂属性作为映射源,构建源域与目标域存在多组对应关系的隐喻结构。化合意象图式能够高效阐释柳宗元特殊而复杂的流寓心理。  相似文献   

18.
汉语——英语“食物”隐喻的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隐喻是语言构成的基本形式,研究隐喻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人的认知结构,以及人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对语言的认识、构建和使用。以莱考夫等人的当代隐喻理论为基础,从认知角度对汉语和英语中与“食物”相关的隐喻进行比较,并提炼出这方面的概念隐喻。探讨汉语-英语“食物”隐喻的共性和个性,寻求其普遍性和差异性存在的原因,很有意义。  相似文献   

19.
使用归纳法、演绎法、对比分析法、图像法等对趋向动词“过来”、“过去”单独做谓语的情况展开认知分析。通过对“过来”、“过去”的语义分析与意象图式建构最终得出以下结论:“过来”、“过去”的语义并非完全对称,“过来”包括空间位移语义、时间位移语义和状态位移语义,而“过去”包括空间位移语义一、空间位移语义二、时间位移语义、状态位移语义和事件位移语义。  相似文献   

20.
广州话动词“有”及其否定形式“”[mou13]与VP之间可嵌进“得”,形成“有得(得)+VP”这种句式。本文对该句式进行了讨论,全文分两大部分:一、具体分析该句式所含有的6种语义,阐述各类的语义结构特点以及语义结构或语用习惯对动词的选择、限制。二、分析该句式的句法结构,对“有得(得)”的词性及句法功能作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