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晚清同治元年,陕西关中发生了汉回冲突,史学界称之为陕西回民起义。回民军在陕西遭到清政府优势兵力的进攻后撤离陕西,直至最终向清政府投诚。因复杂的社会原因,陕西回民没有能返回原籍,被清政府就地安插在甘肃平凉、会宁、清水等地,此即是陕西回民的移民活动。笔者以为此次陕西回民移民的原因有三:第一,清代同治年间年间陕西汉回冲突严重,民族问题复杂和某些汉族士绅的反对是回民不能返回陕西的一个因素;第二,陕西回民军遭到清军的进攻被迫撤离陕西是形成回民移民的原因之一;第三,清政府对陕西回民就地安置的政策最终促成了陕西回民的移民。此外,本文还归纳了陕西回民移民的几个特点。  相似文献   

2.
清朝同治元年(1862年)春,陕西关中回民在太平军和捻军的直接影响下,爆发了声势浩大的反清起义。甘肃(当时宁夏属甘肃省的一个府)回民也纷起响应,短时间形成了四个较大的抗清中心,它们是:宁夏地区、河州地区、西宁地区和肃州地区。其中  相似文献   

3.
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在太平天国革命和云南回民起义的影响下,爆发了西北回民大起义。这次起义首先是由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4月,陕西华州吹竹事件而引起。回民申冤反被“辱之”,官府“凡争讼斗欧,无论曲直,皆抑压回民”。由此造成了回汉积怨、械斗、互相残杀,地主团练更是肆意“妄杀无辜回民,或数十人,或数百人不等,并将庐舍一律焚毁”迫使回民为求生存,拿起武器自卫,与统治阶级进行  相似文献   

4.
大家都知道清朝末同治年间,陕西爆发了大规模的回民起义,结果遭到了清兵的残酷镇压,关中各县的回民大量死亡,剩下的都被西迁甘肃等地,遗留的耕地全部以"逆产"的形式分配给当地的农民及外来的移民。这些事实在马长寿《陕西国民起义历  相似文献   

5.
清朝同治年间(1862—1872),在太平天国农民革命运动的推动下,陕西回民首先拉开了西北回民反清起义的序幕,继而甘肃(包括今宁夏、青海在内)各地纷纷响应。很快就形成了宁灵平固间的马化龙、河狄间的马占鳌、河湟间的马归源兄弟和河西走廊的马文禄四大起义中心。诸路反清大军在全省燃起了燎原战火,他们攻城破堡、杀官劫府,致使“甘境之  相似文献   

6.
清朝同治元年至十二年(1862—1873年)在陕甘发生了一次大规模的回民起义,这是回族人民不堪清的反动统治和民族压迫而进行的一次英勇不屈的斗争。但过去有的论著把这次起义说成是“联合”汉族人民进行的起义。韩敏、邵宏谟二同志在《论清代陕甘回民起义的性质》一文中,也把这次起义说成是“以回族劳动人民为主体并联合一部分汉族人民共同反抗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近代史上,咸丰、同治年间绵延西北各地的回民起义规模很大,影响极为深远,它与太平天国运动、捻军起义等汇合成近代中国各族人民反清运动的第一次高潮,在中国近代史上有重要地位。 然而,西北回民起义自身几乎没有文献传世。研究这次起义,我们能利用的,只有清光绪间官修的《平定陕甘新疆回匪方略》(以下简称《方略》),这是军机处关于咸同西北回民起义专  相似文献   

8.
一八六二年五月(同治元年四月),爆于陕西华县的回民反清斗争,如星星之火,不久即燃遍全省,波及西北大地,成为中国近代史上为期长达十二年之久的“陕甘回民大起义”。陕西凤翔是这次回民起义的重点地区之一。但从新、旧史书上看,关于凤翔回民起义的原因、经过等问题的叙述不甚详细;更有不少诬陷攻击之词充斥于反动史书中,如《清朝全史》第六十六页上载: “先是同治元年七月,凤翔之回民杀汉人,围郡城”; 《续修陕西省通志稿》卷一七三至卷一七八《纪事七》至《纪事十二》的编纂者吴廷锡公然站在反动统治者的立场上,把镇压回民起义的反革命行动标之为:“平定回匪”! 当时的凤翔知府张兆栋在他上报的《禀回民叛乱请发兵剿办由》中更恶毒地辱骂回民  相似文献   

9.
在太平天国革命的影响下,同治元年(1862年),陕西、甘肃两省相继爆发了声势浩大的回族人民反清武装斗争,从而揭开了陕甘回民起义运动的序幕。这次起义运动历时达12年之久,其规模之大,影响之深,在我国少数民族斗争史上实属罕见。它是清朝统治阶级长期进行反动的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所导致的必然结果,是回族人民卫教保种的民族自救运动。  相似文献   

10.
同治年间 ,因回民起义军“不杀在 (天主 )教人” ,引发了陕西汉族百姓纷纷皈依天主教以避战乱 ,天主教在陕西境内迅速扩展。从而揭示出清代末年外来宗教在中国的传播特点  相似文献   

11.
发生于清咸丰、同治年间的云南、西北回民起义是清末各种社会矛盾和族群冲突的重大事件,前后持续20余年,波及西南、西北许多省份,回汉人民为此付出了惨重的代价,给社会带来严重后果。事件引起当时在华西方人的关注,其中一些人在发生地或亲历、目睹了起义过程,或进行了社会调查与访谈。他们留下的记述,成为探究这段历史的重要文献,补充了中文史籍的局限,为考察清末回民起义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相似文献   

12.
董福祥(1839—1908),字星五,清代甘肃固原人,官至甘肃提督。同治元年(1862)以后,倡团练,举义旗,与回民军一道,往来陕甘十余州县,以花马池、靖边为根据地,牵制和抗击清军。1868年,西捻军在东线失利后,清政府腾出手来,调集各路大军集结陕北,对董福祥部进行大规模围剿。1869年2月5日,董福祥投降清军。作为先锋和向导,他随刘松山参予围剿和镇压了金积堡回民起义。接着,清政府又将屠刀指向了河州、西宁、肃州。本文仅就清军围剿河州、西宁、肃州回民起义期间的董福祥略作述评。  相似文献   

13.
由陕西省历史学学会主办的纪念陕西回民起义130周年学术讨论会,1992年9月19日在西北大学举行。陕西省历史学学会会长彭树智教授主持了这次会议。来自省内高等院校、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从事陕西回民起义史研究的回汉专家教授40人,参加了这次学术讨论会。现将会议讨论的主要问题综述如下。在会议开幕式上,彭树智教授首先指出了这次学术讨论会的重要意义,并对陕西省关于回民起义史的  相似文献   

14.
论马化龙的受抚与被害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马化龙为清末同治年间宁夏回民起义的主要领导人 ,曾以金积堡为中心 ,联合陕西、甘肃回民军给清朝以沉重打击。此文根据新发现的资料 ,对学术界传统的马化龙受抚与被害说提出质疑 ,即马化龙并非时叛时降 ,而是同治四年只受抚过一次 ,后因左宗棠残酷屠杀 ,又激起反叛。同时马化龙也并非“凌迟处死” ,而是被左宗棠派人暗杀  相似文献   

15.
地名是一定地域的名称,也是一定人的生存空间的名称。地名在形成过程中,既有自然的因素和社会的因素,又有民族的因素。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域内除具有普遍意义上的地名外,地名中还存在大量的特殊现象,其诸多地名形成与演化的过程与清同治年间陕西回民起义密切相关,考证之可佐证、引申出若干历史史实,可从另一个角度去审视过去陕西和今天张家川两地回族聚居社会的演变历史。  相似文献   

16.
清同治元年(1862),西北爆发了大规模的回民起义。这次起义波及面广,绵延达十余年,才在清统治者的残酷镇压下失败。其时发生过一个历史事件:1877—1878年,起义领袖白彦虎在左宗棠追击下率部入俄。对此事件的性质问题,历史学界尚无定论。然而,这种特定的历史条件所造成的特殊的移民事件,并由此而产生的一系列学术问题,都是我们不能忽视的。陕甘回民的入俄,由此形成了苏联一个新的民族。正如上言,这一新的民族,却又本是中国西北的回民。这对于文化学、民俗学、教育学等一系列问题的研究,都增添了新的内容。至于东干语对汉语言学、普通语言学所提供的新的材料价值,则更是难以估量。  相似文献   

17.
宗教和农民起义有密切关系。伊斯兰教和回民起义有密切关系。本文试就伊斯兰教和回民起义的关系、对回民起义的影响,作初步论述,希望得到读者的指正。一伟大导师恩格斯指出:“对于完全受宗教影响的群众的感情说来,要掀起巨大的风暴,就必须让群众的切身利益披上宗教的外衣出现。”①回族是和伊斯兰教有密切关系的民族。回族多数群众的感情不同程度地受有伊斯兰教的影响。历史上的回民起义,回民掀起的巨大风暴,或浓或淡地带有伊斯兰教色彩,在中国共产党诞生以前或没有得到党领导的回民起义,一般都是如此。  相似文献   

18.
清朝同治元年(1862年)在陕甘爆发的回民起义,是当时以太平天国为主的全国各族人民反抗清朝反动统治的重要方面军。对其历史作用,史学界给予了应有的肯定。但是,对这次起义性质的看法,却有着较大的分歧。1963年,我曾著文认为,这是一次“反抗清的反动统治”的斗争,同时指出:“这次起义具有突出的反抗民族歧视和压迫的特点”。有的同志对此提出了异议,认为这是一次“反封建的农民革命”。另外,也有的同志认为这是一  相似文献   

19.
清代同治年间陕甘回民大起义对甘肃地区经济状况产生重大影响,直接关系到清廷在西北的政权统治及甘肃民众的生活质量,甚至对清末乃至民国初期甘肃社会的发展亦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以陕甘新驿道沿途为中心,对同治回民大起义后甘肃地区的堡寨兴废、民众生活、军队建设等方面状况进行分析。分析认为,此次大起义破坏了甘肃地区的经济,减少了人口,但同时也给陕甘新驿道沿途部分地区的经济和社会风气带来了新发展。  相似文献   

20.
在研究太平天国后期和捻军历史的时候,有一支队伍曾经引起过研究者的注意,那便是坚持在陕西的最后一支捻军——袁大魁部。这支部队是怎样留下的? 这支部队是西捻军为援救处于危急关头的东捻军,于1867年12月(同治六年十一月)由陕西宜川龙王延渡黄河冰桥入山西的时候留在陕北的。究竟是怎样留下来的?当时有不同的记载,今人的看法和说法也不一。《平定关陇纪略》卷四(见《回民起义》第3册,第407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