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认为,从两汉到六朝,存在着一条跟“经学到玄学、神学再到人学”的思想史相伴随的美学史发展线索,具体表现在汉代云气画到六朝墓壁装饰画,从汉代辞赋到六朝小赋,从《淮南子》到顾恺之的“以形传神”论,从王充、《淮南子》到刘勰《文心雕龙》等领域。两汉繁富,六朝精约;两汉雄放,六朝精致。它似乎突然冷却了两汉,敛缩起来,两汉的“关中大汉”骤变为六朝的“秀骨清像”,这是在整个时代精约型文化一审美观念基础上形成起来的,与整个社会风气的走向相关。作者指出,在这一美学史演变历程中,西晋居于中介地位上,存在于园林赏会,文学的审美样式、审美格调,美学理论等许多方面。这一切终于在东晋形成沉淀,进而伸向南朝,这个过程比起前代美学史来更为复杂,也更具美学本体意义。  相似文献   

2.
研究《淮南子》的力作刘金海《主术——中国古代政治艺术之研究》,是一部研究我国汉代典籍《淮南子》的学术专著。作者安乐哲(RogerT.Ames)是美国汉学家,夏威夷大学哲学系教授,专攻中国古代哲学。安氏汉学基础深厚,著述颇丰,在东西方文化比较和交流领域...  相似文献   

3.
本文认为原型是一部凝缩和积淀了的人类历史和文化历史,原型批评是一种“精神考古”。历史虽然消逝得无影无踪,但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感觉世界的特殊符号——象征,却用最简洁的形式贮存着人类那部惊心动魄的历史。从原型批评出发,本文分析了中国古老的象征系统——兴与象。作者认为《诗》之“兴”与《易》之“象”是中国艺术和中国哲学最早对原型的理论表述,而兴象系统中那些富于联系和富于传统的象征物,正是中国最早的文化原型模式。从这一理论出发可以看出,兴象根源于远古文化传统;兴象是一种深刻的象征;兴象也是一种集体无意识。依据兴象与原型的联系,文章找到了《易》与《诗》作为表现方法的共同文化基础,阐述了《易》之阴阳与《诗》之男女的逻辑联系,破译了《易》与《诗》作为兴象之物的密码系统。  相似文献   

4.
“一阴一阳之谓道”新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阴一阳之谓道”是,《易传》作者在对天道、地道和人道进行了多方面探讨的基础上作出的一个光辉论断。对于这一论断,许多中国哲学史著作都曾给予很高的评价,认为它在中国哲学史上最早接触到对立统一法则,认为它把中国古代哲学中的矛盾统一思想推进到一个新阶段,等等。但是,它的具体含义及其理论根据是什么呢?它的理论价值究竟如何呢?以往较少论及。本文拟对这些问题谈些粗浅的看法,以就教于读者。“一阴一阳之谓道”,很显然,道的内容是“一阴一阳”。“一阴一阳”’,言简意赅,它实际上是对《易传》中关于阴阳及其相互关系论述的理论概括…  相似文献   

5.
《孔学堂》2015,(4)
本文致力于重新探索宇宙论的发生、发展及其评价,特别关注宇宙论作为追踪大自然的变迁节律的一套学问,它所体现的"类归性"的认知方式,所开启的具有"生态文明"意义的政治哲学,及从"赞天地之化育"的大气象中得以证成的价值体系,其含蕴、其呈显的,至今仍然有极其值得品味、值得借鉴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鬼谷哲学原理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鬼谷子》系战国纵横家理论之集大成者,其以深邃的哲学思想被世人所推崇。《鬼谷子》根据古老的阴阳概念,融《道德经》与《周易》两经之精髓,提出了捭阖概念,并由天地阴阳之道推演出了捭阖之道。鬼谷哲学之原理比西方大约同时的哲学家赫拉克利特之辩证法更为深刻、丰富与广博。《鬼谷子》是中国认识论史上的丰碑,亦是世界文明史上的瑰宝  相似文献   

7.
丁四新  Zhu Yuan 《孔学堂》2023,(2):35-44+137-146
子思子哲学是先秦儒家哲学的重要阶段。竹书《五行》以成德为主题,并在德之行的基础上子思子区分了“五行和”与“四行和”的两种道德境界,指明“为一”“慎独”是君子“为德”“为善”的工夫。孟子反省、深化和发展了《五行》思想,他所提出的人性善观念为四行成德提供了内在之“善”的本源。孟子又区分了君子和圣人的两种人格,并强调了四行为善说的重要性。在性善说和新四行说的基础上,孟子将子思子的忧思之心转变为四端之心,并以“尽心”为根本工夫。孟子对于《中庸》思想有所取舍,他放弃了慎独说和中和说,而选取了中庸说和诚身说。从宋明儒学来看,《中庸》的思想价值集中在中和说和诚身说上。从《缁衣》等篇的书写体例来看,子思子构造了一个二帝三王相承继及孔子传之的新王道说。孟子的王道论是先秦儒家王道论的高峰。此外,根据安大简《仲尼曰》,“慎独”本是孔子之学,其本义很可能同于《五行》的“慎独”观念;曾子和子思子不过传述和推阐了孔子的“慎独”说。  相似文献   

8.
1 一般认为,神话作为一种文化形态,是人类童年时期思维和智慧的结晶.在中国古代,最初见诸书面记载的,是先秦两汉时期的诸多典籍.《易经》、《尚书》曾提到过一些神话片断。《诗经》中的《玄鸟》涉及到简狄吞燕卵而生契,而《生民》最早且完整地叙述了周民族始祖神后稷的涎生及其开创农耕的业绩。保存神话资料最丰富的是《山海经》、《淮南子》、《列子》等书。这些典籍距离上古神话的产生已相当遥远,但从其简短而质朴的记述中,我们仍能窥见到上古神话的最初形貌。志怪小说大量产生于魏晋六朝时期。鲁迅说:“自晋迄隋,特多鬼神志怪之书.”曹丕的  相似文献   

9.
阴阳二元是中国哲学的构成基因,只是符号,并不代表某种实体,仅仅表示着某种功能,其功能意义超过了实体价值。《内经·灵枢·阴阳系日月》:“且夫阴阳者,有名而无形。”然而,中国哲学、美学的范畴却是由它所构成。它包举宇内、囊括一切。中国美学最基本的阴柔阳刚美就是以它为哲学内核的。对于阴柔阳刚美,人们的现象描述甚多,却较少或没有作哲学上的探源。中国美学如果脱离了对中国哲学的研究,将是浮泛的、浅陋的。倘若把中国美学视为一个自洽系统,它绝非是封闭的、绝缘的,外系统的哲学既是其理论构成的内核,又是环抱它的系统圈,哲学因素给其以深刻作用和影响。  相似文献   

10.
王效峰 《唐都学刊》2014,(6):108-113
在社会秩序建设方面,《淮南子》高度重视教化美俗的作用。但特别的是,《淮南子》既持有道家式的"齐同"而视的"化俗"基本立场;又游走在儒道之间,持有"行齐于俗,化成天下"的"化俗"施行思路。这使得《淮南子》的"化俗"设想在外在形式和内在本质两个层面上分别落实,试图以道家"齐同"的理论姿态实现儒家"美俗"的社会理想。  相似文献   

11.
《论语》中"道"的语义内涵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是中国古代哲学的核心范畴之一,它在孔子思想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对儒家著作中"道"的阐释,对于深化孔子思想的研究以及诠释中国古代哲学中儒、道学说极具重要价值.儒家经典文献<论语>是集中孔子思想主张的重要典籍,其中,孔子论及"道"的地方多达90次,且与"君子"、"天下邦国"、"德与仁"、"义"、"礼"等诸多概念相联系,也是指导和衡量这诸多后者的准则.结合<史记·孔子世家>、<礼记>、<淮南子>等史料中有关孔子"行道"的记载可见,前人"忠恕观"、"仁、义观"、"自然规律观"、"统治工具观"等对孔子"道"的解释偏于狭隘,不利于对孔子"道"之丰富内涵的体认和诠释.  相似文献   

12.
彭传华  Zhu Yuan 《孔学堂》2022,(4):86-96+190-201
严复是中国近代语言哲学史上一位重要的思想家,其《英文汉诂》是一部可与《马氏文通》相媲美的语言哲学名著,二著并驾齐驱,同被梁启超誉为“文典学”之椎轮。此外,其语言哲学思想在诸如《穆勒名学》《名学浅说》《政治讲义》等著作中都得到很好的呈现。要言之,严复在中国语言哲学史中的贡献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其一,强调了语言作为人的本质规定性方面的意义(“人所以能为人者,在能言语”),其关于语言本质的观点几与西方语言学家赫德、洪堡特等人接近;其二,分析了中西语言的异同,并提出了“即异观其同”的语言学习方法;其三,阐述了其地理语言学视域下的文谱观,凸显了语言受具体的地理背景、社会条件和文化语境影响的观点,其文谱观是他对人类语言形式与人类思维形式、逻辑形式思考的集中反映;其四,关注到了语言与民族精神之间的内在联系,他虽然承认中华语言形式影响了中国人对“自然之道”的追求,但秉承“国语者,精神之所寄”的观点,强调中国语言与中华民族精神的关系是末与本、器与道的关系,因而否定尊国语与爱国之间存在必然的联系;最后,论证了界说之于中国语言哲学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体现了同一律和矛盾律的内容和要求,为中西思想文化交流、中国近...  相似文献   

13.
高旭 《唐都学刊》2015,(2):101-105
《淮南子》将"齐桓公"视为春秋时期的贤明之君,推崇其一匡天下、九合诸侯的历史功业。《淮南子》认为齐桓公知人善任、重民树德,这是其取得政治成功,促齐兴盛的根本原因。但是,对齐桓公晚年纵欲信佞的政治错行及消极后果,《淮南子》着眼于"治身"与"治国",给予深刻批评,并试图以之为鉴,警醒西汉统治者。《淮南子》论"齐桓公",具有思想内涵的多元性,既体现黄老本位立场,也反映儒家、法家的思想因素,这在西汉前期的思想家中具有代表性。  相似文献   

14.
“恕”,是中国传统道德的一个重要规范。古人历来将恕视为美德。如汉代的董仲舒曾说:“圣人之德,莫美于恕。”《春秋繁露·俞序》先哲们认为恕是孔子仁学一以贯之的思想。在(论语》中有这样的记载: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回:“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7’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怒而已矣。”《论语·里仁》恕德的主要内容有两方面,一是“己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另一是“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员公》。恕,作为为人之则,是处理个人与他人道德关系的基本态度和要求,也是现代人际交往…  相似文献   

15.
中国哲学真理观的集成之作———《中国哲学史上的真理观》简评付严二十年前的“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掀开了思想解放、改革开放的序幕,同时也掀开了哲学理论界深化真理观研究的序幕,并形成了诸多理论成果。值得二十周年之际,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又以《真理观研究》丛...  相似文献   

16.
本文所说的“古代”,仅指先秦两汉时期;所谓“归纳逻辑思想”,主要指对归纳过程和方法所提出的各种理论原则。一 中国古代逻辑家创造了光辉的中国古代逻辑──名辩学,这一点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承认。现在要问,中国古代逻辑中有没有归纳逻辑思想呢?目前逻辑史界还有不同的看法。我的回答是肯定的。 (一)从“止”说起 《墨经》上讲了一种反驳的方法,叫“止”。 止,因以别道(《经上》)。彼举然者,以为此其然也,则举不然者问之,若圣 人有非而不非(《经说上》)。 止,类以行之,说在同(《经下》)。彼以此其然也,说是其然也。我以此其不 然也,疑是其…  相似文献   

17.
张唯  高秉江 《求是学刊》2006,33(5):5-14
在《存在与时间》中,海德格尔把语言比喻成“存在之家”,在《关于语言的对话》中,这一语言比喻变成了“道说”,在《语言的本质》中,他又把语言称为“口舌之花”。海德格尔对语言的这些不同比喻既显示了其语言观从本体论向宇宙论的转向,也与跨文化交流的可能性问题相关。  相似文献   

18.
<正> 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不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淮南子·天文训》如果说荒诞就是所谓“不合情理”、“不合逻辑”,那么与其说荒诞是一种客观现象,毋宁说它是一种主体感觉,因为客观现象本身是无所谓“情理”、“逻辑”、“荒诞”的,所有这些都只能发生在特定的  相似文献   

19.
刘宁 《唐都学刊》2007,23(4):10-11
汉代文学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承前启后的重要发展阶段,其中蕴涵了中国多种文学体式的萌芽,所谓“文章各体,至东汉而大备。”(刘师培《中国中古文学史》),宏丽的两汉辞赋、朴实的汉代诗歌及史传文学的空前发展,奠定了中国古典文学的根柢。汉代文学的繁荣由文体形式到文学作品的内  相似文献   

20.
郭海鹏 《唐都学刊》2013,29(5):48-53
过程哲学与中国哲学特别是《易经》有许多相似相通已经在众多学者中取得共识。深入对比分析《易经》和《过程哲学》中的“范畴图式”可以看出,“过程哲学先天太极八卦”,把“终极范畴”和“存在范畴”各基本概念综合表达于一个简洁的模型中,为诠释“范畴图式”提供了一个别样的视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