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西方悲剧精神的历史反思性发生在古希腊时期。《神谱》、《荷马史诗》显示了人类历史进步必然冲决血缘亲属纽带,造成历史与人伦、理性与感性二律背反的困窘。二律背反困窘后来更以冥冥中支配社会人生的命运形式,在戏剧类型的悲剧中得到了酣畅淋漓的表现。基督教《圣经》为西方悲剧精神的历史反思性提供了更丰厚的文化资源。黑格尔凭借巨大的历史感在理论上说明了西方悲剧精神历史反思性所蕴藏的辩证逻辑。  相似文献   

2.
在明代剧坛上,《红梨记》传奇是一部有影响的优秀爱情剧。它通过对元人《红梨花》杂剧的改编,表现出崭新的思想观念和深厚的社会内蕴。作者在政治风云背景之下,以三次错认为中心,通过各式点染,将爱情故事组织到一个完整的情节结构中。由于作者运用清丽隽雅与当行本色相结合的艺术语言,将喜剧因素和悲剧因素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作品独有的风格。这样,《红梨记》本于元人杂剧,却比元剧有更深的思想内涵和更高的艺术成就  相似文献   

3.
元人对屈原基本上都是持一种嘲讽的态度。这种价值评判的形成 ,与元人的生存环境有着非常直接的关系。价值向度的变形来自于生存环境的险恶。同时 ,与历史上对屈原的消极评价也不无关联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恩格斯的悲剧观是其文艺思想重要的组成部分,其成熟和发展主要体现在致拉萨尔的回信中。马恩将悲剧置于历史的时空维度之中,其悲剧观带有极大的现实指导意义。用马恩的悲剧观解读中国古典悲剧,展现了唯物主义美学思想的多角度折射与多层次理解。马恩的悲剧观某种程度上揭示了在历史发展进程中人类社会的一种前景性理念。  相似文献   

5.
东坡杂剧在元代历史文人剧中占有突出地位,本文通过现存3部东坡剧的解读,清理了元代东坡剧所构成的颇为复杂立体的苏轼形象,揭示了其在文人话语、国家话语、民间话语三种话语结构中隐含的不同指向,以更广泛的视域审视苏轼被贬黄州这一历史事件的文化意义,揭示了元人观照历史的多元属性.  相似文献   

6.
无论是修辞方面的对偶,或者是诗律词律方面的对仗,研讨的人都多。然而对于元曲的对仗,几百年来,古人谈论很少,今人谈论也不多。至于元曲中元人小令的对仗,就更难得到人们青睐了。 对仗,在唐宋诗词中,就已达到相当高度;到了元人小令中,又被元人推到一个更新的高度,其特性也因此或隐或显地表现出来。  相似文献   

7.
关注自身:从人学热谈起孔德元人的研究热,是我国近些年来出现的、弥漫于各个领域的一种学术和社会现象。不同学科的人们从不同的角度出发,不约而同地把注意的目光投向了作为社会历史主体的人。一门新的专门学科──人学呼之欲出。有人甚至预言,从整体上把握人的存在及...  相似文献   

8.
我国文艺理论界从一九七八年开展对马恩悲剧理论的广大规模的研讨以来,由于一直对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文艺学是历史的、美学的有机统一这一根本性质缺乏深刻的认识,更没能把握住马恩悲剧美学是建立在“历史的”这一最高级位的系统方法即唯物辩证法基础上的整体性原则,从而不能从历史的总联系中把握马恩悲剧美学“三型四性”的整体构架,以致不能把握其悲剧理论的必然性实质。由于必然性不明,而出现理论的各种偏颇与失误,离开两位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历史上,元代是一个承上启下的朝代。中国传统文化中凝结于礼乐制度的整体性和集体性在多民族文化共生的社会环境中开始发生裂变,新的文化价值观念日益萌生,元人的艺术观念因此具有其独特的历史内蕴。元代艺术家在继承了儒家传统“抒情言志”艺术观念的同时,更赋予“情”在艺术活动中更加广泛的内蕴,表现出对于情感的本体确认、对于个性情感的张扬和对于世俗情感的肯定等鲜明的时代特征,推动了中国艺术和艺术观念向近代的演进。  相似文献   

10.
福克纳小说创作中对神话、典故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福克纳在他的小说作品中大量运用在人类历史上影响深远的神话原型和宗教典故,将所描述的美国南方的悲剧故事上升到神话的高度,既丰富了作品的文化内涵,又具有强烈的反讽效果,不仅展现了南方由胜而衰的历史,更使其成为整个人类命运和经历的一个缩影  相似文献   

11.
人往往受命运的摆布。而命运则受着特定历史发展环境的多种因素的制约。在某种意义上来说,人的命运悲剧往往是历史悲剧的必然表现形式,反之,历史的悲剧及其结果亦总是以一定形式体现在人物的命运上,而信仰宗教的人,又总是把命运与宗教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相似文献   

12.
张弦的小说,开拓了新时期“爱情小说”的新领域,已经为评论界所公认。而小说中出现的一组悲剧女性的群体形象,则更使张弦的小说在新的历史时期内闪烁着独特的思想异彩。他常常用理性之笔,透过这类悲剧女性对中国几千年来根深蒂固的封建传统意识进行反思,同时又对悲剧女性自身的弱质进行公允的揭示,张弦在走过一段漫长的曲折生活历程和思索过程之后,终于以他的小说,小说中所出现的悲剧女性群体形象,在新时期小说坛上占有独特的一席地位。  相似文献   

13.
悲剧在文学创作中一直占有重要地位。亚里斯多德认为:“悲剧能产生比史诗更强烈的效果。”在西方美学史上,悲剧一向被称为崇高的诗。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几位艺术巨匠如鲁迅、郭沫若、茅盾等在悲剧艺术创作上都有着独特建树,构成了中国悲剧艺术的现代性特征。中国传统艺术虽也写人物的悲苦厄运,但往往是“始于悲者终于欢,  相似文献   

14.
按照理性主义的观点,由于正义愿望与历史阻力之间的永恒冲突,正义蕴含着悲剧精神。首先,在发生论上,悲剧滥觞于古希腊,而古希腊悲剧常产生在人的命运与正义的关系问题上,具体表现常演化为哲学家对正义问题的思辨及论争,文学家以悲剧形式对正义价值进行追问,两者殊途同归;其次,在形式论上,人类对正义的追求具有非理性的特征,并在这种非理性的超越中实现人的卓越性,这种非理性的特性在形式上表现为悲剧式的酒神精神的狂热和迷醉;最后,在效果论上,悲剧是对正义的理性反思,它旨在培养人的正义理念,构建正义与悲剧同构同属的理性基础。在人类本体论的视域中探究悲剧精神的正义论,能给予我们生存论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5.
中西方传统悲剧在剧情冲突、题材及主人公选择以及结局的处理等方面都有巨大的差异,而这些差异不是判断孰优孰劣的标准,因为悲剧的不同特色是由不同的地理气候环境、哲学思想及社会文化条件决定的。了解中西传统悲剧的差异及根源有助于我们对社会历史的进程有更深层的认识。  相似文献   

16.
文化冲突中的屈原悲剧人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屈原在楚文化走向衰亡的历史语境下,执著维护天真烂漫的楚文化母体,形成了悲剧人格。这种悲剧人格不仅是道德悲剧,而且是生命存在意义上的悲剧。产生这种悲剧的人格魅力集中表现为一种贵族精神,即超越现实功利,超越群体,超越历史和超越社会羁绊,袒露出生命的自然之本。  相似文献   

17.
悲剧意识的产生与作为创作主体的作者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张爱玲在她所创作的诸多“传奇”悲剧中,有着比他人更深刻的悲剧感、末世感。文章旨在通过对张爱玲小说中各种人物自身悲剧的揭示,以及对作者种种悲剧意识的表现和这种悲剧意识形成的特点、成因的总结,从而浅探张爱玲的悲剧世界,以求在更多的层面上对其悲剧意识的种种加以剖析。  相似文献   

18.
在《史记》中司马迁以悲天悯人的情怀思考着天人共参的历史时势下人的本质悲剧,并以历史人物的临终语言作为中介,从悲剧主角、悲剧态度、悲剧效果、悲剧内涵、悲剧根源等不同角度成功地展示了《史记》特有的悲剧美,使它成为一部真正的中国人的悲剧力作。  相似文献   

19.
德国诗人、戏剧家和美学家席勒的悲剧理论在西方悲剧理论发展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席勒的悲剧观是在克服当时德国文坛存在的问题的过程中形成的,它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寻找悲剧快感产生的原因,反映了历史的进步。我们把握席勒的悲剧观,不但对认识西方悲剧的审美特征具有重要价值,而且对建立当代中国悲剧理论也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中国悲剧的审美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悲剧具有与西方悲剧不同的独特的审美特征,中国悲剧的悲剧人物不但是历史正义的化身,而且在道德上是比较完美的。而悲剧冲突就不在悲剧人物身上展开,而在正义力量和邪恶势力之间展开。悲剧人物在对敌不懈斗争中达到历史的进步和道德的进步的统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