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自2013年8月1日起,交通运输业、部分现代服务业的营业税改增值税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建筑业"营改增"是大势所趋。本文通过对施工企业"营改增"前后企业现金流量变化的分析,指出该政策的实施,将会对建筑施工企业在建筑市场运行环境、建筑企业经营管理等方面产生诸多影响。建筑施工企业应采取积极措施,以应对此项税制改革。  相似文献   

2.
《南方论刊》2013,(3):150-152,F0003
簕杜鹃枝头春意闹。从目前深圳的"营改增"试点情况来看,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结构性减税效应正逐步显现。本期特刊以"营改增试点成效篇"为题,集中报道"营改增"以来在降低税负等方面的成效及各方反响。  相似文献   

3.
深圳市实施营改增试点9个月以来,试点纳税人户数快速增长,税负普遍减轻,固定资产投资加快,提高了服务业增长潜力。产业化分工过程中的隐形税负消除,推动了企业升级转型,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本期以"营改增试点纳税服务篇"为题,集中报道深圳国税系统在"营改增"试点以来各方面的工作、成效及各方反响。  相似文献   

4.
曹沥伟  周凯 《江淮论坛》2022,(3):82-89+193
文章基于国家实施的营改增的税费改革实践,从员工薪酬激励的视角,研究了营业税改增值税对文化产业类企业绩效的影响。实证研究上,文章将实施“营改增”的文化产业类企业作为处理组,选择未实施营改增的制造业企业作为对照组,利用PSM-DID方法,分析了“营改增”对员工薪酬激励作用,进而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表明,“营改增”提高了企业对员工薪酬的激励水平,从而提升了文化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基于以上实证分析,文章从降低税率、扩大税收抵扣范围、补全税收抵扣产业链、加强税收制度建设等方面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曹沥伟  周凯 《江淮论坛》2022,(3):82-89+193
文章基于国家实施的营改增的税费改革实践,从员工薪酬激励的视角,研究了营业税改增值税对文化产业类企业绩效的影响。实证研究上,文章将实施“营改增”的文化产业类企业作为处理组,选择未实施营改增的制造业企业作为对照组,利用PSM-DID方法,分析了“营改增”对员工薪酬激励作用,进而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表明,“营改增”提高了企业对员工薪酬的激励水平,从而提升了文化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基于以上实证分析,文章从降低税率、扩大税收抵扣范围、补全税收抵扣产业链、加强税收制度建设等方面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本期专辑以"深圳‘营改境’试点进行时"为题,全方位报道深圳市国税局"营改增"试点运行情况、扎实推进改革的做法等  相似文献   

7.
黄光炜  陈燕梅 《南方论刊》2012,(12):129-132,F0003
本期专辑以“深圳‘营改增’试点进行时”为题,全方位报道深圳市国税局“营改增”试点运行情况、扎实推进改革的做法等  相似文献   

8.
"营改增"改增值税对高校财务管理具有一定的影响。文章从"营改增"的概念及现实意义入手,渐次分析了"营改增"后高校财务管理应面对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的"构建地方税体系",是改革进入深水区的重要财税举措之一。以"营改增"为重点突破的新一轮税制改革形成倒逼地方税体系构建的客观态势。我们基于"营改增"对现行税制影响及地方税体系的现状的分析,重点探讨新一轮财税改革与地方税体系构建的相关性、渐进式、再平衡关系,提出了"主税明晰、多税辅助、机制完整、因地制宜、保障需求、促进发展"原则构想,试图对改革建言献策。  相似文献   

10.
发展现代服务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方面,对部分现代服务业实施营业税改增值税("营改增")正是为这一目的而实施的,而这一措施既需要实践摸索,也需要理论佐证。本文提出的"双准特定要素模型"能为"营改增"提供政策启示。该模型指出,现代服务业都要经历要素禀赋、特定要素和"瓶颈"制约等不同阶段,其中转型升级的"瓶颈"期将不再依赖于劳动与资本的替代弹性,此时要素禀赋的变化对服务业发展的影响甚微,而税收政策能成为促进其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要及时识别服务业的转型阶段,为其发展实施特定税收政策。  相似文献   

11.
截止2012年12月17日,深圳市共有开业状态"营改增"纳税人78870户,其中交通运输业5188户,部分现代服务业73682户。经统计,深圳国税"营改增"纳税人本期共缴纳增值税税款5.82亿元,其中一般纳税人13449户缴纳税款4.76亿元,小规模纳税人57881户缴纳税款1.06亿元;按行业划分,交通运输业缴纳税款0.71亿元,部份现代服务业缴纳税款5.11亿元。据统计,"营改增"纳税人首月的准期申报率为95.85%,与其他纳税人的申报率基本持平。随着12月17日的结束,深圳市国税局"营改增"纳税人的首个申报期已顺利渡过,标志着深圳国税前期所进行的政策部署、纳税人征管档案接收、信息系统改造、纳税人培训等工作落实到位,效果明显。据介绍,在此期间,深圳国税涌现出了一些加班加点,默默奉献的先进集体及个人的事迹。本期专辑采撷了部分事迹,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2.
当前,"营改增"扩围、房产税试点和资源税调整等地方税改革已经启动,我国正处于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时期,完善国税、地税征管体制事关财税体制改革的顺利推进和中央、地方财政收入的持续稳定增长,具有重要性和紧迫性.全面推行"营改增"后,打破了原有的地方税体系运行格局,把地方税体系的构建推向深入,现行国税、地税征管体制将面临前所未有的考验,迫切需要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和制度安排,重新确立地方新的主体税种,加快推进城建税、环保税、遗产与赠与税等税种改革,形成完善的地方税收体系.  相似文献   

13.
税收政策是制约物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深入研究现行营改增试点政策对物流业的税收影响,有利于找准试点政策完善的着力点。本文主要从抵扣制度、税率、汇总纳税、进项税留抵等几个方面,研究试点政策对物流业增值税的不利税收影响,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14.
张钟月 《理论界》2014,(3):36-41
减税是当前世界税制改革的主线,随着营业税改征增值税工作的展开,我国结构性减税政策也逐步发挥了对我国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积极作用。本文通过密切跟踪营改增自2013年8月1日全面试行后的运行情况,研究分析营业税改增值税后续改革进程中推行政策的难点,找出存在问题的症结,提出符合实际、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为进一步深化财税改革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5.
“营改增”对地方财政收入造成了冲击,刺激地方政府举债。采用强度双重差分法实证检验2016年“营改增”对地方政府隐性债务规模的影响,研究发现:“营改增”不仅会直接促进地方政府隐性债务规模的扩张,还会通过税收竞争、土地出让和支出竞争间接影响地方政府隐性债务规模,且这种间接影响在不同的地区表现不同。另外,“营改增”对高水平转移支付地区的政府隐性债务规模扩张的促进作用更大。因此,深化我国财税制度改革、优化官员政绩评价体系以及规范地方政府土地出让行为是严控我国地方政府隐性债务规模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6.
从2012年8月深圳启动“营改增”试点以来,作为“营改增”接收“大户”的福田区国税局,勇挑重担,紧锣密鼓筹备,充分预计困难,多管齐下,确保“营改增”顺利进行。该局结合“营改增”各行业特点,不断探索,多措并举,辖区“营改增”企业的税收征管和服务渐入佳境。  相似文献   

17.
房地产企业“营改增”是大势所趋,在分析“营改增”前后税负变化时,从实务角度出发区分了“甲供材料”和“包工包料”两种不同模式下房地产企业“营改增”的变化,考虑了营业税在所得税前的抵税效应,综合分析其税负变化,创建模型进行分析,发现实行“营改增”对“甲供材料”模式更有利,减税效果更好,同时指出企业能够取得增值税可抵扣金额的成本比例是“营改增”在制定税率时重点考虑的因素。  相似文献   

18.
新疆的公共财政收入高位运行,与新疆的经济社会发展相呼应;非税收入管理上台阶,新疆经济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新疆营改增加速推进,不断释放改革红利;新疆财政支出保障民生更给力,提升各族群众幸福感;新疆转移支付推出新举措,助力区域协调发展;财政调控能力增强,适应新形势满足新要求。促进新疆财政经济发展的建议:一是加大财源建设,增强发展后劲;二是民生投入量力而为,追求效率民生;三是加快财政改革,转变政府职能;四是加大争取力度,谋求加快发展。  相似文献   

19.
国内外关于增值税收入按照生产地原则划分还是消费地原则划分的讨论中尚缺乏结合“营改增”的研究。基于转移指数的增值税省际转移事实和区域间投入产出表分析“营改增”前后生产地原则下和消费地原则下地方财力不均等问题的结果表明,生产地原则下带来的增值税跨区域流动利好于发达省份,表现出一定的亲富特征,加剧地方财力不均等;且通过比较发现,“营改增”后生产地原则下的地方财力不均等现象比“营改增”前更加突出,相对而言,消费地原则下对地方财力均等的影响则更为温和。缓解地方财力不均等进而推动公共服务均等化应切实控制地方财力不均等问题,打好经济政策和税收政策两张牌。  相似文献   

20.
“营改增”有助于现代服务业降低税负,扩大投资和做大做强。福建省应发挥财税政策的杠杆效用,利用“营改增”契机以推动通信、科技、旅游、数字化等现代服务业发展;通过制定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地方优惠措施进一步降低福建现代服务业企业税负;通过灵活运用财政资金以加强现代服务业基础设施建设、引进高层次现代服务业人才、对消费型现代服务业补贴;通过成立市场化运作的现代服务业投资基金,以促进产融结合和优化升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