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艳芳 《兰州学刊》2004,(5):260-261
20 0 3年《当代》杂志发表了作家陈桂棣、春桃夫妇的报告文学《中国农民调查》 ,在文学界乃至社会各界引起了很大的反响。这是一部以“三农”问题为题材的报告文学 ,再现了当代中国乡村的严峻现实 :贫穷、罪恶、苦难、无奈、抗争、沉默……据说作家夫妇是抛下了半岁的女儿 ,深入农村 ,历时三年完成这部作品的。单就这份胆识和勇气 ,我们应该表示敬意。这是一个作家的情感、良知的体现 ,这样有责任、有良心的作家已是寥寥无几 ;而这样深切的地表现“农民真苦 ,农村真穷 ,农业真危险”的文学作品 ,在当前文学中也已经不多见了。值得沉思的是 ,…  相似文献   

2.
文学作品艺术感染力的大小与作家情感的性质与程度分不开。 作品中的情感源于作家的情感,李卓吾以为,作品能“感数奇于千载”,源自作者“诉心中之不平”。贺拉斯以为“你自己也要笑,才能引起别人脸上的笑,同样,你自己先得哭,才能在别人脸上引起哭的反应”。 然而,情感人人有,作家则不人人是,也非表达任何情感的作品都具有同等的价值。可见,不是任何情感都是文学所需要的。只有那能推动作家产生创作冲动,始终如一地照亮文学题材使之产生艺术魅力,能打动读者使之得到美的陶冶的情感,才是文学所需要的情感。  相似文献   

3.
关键  李泽淳 《理论界》2005,(4):203-204,141
上世纪90年代一批作家创作了一批都市小说。这批都市小说自出现到渐成气候,评论界的反映一直是褒贬不一,毁誉参半。本文试图从这批都市小说在文学史上的价值、文本体现的人文思考、叙事技巧以及小说的局限等方面对其进行整体的评价。一、文学史价值在近现代文学史上,在鲁迅、老舍、茅盾、新感觉派和张爱玲等作家笔下,出现了一大批色彩斑斓的“都市文学”佳作。但是,建国后,社会形态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这一变化对文学观念和文学队伍的构成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所以,建国后十七年文学中,“革命历史题材”和“农村题材”的小说占据了文坛很大…  相似文献   

4.
陈颖 《东南学术》2013,(1):195-202
上世纪50至80年代是海峡两岸严重对峙时期,期间两岸作家各创作有若干以大陆八年抗战为题材的小说,这些作品基于各自的政治立场和文学观念,对同一历史题材作出了大相径庭的政治评判和审美表现,但两者间也有文化传统和民族风格的内在同一。本论文以大陆作家艾煊的《大江风雷》和台湾作家司马中原的《狼烟》为阐述对象,从时代背景、题材审视和审美表现等方面进行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5.
百年中国的主流文学不是意识形态意,义上的主流,而是"题材"意义上的主流.主流文学在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左右下,出现了两次转折:一次是乡土文学向"农村题材"的转移,发生于20世纪40年代初期.中国主流文学在思想倾向和审美取向上发生了重大变化,在思想倾向上,是民粹主义的民众崇拜;在审美取向上是暴力美学崇拜.另一次是"农村题材"向"新乡土文学"的转移,发生于80年代初期.这一转向,使中国主流文学的面貌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这个变化最重要的特征,一是对乡村中国"超稳定文化结构"的发现;二是乡村叙事整体性的破碎.这两次转移并不是简单的历史重复,但对农村题材意识形态性的否定却是未做宣告的表达.  相似文献   

6.
试论90年代台湾文学中的海洋题材创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海洋文学”的概念探讨我注意到近年来台湾文学批评中屡屡出现了“海洋文学”的概念。我认为,这个概念的提出有利于推动作家创作海洋题材的自觉和形成必要的文学思潮,但同时也应该防止过早用这一概念来割断与以往海洋题材创作的联系,使之完全成为90年代社会思潮的新生儿。以我的比较保守的观念而论,任何文学创作一旦被社会思潮所利用都可能会成为流行物的符号,即使流行一时,也不可避免产生文学的异化,终究受影响的还是文学艺术自身的存在价值。所以,我还是用比较谨慎的“海洋题材创作”一词来解释我所面对的文学现象。但我并不…  相似文献   

7.
农村题材创作是中国文学一个旧有的母题话语。陕西文学的农村题材因了柳青、王汶石等的存在,其话语权自然就具有霸权性,形成了在此创作领域内独有的传统与先锋特色。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又因路遥、贾平凹、陈忠实的先后胜出,使这一题材创作超越旧有,描写边界也显然放阔增大,出现了诸如《白鹿原》这样描写中国农民人权问题的先锋性表现新亮点。然而,由于90年代中后期,文学生态大环境的世俗化,写作人自身内里心态的蜕变,农村题材陕西版的先锋性也被之挤压与塌陷,《白鹿原》等作品初始触摸到的中国农民人权描写的亮点也即渐逝,使这一优长于他地的创作题材滑落至滞重的瓶颈状态。如何再树农村题材陕西版,展示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学景观,就中国农民人权意识觉醒的十大悄然暗转心迹与演变,便成为陕西作家乃至中国作家们表现的又一新空间。  相似文献   

8.
台湾军中文学,、一般指的是在台湾国民党军队中任职的作家群所创作的文学作品。它发动于五十年代初,主要代表人物有朱西宁、司马中原、段彩华、田原、姜穆、邓文来、呼啸、王、康白、宣建人、王牧之等,其中朱西宁、司马中原、段彩华影响最大。从五十年代台湾的军中文学创作景观看,虽然它在当局支持下声势颇大,作品数量也不少,但由于作家们基本上跟着当局“反共复国”的指挥棒转,因此大部分作品存在概念化通病,往往是反共主题先行,然后编造虚假的人物和情节进行说教,可以说,写作千篇一律的“战斗文学”作品,为当局的反共政治宣传…  相似文献   

9.
都市文化建设与非物质遗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都市文化建设是自从城市产生以来就一直伴随着城市本身的建设发展而发展着,但在中国当代文化环境中,这个问题从20世纪80年代才真正凸现了出来。这不是说80年代以前不存在都市文化,而是说此前无论是行政机构还是社会,都或多或少地忽视了都市文化的独特性和重要性。就拿文艺作品对都市社会的表现来看,首先是数量就少得可怜。50年代的长篇小说《上海的早晨》、话剧《龙须沟》、电影《今天我休息》,60年代的电影《女理发师》、话剧《千万不要忘记》等,可算是这方面题材的代表作品。从这些作品中我们大体可以看出这个时代都市文化的主要演变趋…  相似文献   

10.
苏雪林20世纪30年代的文学思想接近于梁实秋的新人文主义.她反对把道德从文学中剥离,认为一个好的作家必须拥有健全的人格,在创作上尽量避免不道德的题材;相信文学是对最基本的人性的表现,贵在表现人类“基本的情绪”和不变的“人间性”,从而具有“永久的兴味”;反感因想象力或情感的泛滥导致文学形式的失范,推崇在理性节制下所产生的文学的力量.从这种新人文主义倾向的文学思想出发,苏雪林对当时文坛的种种流弊提出了不少发人深省的看法,但由于道德、人格等概念有太大的个人性和主观性,导致她在某些作家作品上的判断产生偏执.  相似文献   

11.
英国20世纪初的女作家拉德克利夫·霍尔的《孤寂深渊》,是英语文学中的第一部女同性恋小说,被誉为"女同性恋者的圣经"。《鳄鱼手记》是当代台湾著名女同性恋作家邱妙津最成熟的小说之一,突破了之前同题材作品情欲规避的传统,在台湾女同性恋文学史上具有开拓性的意义。霍尔和邱妙津本身都是同性恋者,这两部都源自于作家本人切身体验的作品,通过不同的母题、叙事风格和叙事策略,展现了在不同文化环境中的女同性恋者应对男权与异性恋社会的方式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12.
袁楠 《江苏社会科学》2007,4(2):195-199
1990年代,城市化进程使都市小说迅速崛起.从题材和主题看,都市小说主要表现为三类:一、"新生代小说",二、"新市民小说",三、"现实主义冲击波"小说.很难说1990年代都市小说是真正意义上的"都市文学",因为作家往往还只是城市的窥视者和凭吊者.因此,构筑一个异于乡村的"陌生化"的精神世界,表现所认识到的"人类情感"将是现时代都市小说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从新文学发轫之初,到20世纪五六十年代,再到新时期文学,这些重要的农村文学发展期都有江苏作家的参与,他们作品的主题与审美风格等均走在中国现当代农村题材文学创作的前列,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与财富。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给农村题材文学创作注入了生机,提供了新的机遇。当代作家要深入生活,深度思考,特色创新,在总结和揭示创作经验与规律的基础上努力探索,在建设新农村的实践中开创农村题材创作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14.
根植于现代都市文化的海派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文学流派,其文学史地位一直饱受争议。然而,海派作家以其大量的充满商业才情的文学作品,迎合了读者的审美趣味,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都市消费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成了“五四”以后新文学中的一个独特的存在,  相似文献   

15.
政治文化与20世纪30年代作家的文学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 2 0世纪 30年代政治文化氛围和特殊的文学语境的制约下 ,诸多作家主观上的政治意识的加强或为数不少的作家们为环境所迫而导致的对“政治”问题的关注 ,形成了 30年代文学创作的一系列新的变化 ,这种变化最为明显地体现在作家创作动机、创作目的上历史使命感的加强。这带来了 30年代作家文学选择的一系列新的特点。与 2 0年代相比 ,文学创作题材的转换是一个非常明显的文学趋向 ,这体现了 30年代作家在文学题材选择上的政治价值取向。而作家们对题材进行处理的独特角度和独特方式更标示出了作家们的政治眼光。  相似文献   

16.
被誉为“台湾第一才子”的台湾作家吕赫若,其小说世界的核心是表现“传统———现代”、“乡土———都市”、“台湾———日本”这三对关系,而他对“传统———乡土———台湾”的情感认同和理性批判,以及对“现代———都市———日本”的理性服膺和情感拒斥,则昭示出他在认同与背离之间痛苦挣扎的内心矛盾。  相似文献   

17.
“都市文学”的兴起已成为当代台湾文学最为重要的潮流之一 ,它意味文学重心从乡村向都市的转移。都市文学思潮的发生与演变 ,是由文学创作与批评话语共同推动的。本文着重讨论台湾都市文学批评话语的诸种类型及其分岐 ,试图更切近地认识当代台湾文学思潮的脉动。  相似文献   

18.
王长华 《河北学刊》2012,32(2):253-254
20世纪是中国社会由传统农耕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急速转型的时代,转型的必然结果是旧有的农村生活方式、乡风民俗、人际关系逐渐受到现代文明的侵袭,人们在欢呼着奔向现代文明的同时,也不无惋惜地感叹自身所熟悉的乡村文化的遗失.许多从农村逃离出来的现代知识分子,在离开了家园之后,都不约而同地患上了"都市怀乡病",无论是以理性的态度批判农村的愚昧贫穷、农人的麻木冥顽,还是以浪漫的情怀追忆乡村的简单淳朴、诗情画意,乡村都成为他们挥之不去的心理情结.因之,乡土文学也成为20世纪文学中的"显学",成为20世纪中国文学一个瞩目的事实.在中国现代文学作家队伍中,无论是诗人、散文家、小说家,还是剧作家,大多都涉及到乡土题材创作.  相似文献   

19.
滥觞于五四时期的中国现代小说至三十年代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从题材、背景和性格刻划来看,中国现代小说的进展清楚地显示了从二十年代早期以城市为背景的自传体裁转变到三十年代以后描写农村范围的乡土文学”。描写乡村社会农人生活逐渐成为三十年代小说创作的主要题材,以至于当时甚至有人惊呼“几乎所有的作家全写农村去了”。其中左联作家的乡土小说创作获得了突出的成就。  相似文献   

20.
欲望与堕落--20世纪90年代城市小说主题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进入 2 0世纪 90年代 ,城市已经取代乡村成为代表中国现实的中心舞台。当乡村社会及其文化形态逐渐失去代表性地位时 ,文学随之出现了意味深长的转折。尤其是随着后现代主义和消费主义文化对当代城市文化的重铸和改造 ,城市小说作为当代文学的主流开始呈现自身的特色。就当下文学杂志所刊登的小说来说 ,至少有 70 %以上是城市题材的作品 ,而 90年代走上文坛的“新生代”和“70年代出生的作家”,差不多全是以城市为写作对象的 ,如邱华栋之于北京、张欣之于广州、何顿之于长沙、卫慧之于上海 ,一座座现代化大城市在作家笔下气象渐成、品格渐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