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凡是深入研究过台湾当代文学发展的人们,都不难发现,光复后至70年代的台湾文学史,具有鲜明的阶段性:50年代,由于台湾当局基于政权的考虑,奉行"政治挂帅"与"经济挂帅"并举的路线,致使反共、怀乡文学应运而生,一度占据台湾文坛;60年代,台湾经济上逐步开放,政治上则加紧控制,西化风潮席卷全岛,使现代主义文学得以流行并一度取代反共、怀乡文学而成为主流;70年代,由于国际重大政治事件的冲击,加之开放带来的过分西化使台湾多数人不能适应,岛内民族主义热潮空前高涨,本土运动层出不穷,因而使沉寂多时的乡土文  相似文献   

2.
“都市文学”的兴起已成为当代台湾文学最为重要的潮流之一 ,它意味文学重心从乡村向都市的转移。都市文学思潮的发生与演变 ,是由文学创作与批评话语共同推动的。本文着重讨论台湾都市文学批评话语的诸种类型及其分岐 ,试图更切近地认识当代台湾文学思潮的脉动。  相似文献   

3.
试论都市与都市文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都市文学应根据作品的内容定位 ,即应是描写都市生活的文学。而都市生活也需定位 ,都市生活不能等同于发生在都市里的生活 ,都市生活与中小城市及乡村生活的质的区别在于其不同的生活方式 ,这是都市人的生产方式和物质条件的质的决定 ,是都市生活所特有的 ,而描写了这种生活方式下的都市生活才是都市文学。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八十年代的文学舞台上,众所周知,文学家们对现实的审美把握进行着多种探索,不同创作方法的使用,突破了过去创作中的一元化倾向。现实主义,由于它的开放性,由于它自身不断地深化、创新和发展,使得它牢牢地占据着主导地位,在艺术力度、广度、深度、气魄等方面,始终领时代潮流。现代主义,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由于个人、个性问题的突出,生存意识、边缘意识、西绪福斯现象等等的出现和加强,它在给历了规模一次次递变的“运动”之后,在短短的几年中获得了发展。如果说,这两者由于它们显赫的功绩和舆论韵声势一直为世人所瞩目的话,那么,相比较,浪漫主义文学则是静悄悄地走上舞台的。  相似文献   

5.
都市文学与“都市”象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都市文学这个说法,似乎是有一道都市作品的风景在逐渐可观起来。但我总觉得,这都市文学的所指,并非某种或某类作品,而是朝向现代文明之观念、意绪的一种总体趋势。这都市文学,首先应当区别于先前便有的那种都市风情作品。一些当代文学史中谈及的都市风情作品,关切的...  相似文献   

6.
南方都市文学主要指以长江以南的上海、广州、香港、深圳等一些发展较快的都市为题材的文学。南方都市文学已成为我国都市文学的主体部分。一、我国都市文学发端于上海30年代初,我国还没有都市文学(或城市文学)的命名。茅盾《子夜》的出版,被人们看作是我国都市文学...  相似文献   

7.
六十年代,台湾文坛的主流是现代派。现代派主要由两部份人组成,一部份来自社会,尤多来自军队,一部份来自学院。前者以《现代诗》、《蓝星》、《创世纪》三诗社为代表,提倡“横的移植”,反对“纵的继承”,后者则以《笔汇》、《文学杂志》和《现代文学》为主要阵地。现代派主要作家,小说方面有白先勇、王文兴、陈若曦等  相似文献   

8.
如何评价八十年代的台湾文学,这无疑是一个内涵与外延都十分浩繁且巨的课题,并且极易引起多种意见的纷争。有关这一点,且不说大陆与海外的专家、学者,就是台湾省内的评价也多有不同,甚至大相径庭。如向阳在“新世代小说展”的编选序中对于八十年代的台湾文学给予了全面的肯定,他认为,  相似文献   

9.
90年代以来,都市文学浪潮汹涌澎湃,作品数量众多。但是,迄今为止,仍未能有一部作品称得上是直逼都市的灵魂、都市的精髓,给人以深刻的心灵振撼的力作。大多数的作品仍然肤浅粗糙,停留于都市生活的表面形态上,仍然如早几年论者就已指出的那样:“没有出现卡夫卡、萨特与加缪式的尖锐的深刻……也没有董桥式的反讽的幽默”、“看不到大关心、大钟爱、大悲悯”①。都市文学的的软弱状态无疑说明有许多因素在制约着它的发展,本文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其进行分析,以期能够得出一些切中肯綮的结论。一、语境问题(一)隐约的后现代后现代…  相似文献   

10.
所谓都市应该是大城市,它体现为规模,也体现为一种有别于普通城市的气概。在当代生活中都市成为时代风尚的引领者,对当代社会的描写很大程度上是通过描写都市来把握时代脉动的。当代文学的都市描写,涉及作者、批评家和读者对于都市的基本感受,其中包括都市想象。都市想象有都市人对于所在都市的自我定位,也涉及外人对于都市的感受,这些主观内容有感官的客观感受,也有他们基于某些观念而得来的对于都市社会的理解和进一步的基本看法。即使生活在都市,也有都市想象对于自身生活的定位,生活在都市的人的生活状态,不是由都市的物质环境来环绕,也不止由它的文化和社会来框定,而是由当事人所处的想象框架来划定的。  相似文献   

11.
似乎有这样一种说法,任何一种思潮只要研讨会一开、专辑一出就预示着不日即成“昨日黄花”。不知道都市文学是否也循这条路?但显然我们今天开这个南方都市文学研讨会其宗旨毫无疑问是要促其发扬光大而不是加快其死亡。那么我们就有责任尽可能地帮助它绕过这个致命的暗礁...  相似文献   

12.
哈尔滨和上海一样是20世纪初中国仅有的几个现代都市之一,并创造了先进的工业文明和丰富的都市文化.由此产生的哈尔滨都市文学走过了它独特的发展道路,形成了独特的地域文化特征,在一定时期内其文学成就堪比海派.  相似文献   

13.
界定澳门文学可依据下列两项标准:一、澳门人的任何作品:所iffi$门人的作品是指士生土长并长期居留澳门的作者的作品,以其在澳门生活期间所写的作品为准;二、任何人所创作的内容与澳门有关或者是以澳门为主题的作品。而且,澳门文学应向所有语文开放,包括葡文、英文,西班牙文等等。至于本文所探讨的,乃过渡期的澳门华文文学,只涉及以华文创作的澳门文学作品。澳门这个地区的文学发展,其实有它自己的规律。假如说,1987年是澳门政治和经济上的过渡期的开始,那么澳门文学的过渡期的开始就要往前推几年,大概是在80年代初。从我们现…  相似文献   

14.
东南亚华文文学包括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印度尼西亚等东南亚国家的华文文学。由于历史和地理等方面的原因,东南亚华文文学与台湾文学有许多相似之处。但由于文化交流、传播演变所形成的各种复杂的原因,东南亚华文文学与台湾文学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15.
同一座城市,有好几种面貌:有用刀剑刻出来的,那是政治的城市;有用石头垒起来的,那是建筑的城市;有用金钱堆起来的,那是经济的城市;还有用文字描出来的,那是文学的城市.我关注这几种不同类型的城市,但兴趣点明显倾向于最后一种.有城而无人,那是不可想象的;有了城与人,就会有说不完的故事.人文的东西,需要不断地去讲述、解说.文献资料、故事传说、诗词歌赋等,这些文字建构起来的都市,至少丰富了我们的历史想像与文化记忆.  相似文献   

16.
同一座城市,有好几种面貌:有用刀剑刻出来的,那是政治的城市;有用石头垒起来的,那是建筑的城市;有用金钱堆起来的,那是经济的城市;还有用文字描出来的,那是文学的城市。我关注这几种不同类型的城市。但兴趣点明显倾向于最后一种。  相似文献   

17.
钱虹 《学术研究》2004,(8):136-142
对于台湾文学的关注与研究 ,从 2 0世纪 70年代末开始起步。海峡两岸由起初的“单行道”发展为 90年代互动与互补的格局。至 2 0世纪末 ,关于台湾文学的研究 ,已有众多令人瞩目的学术成果呈现于世人面前。本文就其研究范围、研究方法以及研究的深度和广度等 ,进行梳理与评述  相似文献   

18.
丘峰 《社会科学》2004,(12):109-115
台湾文学中的乡愁诗,是台湾特定历史中产生的特殊的社会现象,它既是社会生活的反映,也是诗人的生命体验。由于台湾与母体大陆的长期分离,使台湾诗人产生一种离愁别绪、愁肠百结的心灵伤痛。这些诗人大都是从大陆赴台人员,他们思乡望乡、怅望大陆,探寻中华文化的血脉,血浓于水。游子呼唤母亲,渴望不再与母体分离。乡愁是没有年轮的树,是游子永远的情结。这是乡愁诗的重要主题。值得注意的是,在台湾本土生长的新生代诗人中,新乡愁诗描绘出母亲对儿子的呼唤和儿子对母亲的爱恋,给乡愁诗赋予了新的內容。  相似文献   

19.
六十年代的台湾文坛,与现代派分庭抗礼的是乡土派文学。由尉天聪、陈映真等创办的《文学季刊》,对六十年代文学的现代主义和现实感的丧失进行了批评,并表现出描写台湾现实的志向。其理论与吴浊流、钟肇政等人的创作相呼应。到了七十年代,乡土派成为文坛主流。乡土派作品从台湾本土人民的现实生活出家,以台湾现实生活为题材,以民族主义为统帅,主张文学的民族性与社会性。主要作家还有王拓、李乔、黄天  相似文献   

20.
月是故乡明,思是长流水.半个多世纪以来,由于历史的原因,海峡两岸长期处于隔离的状态,大批原籍大陆的人迁往台湾,成为游子.对故土的羁念、对家园的渴望,使台湾作家的作品产生一种浓重的归思情绪.思乡就成了台湾人一种普遍的心理情节,也成为几十年来台湾文学的重要主题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