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查克·帕拉纽克是当代美国小说家和自由撰稿人,他创作的小说一直受到读者的欢迎。《搏击俱乐部》是他的成名之作,荣获1997年度"西北太平洋书商奖"和1997年度"俄勒冈最佳小说奖",并在1999年被好莱坞改编成了电影。作者通过一位美国年轻白领的故事,揭示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备受消费文化冲击的美国男性的生存状态。文章运用消费主义和萨特的存在主义分析主人公乔在消费文化中孤独物化的生存状态,以及消费文化思想对他男性气质的阉割。  相似文献   

2.
从女权地理学角度出发,探讨当代黑人女诗人格温德琳·布鲁克斯的小说《莫德·玛莎》,重点分析女主人公莫德·玛莎的内在空间拓展策略。旨在揭示空间这种社会关系的产物,女主人公的地位和身份限定了她的活动空间,外化地体现了黑人妇女所受的种族、性别和阶级的多重压迫,同时又进一步强化了其中包含的社会关系。  相似文献   

3.
汉文写的朝鲜小说《王庆龙传》就是唐代传奇《李娃传》的翻版小说。《王庆龙传》的故事情节虽然和唐代传奇《李娃传》相似,但是女主人公妓女玉丹形象上发生了差异。朝鲜汉文小说《王庆龙传》翻版的过程中受到了明代冯梦龙《玉堂春落难逢夫》的影响。但是,与《李娃传》和《玉堂春落难逢夫》相比,更加注重了《王庆龙传》中女主人公固守贞节的烈女形象。其原因是贯通朝鲜社会的儒教意识形态,因为朝鲜社会中最理想的女性形象就是为一个男人坚守贞节的女性。除了《王庆龙传》以外,朝鲜后期的韩文小说《月下仙传》也是《李娃传》的翻版作品。这部作品中,女主人公也坚守贞节,被封为了贞烈夫人,也表现了朝鲜翻版小说的转用现象。  相似文献   

4.
《爱无可忍》是伊恩·麦克尤恩的第六部小说。小说探讨了爱情的本质与人际关系等主题,但深层却隐藏着对男性身份危机的焦虑。通过分析贯穿全文的性别置换、对主人公男性身份的颠覆以及"无能化"等叙事策略,麦克尤恩解构了主人公的男性身份,揭示了当代西方男性所面临的身份危机。  相似文献   

5.
小说《孙行者》中的主人公阿新对性别的焦虑、对男性气质的追求,反映了华裔男性在美国主流社会被女性化、被阉割的华裔移民史。在写作策略上,汤亭亭跨越性别界线,以女性第三人称作为叙事者,正是其颠覆男性叙事者、女性主人公这一传统二元对立,改写女性被书写、被构建的"他者"形象的尝试。  相似文献   

6.
与从女权和社会性别角度解读林芙美子小说的研究者不同,认为《浮云》中男女主人公之间非对称爱情的产生原因在于作家对爱情本质的独特认识,即"男人追求爱情主要出自社会需求,所以自私而易变;女人追求爱情更多地出自自然需求,所以无私而痴情"的爱情观。  相似文献   

7.
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奇幻小说《奥兰多》对性别身份进行了深刻而超前的探讨,小说中依次出场的几位次要人物——奥兰多初恋萨沙、追求者大公、朋友奈尔和丈夫谢尔虽然着墨不多,却在不同的阶段对主人公奥兰多性别意识的变化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且都从各自不同的角度挑战了性别规范.在性别研究和女性主义理论的烛照下,这几位次要人物为更全面解读伍尔夫的性别观提供了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8.
《麦田里的守望者》小说主人公以反成长的姿态抵制成人社会的游戏规则对人性的压迫,揭开了成人社会的虚伪伦理道德,展现了真实的美国社会现实,以及在这样一个残酷的社会中,年青一代所遭遇的各种困境,表达了作者对童年时代的依恋之情.文章主要从主人公的不成熟状态、生活中的失败与反成长性追求三个方面来论述小说的反成长小说特点.  相似文献   

9.
托马斯·哈代是跨世纪的英国现实主义作家,他的“性格与环境小说”,反映了人与自然及人与社会大环境的冲突,小说《德伯家的苔丝》主人公的悲惨命运是性格与环境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的结果。分析悲剧的前因后果,领悟深蕴其中的意义和哲理是哈代小说的社会意义,本文试图通过对主人公苔丝的性格特征的分析,发掘这场悲剧的社会根源。  相似文献   

10.
从女性主义叙事学出发,分析小说《一个女人的史诗》中女主人公模糊的性别意识及这种性别意识反映出来的作家对父权话语的矛盾态度,解读模糊的叙述声音产生的缘由,而这些都折射出中西文化冲突下女性主义自我赋权的困境。  相似文献   

11.
人与自然的“较量”——析《老人与海》的生态主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跨入工业时代以来,人与大自然的关系就不再是和谐、平等,而升级为无限制的掠夺、仇恨,致使人类陷入全球性的生态危机。针对这一点,早在海明威1952年出版的《老人与海》中就以一个悲剧性的预言对人类的行为提出了警示。小说中处处都体现了作者对生态危机的高度关注,并且隐喻性地指出人类只有尊重自然,合理利用自然才能走出人类所面临的困境。本文试从新兴的生态文学批评角度分析作品中所体现的作者对人与自然界关系问题的思索。  相似文献   

12.
论鲁迅小说的意象与意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迅的小说创作始于对民族生存危机的清醒认知,而这种危机感最深刻集中地沉淀在他关于死亡的叙事之中,并由此展现了死亡施、受双方的复杂形态与关系,反思了民族历史与文化的非人性,更反思了启蒙者置身其中的宿命式痛苦及其身份与作用,从而彰显出死亡叙事的丰富意蕴。  相似文献   

13.
美国著名作家海明威的长篇小说《太阳照常升起》通过塑造"迷惘的一代"这种社会典型,谴责战争对一代人的摧残,反映战后资本主义世界深刻的精神危机。在这部小说中,斗牛士佩德罗·罗梅罗是唯一区别于众多颓废人物的正面理想形象。论文通过分析罗梅罗及其他几个人物,展现他的男子汉气概。  相似文献   

14.
美国印第安女作家路易斯·厄德里克的短篇小说《爱药》,在糖—鸡心—蒲公英的三重象征意象中,从危机—拯救—希冀的一体性关联里,展现了在白人文化异化和新殖民语境下年轻一代印第安人的文化自醒、族裔自尊以及身份自认;同时,主人公面对多重危机的拯救行为和其显露出对本族群文化的心理认同,也隐喻出已觉醒的当代印第安人所拥有的文化希冀。  相似文献   

15.
莫言是中国当代作家中立足本土写作的杰出代表,在吸纳了多方资源后他寻找到了一条属于自己的写作道路。对人类困境与危机的呈现是他多年来一以贯之的文学实践,探索对危机的拯救方式亦是他不断努力的文学尝试。当我们分析莫言所铺就的拯救之路时,能发现世界文学对他产生的影响,他与西方现代主义的某些精神遥相呼应。尤其是他在小说中构建以人的动物性回归为表象的文学世界,是对西方现代主义非理性主张的呼应;对动物性的文学表现,是其拯救现代危机的有力途径。  相似文献   

16.
徐坤在小说<厨房>中以一个残缺的爱情故事阐释了现代商业语境中女性的生存境遇--她们面临着男权社会的歧视与重压,无力挣脱长久以来形成的女性心理定式,在进入社会与回归家庭中徘徊彷徨.女性解放面临严重的危机.作品显示了徐坤强烈的女性关怀.  相似文献   

17.
作为美国19世纪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纳撒尼尔·霍桑的作品总是与清教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但无论如何霍桑还是无法超越所处的时代,彻底摆脱盛行的超验主义语境对其作品的潜在影响。霍桑小说《美的艺术家》中艺术家欧文对于超凡之美的追求充分体现了超验主义强调超灵、自我以及自然的主要思想,从中也折射出19世纪超验主义对霍桑的影响以及霍桑对超验主义的辩证思考,引发身陷现代性危机的当代读者对于美及精神追求的凝重反思。  相似文献   

18.
当今日益严峻的生态危机引起了许多作家的关注和思考。美国女作家琼.C.乔治(JeanCraighead George)创作的少年小说《狼群中的朱莉》(Ju lie of the W olves)从人与自然、自然的价值与权利、人类对自然的掠夺破坏等方面探讨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表达了人与自然应该和谐相处的理念。  相似文献   

19.
跨入工业时代以来,人与大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不再是和谐、平等,而升级为无限制的掠夺、仇恨和歧视,致使人类陷入全球性的生态危机。针对这一点,梅尔维尔早在1851年出版的《白鲸》中就以一个悲剧性的预言对人类的行为提出了警示。在小说中,作者从三个方面对人与自然的关系展开思考,并以人与自然同归于尽的结局警醒世人:仇恨自然的结果必然是无可挽回的悲剧。  相似文献   

20.
《右台仙馆笔记》在晚清文言小说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由于身处新旧交替时代,家乡浙江又是最早对外开放的沿海地区之一,该书作者俞樾深受西方民主主义思想的影响。这一近代思想在《右台仙馆笔记》中有着充分的反映。文章从危机意识、重视小说实用功能和较为进步的妇女价值观等方面,阐释了《右台仙馆笔记》所体现出来的近代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